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以单作凤丹牡丹为对照,研究了与不同株行距核桃套种模式下油用牡丹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处理内影响牡丹净光合速率(Pn)的主要因子,为油用牡丹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种处理下牡丹的光合参数日变化曲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单作和5 m×6 m株行距套种下牡丹叶片的Pn值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4 m×5 m、5 m×5 m和4 m×4 m株行距套种下牡丹的Pn值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总体上看,5 m×5 m株行距套种下牡丹在全天中Pn值均最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中影响牡丹叶片Pn值的主要因子不同。不同处理下牡丹的光响应参数也具有一定差异。5 m×5 m株行距套种牡丹的表观量子效率(AQE)最高,光合能力最强;与单作相比,4 m×4 m和4 m×5 m株行距下牡丹光饱和点(LSP)高,光补偿点(LCP)低。油用牡丹与核桃树套种时,适当的株行距有利于提高牡丹的光合能力,以5 m×5 m株行距套种最为明显,产量也最高,而株行距过小(4 m×4 m)会导致牡丹减产。  相似文献   

2.
河套灌区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高产节水群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河套灌区主要立体种植模式小麦套种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研究建立的节水灌溉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向日葵种植密度对套种小麦和向日葵群体建成、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下套种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明显影响,而套种向日葵产量、套种总产量及套种总利润则以中等密度群体最高,随着套种向日葵密度的增加,盘径、单盘粒重、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套种向日葵产量、套种总产量、套种总利润与向日葵密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套种向日葵的总耗水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WUE则呈单峰曲线变化。在节水灌溉模式下适当增加向日葵种植密度,套种群体灌浆期叶面积下降相对缓慢,光合势高值持续期长,经济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同步提高。构建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节水、高产、高效群体的适宜向日葵种植密度为3 300~3 500株/667m~2。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密植栽培条件下食用型向日葵品种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以食用型向日葵品种SH361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1.8×104,2.25×104,2.7×104,3.15×104,和3.6×104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植株冠层光合特性、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向日葵SH361叶片SPA...  相似文献   

4.
《吉林农业科学》2016,(5):17-23
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生长发育、光合及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行距配置式对水稻各阶段株高影响不明显;株行距配置(A)(22.3 cm×22.3 cm)群体条件下水稻叶龄进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水稻生育进程和籽粒充实;株行距配置(A)在促进水稻分蘖和增加有效分蘖数上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株行距配置(A)有利于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物质生产能力及稻谷产量的提高,分蘖数的增加和光合速率增强是株行距配置(A)物质生产能力和稻谷产量提升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的最适播期,本研究以小麦(永良4号)和向日葵(JK601)为供试材料,在前期研究建立的小麦套种向日葵节水灌溉模式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套种向日葵不同播期对两种作物生长发育、群体建成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套种向日葵播期的推迟,套种小麦的产量构成与群体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而套种向日葵的产量差异显著并以播期推迟至5月22日时达到最大,向日葵盘径、单盘粒重及百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节水灌溉模式下,适当推迟向日葵播期至5月20日至5月25日,可减缓小麦套种向日葵群体灌浆期叶面积和光合势下降,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可实现套种模式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光合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吉林稻区水稻科学选用合适株行距配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群体生态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产量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导致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株行距配置与施氮量、株行距配置与品种、施氮量与品种的互作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显著。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株行距配置(A)水稻群体在改善水稻穗部性状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株行距配置水稻群体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差异,大垄双行(C)有利于水稻群体内部空气交换、增加CO2供应,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态势。叶面积指数(LAI)在齐穗期及成熟期均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等株行距(A)与大垄双行(C)差异显著(P0.05),有效穗数的提高是主因;在齐穗期及齐穗后20 d剑叶光合速率均呈等株行距(A)大垄双行(C)宽行窄株(B)。【结论】等株行距(A)配置水稻群体产量、穗部性状以及物质生产能力均优于其他两种株行距配置,就本文所选水稻品种而言,等株行距(A)配置更适应于吉林稻区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来辽宁省多个地区西瓜套种食用向日葵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试种结果,总结优化了包括选地与整地;西瓜的优良品种选择、适期播种与定植、田间病虫草害防控、肥水调控、采收上市等6项西瓜关键栽培技术和套种食用向日葵在品种选择、播期、田间管理、辅助授粉和收获晾晒等5项关键措施的一套西瓜套种食用向日葵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行距配置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环境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采用3种行距配置模式(110~0cm双株紧靠、82.5~27.5cm大垄双行和55~55cm等行距型),比较研究玉米群体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行距配置显著改变了群体冠层中光、CO2、温度和湿度等冠层微环境,合理行距配置(82.5~27.5cm)的植株上部叶片较为直立,下部叶片平展,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CO2分布更为均匀,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LAI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且高值持续期较长,生育后期下降缓慢,最大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较高,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亦优于其他2个处理。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双株紧靠和等行距种植模式高3.33%和2.08%,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显著增加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临洮县砂地及水川地食用向日葵套种小麦或胡麻栽培模式,向日葵产量达3000kg/hm2,小麦产量4800kg/hm2,胡麻产量2400kg/hm2,向日葵套种小麦或向日葵套种胡麻的纯收益总计约为25500元/hm2。