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提取过程中,培养基中的蔗糖和甘露醇对后期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孢子短期的提取过程中提高B5提取培养基的蔗糖浓度或添加甘露醇对小孢子的活力无影响,但会大幅度提高小孢子的胚胎诱导效果,其中17%蔗糖处理和8%甘露醇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平均出胚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也促进了难诱导材料的胚胎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中的加倍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Leica体视显微镜, DAPI荧光染色观察比较大白菜小孢子正常发育为成熟花粉粒与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探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及其自然加倍的机理。观察结果显示以B途径为主要发育途径的大白菜小孢子, 胚胎发生的启动机制是热激诱导下单倍体小孢子体积膨大, 染色体发生自然加倍, 从而激发小孢子进入孢子体发育途径; 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具有较高的自然加倍率, 这与小孢子培养热激诱导激发小孢子单核自然加倍为二倍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耐抽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出胚难的问题,以23个耐抽薹大白菜品种为试材,探究不同基因型间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差异以及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对小孢子胚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NLN-13培养基,23份耐抽薹大白菜材料中仅有3份诱导出胚,胚诱导成功率为13.0%,且不同基因型间小孢子出胚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重要因素。添加适宜浓度的两性霉素-B和灰黄霉素,23份耐抽薹大白菜材料的胚诱导成功率分别达到60.9%和82.6%,添加1.0~2.0 mg·L-1两性霉素-B和0.5 mg·L-1灰黄霉素时诱导出胚材料数量最多,胚诱导率最高可达0.467胚·蕾-1和0.733胚·蕾-1,表明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耐抽薹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形成。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栗根义  高睦枪 《园艺学报》1993,20(2):167-170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不能发生正常的减数分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小孢子单核期, 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 四分体或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6.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材料的基因型、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小孢子发育时期、分离和培养方法、预处理、培养基及其添加物、胚状体诱导、植株再生和倍性鉴定等。展望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孢子是高等植物生活史中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短暂而重要的阶段,是减数分裂后四分体释放出的单核细胞。现从细胞学和分子机制两方面对近年来有关蔬菜作物小孢子胚胎发生诱导中小孢子细胞形态的变化、生化改变和细胞质的模型再建、细胞核重排、分裂途径、多细胞花粉胚的发育和蔬菜作物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如胚胎发生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胚胎发生相关蛋白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及展望,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小孢子胚胎发生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阳  叶雪凌  冯辉 《中国蔬菜》2006,1(7):16-18
以福田50、长快两个大白菜一代杂种为试材,对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1.0mg·L-1的NAA对大白菜小孢子胚的发生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生长素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加大。2,4-D对小孢子胚的形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胚状体的发生,而较高浓度则产生抑制作用,ZT的最适宜浓度为0.2mg·L-1,6-BA的最适浓度为0.4mg·L-1,且6-BA的作用大于ZT。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综合影响是两者影响的叠加。NLN培养基是最适于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基本培养基。活性炭对大白菜小孢子胚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孙日飞  吴飞燕 《园艺学报》1995,22(2):153-156
大白菜核型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雄性不育株小孢子的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由于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挤压四分体,四分体不分离产生四分小孢子,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而导致败育。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影响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温度和培养基,遗传基因对小孢子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低温预处理花蕾可明显提高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率,高温预培养能促进胚状体诱导,NLN-13液体培养基中添加谷氨酰胺、谷胱甘肽、L-丝氨酸可明显促进小孢子胚状体形成.  相似文献   

11.
四倍体大白菜小孢子植株的获得与倍性鉴定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以同源四倍体大白菜为试材,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胚胎诱导条件及植株再生研究,并对再生株的染色体数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是诱导胚胎发生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生理生化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唐祖君  宋明 《园艺学报》1999,26(5):319-322
研究了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老化加深,种子活力指数、POD、SOD、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脂肪酶活性逐渐降低,MDA及芥子碱含量逐渐增加,且品种间有差异。认为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主要机制在于膜过氧化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影响大白菜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影响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的因素,总结了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的继代与加代技术,提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这项技术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四倍体大白菜小孢子培养获得初级三体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同源四倍体大白菜的花粉母细胞内Ⅰ,Ⅲ,Ⅳ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不规则分离,后期Ⅰ,Ⅱ部分染色体落后和向两极分配不均衡,致使后期Ⅱ形成染色体数目变化于15-24的各类细胞,以染色体数为20的细胞为主,其次是19和21的细胞。(2)具有21条染色体的小孢子(2x 1)再生植株能力与正常小孢子(2x)再生植株能力相近(3) 减数分裂的各种异常效率和三体株获得率品系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白菜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晋  张鲁刚 《园艺学报》2009,36(3):363-368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DH群体TuMV抗性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已构建的包含287个标记位点的遗传图谱的大白菜DH群体,采用多模型QTL作图的方法,通过苗期人工接种TuMV-C4株系对来自抗病亲本Y195 93和感病亲本Y177-12的DH群体的TuMV抗性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R03、R04和R06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5%~21.9%之间,3个QTLs可解释40.0%的表型总变异。其中位于R04上命名为Tu-2的QTL解释的表型变异最高,为21.9%,其余两个位于R03和R06上的QTLs,分别解释10.5%和14.5%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17.
用于白菜和大白菜品种鉴定的EST-SSR复合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丽  郑晓鹰 《园艺学报》2009,36(11):1627-1634
 为了有效和全面鉴定白菜和大白菜品种, 研制了由3个引物对组成的6套EST-SSR复合标记 组合, 并形成了多重SSR的最佳实用试验条件。经由这6套标记组合完全鉴别了43个白菜和大白菜品种差异的检测, 并在3个大白菜杂交种个体之间的表现一致, 比较了单引物标记与复合标记的鉴定效率, 验证了这套技术和组合可以表达白菜和大白菜品种间多态性、品种内一致性及稳定性和重复性, 确认其可以高效准确和全面地鉴别白菜和大白菜品种的真实性和杂交种纯度。  相似文献   

18.
大白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及GISH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海云  李菲  张淑江  章时蕃  孙日飞 《园艺学报》2009,36(10):1473-1478
 以不同类型的大白菜与诸葛菜进行属间正反杂交, 运用蕾期重复授粉及胚挽救技术, 在大白菜为母本的组合中获得了31株幼苗, GISH鉴定表明有16株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 2n = 22, 为真杂种; 在诸葛菜为母本的组合中没有得到杂种植株。田间调查显示, 杂种一代植株综合性状介于双亲之间, 同时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