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渐成共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人们开始呼唤“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21世纪是绿色文  相似文献   

2.
王东秀 《热带林业》2005,33(1):48-49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重视绿化,关注森林,保护环境已日渐成为人类的共同心声。森林是绿色的主体,森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探索、思考森林文化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北省从城市这一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最薄弱环节入手,以倡导森林生态文化为先导,加大城市林业建设力度,林业生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都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倡导森林生态文化是建设现代林业的科学选择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森林生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绿色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的重要职责。以当阳市森林资源为基础,分析了该市森林的生态效益,并结合林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发展森林林业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与林业发展相伴相生的。森林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处在前沿阵地,扮演关键角色,发挥主导作用,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林业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重要价值的树立和传播,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现代文明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林业物质生产的基础,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绿色发展的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重点是形成有利于生态安全、绿色增长的产业结构。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由此可见,森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的同时,气候变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化丧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和重点合作领域。联合国林业论坛第九次会长宣言中号召各国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增长和贡献。2011年9月,首届APEC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主席也提出了林业要成为绿色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加快林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绿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建设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是当前全省林业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近期目标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将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写入了《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发展生态林业,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合理开发国土空间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扩大湿地面积,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大野生动物、植物特别是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努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绿洲、美丽林区;通过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增强林业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努力使各族人民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林业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我体,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森林与各个人类文明形态的辨证关系入手,探讨了生态文明出现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杨超 《云南林业》2016,(4):42-45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生态文化的哲学智慧和伦理考量。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为保护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弘扬生态文化,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弘扬生态文化,要培育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都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的目标要求,作出了"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我省在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祁门县立足山区自然优势,围绕“生态产业、绿色富民”这一主线,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大做绿色文章,大兴生态产业,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全县拥有林业用地299.4万亩,森林蓄积92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5.8%。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林业发展相生相伴,森林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孕育了灿烂的生态文化,森林公园是连接林业与社会的桥梁,通过森林公园旅游,既向社会展示了林业建设的风采和成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渐成共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人们开始呼唤“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  相似文献   

16.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森林生态经济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森林生态经济,加强森林生态经济研究、管理和发展,用科学理论指导森林的保护和培育,是发展林业的根本出路所在。所谓森林生态经济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实现林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提供其效益,而对林业生态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多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1.发展林业,必须加强森林生态经济的管理,注重森林生态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重经济、轻生态,进行违背自然规…  相似文献   

17.
城市膨胀,森林锐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两种趋势。城市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人造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和人工两部分组成的综合体;绿色植被在这个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城市生态,探索城市林业,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这两种趋势向林业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提出了实施中国城市林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其核心理念是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走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道路,这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自然或人为地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文章倡导以“绿色审计”的监管行为来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目标,也是建设林业生态、发展现代林业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近年来,宝鸡市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积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绿色宝鸡建设为主要抓手,林业建设实施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林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森林的"生态"与"产业"两大功能与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明的发展无法摆脱森林的"生态"呵护和"产业"的支撑。森林的生态功能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环境,森林的产业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必须的、难以替代的林产品。一、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互动发展才能相互促进1.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是矛盾的统一体。森林的两大功能在局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矛盾,但在整体上应当并完全可以实现和谐统一。在具体的空间上要追求生态或经济功能与效益,势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