作者从施足基肥、选用良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食用向日葵套种小麦或套种胡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株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将郑单13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研究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的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如玉米形态、植株性状、品种抗性、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郑单136受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大,在玉米增产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处理,比对照组增产6.7%;而在主要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植株性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豫南种植郑单136,建议采用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模式,玉米产量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产密植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稳产和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3-2015年度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冬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在375万株/hm2基本苗下,设置13.3cm(R1)、16.7cm(R2)、20cm(R3,传统行距)和23.3cm(R4)4个行距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基部节间C/N值和田间倒伏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行距R3,适当缩小行距可使相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群体总茎蘖数增多,茎秆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的粗度和壁厚增大,机械强度提高,维管束数量增多、面积变大,C/N增高,田间倒伏程度降低,植株抗倒能力增强。就产量而言,行距适当变窄虽然降低了百农207的穗粒数,却能提高成穗数和千粒质量,致使产量提高,其中以行距R2的产量最高。2个连续生长季,行距R2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比R3和R4提高6.7%和10.85%。通过适当缩小行距能够使小麦植株分布均匀,竞争减弱,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茎秆特性,行距R2(16.7cm)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高产与抗倒伏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些年来夏玉米生长期阴雨寡照时有发生,光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高密度下,采取适当调节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等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及优化群体冠层和内部的光环境,缓解高密度造成的遮阴加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密度(67 5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配置((60+60)cm、(80+40)cm、(100+20)cm,覆反光膜(FM)和不覆膜(NM)2个处理,研究覆反光膜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密度67 500株/hm~2时,"60+60"和"80+40"行距配置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100+20"行距配置;但密度82 500株/hm~2时,覆反光膜处理下"FM80+40"的行距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环境,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LAI、冠层光能截获率、Pn及叶绿素含量,2年平均产量较"FM60+60"和"FM100+20"处理提高6.6%和10.8%,在不覆膜条件下"NM80+40"处理较"NM60+60"和"NM100+20"处理增产5.8%和8.7%,且"FM80+40"处理较"NM80+40"处理增产5.1%。【结论】82 500株/hm~2密度下,采用"80+40"的行距配置,辅以覆反光膜处理,可显著改善夏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下部透射光的反光率,进而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防止叶片早衰,提升光合能力,是实现夏玉米再高产较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5.
民勤县是我国厚皮甜瓜和向日葵主产区之一,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甜瓜套种食用型向日葵的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现将甜瓜套种食用型向日葵栽培技术予以总结,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在栽培西瓜时,合理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空间、时间和地力。西瓜的株行距较大,苗期占地少,整个生长期短,搞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种类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作物与栽培品种进行反季节栽培能有效提高大棚的利用率,增加大棚栽培的经济效益。西瓜在栽培时株行距较大,苗期占地少,且生长期较短,因此,利用套种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与种类,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大棚西瓜与番茄套种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作物与栽培品种进行反季节栽培能有效提高大棚的利用率,增加大棚栽培的经济效益。西瓜在栽培时株行距较大,苗期占地少,且生长期较短,因此,利用套种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与种类,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大棚西瓜与番茄套种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适宜机械化栽培管理的矮秆糯高粱在单位面积内的合理配置方式,明确同一适宜密度下,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辽粘6号单株光合效率、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产量的影响,为矮秆糯高粱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种植矮秆糯高粱辽粘6号为试材,研究在12万株·hm~(-2)密度下二比空、一穴双株、交错种植和常规种植方式(CK)对其株高、柄伸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交错种植配置方式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一穴双株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小;交错种植的单株光合作用强于其它配置方式的单株,一穴双株配置方式下单株光合作用受抑制明显。交错种植方式的生物产量最大为24 096. 2 kg·hm~(-2),其籽粒产量最高为8 915. 6kg·hm~(-2),收获指数也最大(0. 37);其次是二比空配置方式,生物产量为23 824. 4 kg·hm~(-2),籽粒产量8 915. 6 kg·hm~(-2),收获指数为0. 36;再次是常规种植方式(CK),一穴双株配置方式最低,生物产量为23 638. 8 kg·hm~(-2),籽粒产量8 037. 2 kg·hm~(-2),收获指数为0. 36。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密度相同情况下,交错种植的穗粒重、千粒重最高,其次是二比空,再次是常规种植方式,最低的是一穴双株配置方式。[结论]辽粘6号在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时,首选交错种植配置方式,其次选用二比空配置方式,这2种配置方式构建了比较合理的群体光合结构,它们比常规配置方式具有更高的光合效能利用率,产出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同时得出了较高的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