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抽穗期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正(TGMS/WCVs)反(WCVs/TGMS)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3.9%和20.4%;每粒数的优势最突出,竞争优势分别为26.8%和29  相似文献   

2.
选用3个籼质籼核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1个籼稻品种,与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配成正反交组合.通过比较杂种值与中亲值离差、配合力在正反交间的差异,分析了籼粳细胞质对杂种1代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配合力的效应.结果表明,籼、粳细胞质的差异对杂种单株产量、株高、抽穗期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配合力有明显的影响.粳型细胞质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同时延长了杂种的生育期并提高了杂种的株高.  相似文献   

3.
以遗传力较高且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以及反映籼粳稻遗传差异的部分籼粳分类性状,估测亲本间遗传距离。同时研究了代表双亲遗传差异的遗传距离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株高、播种至抽穗日数、穗长、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草重显著增加;在广亲和基因参预下,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千粒重、结实率和充实系数等结实特性变差但并不严重,遗传距离较大的亚种间F1平均单株粒重优势显著大于品种间F1,但遗传距离与亚种间F1,单株粒重优势的相关系数(-0.019)不显著。本文还就遗传距离在预测预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5.
6个水稻品种广亲和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  相似文献   

6.
水稻粳爪交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3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1个保持系为母本,以3个粳型、4个偏粳型、1个籼型恢复系或广亲和系为父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12个亲本分类。研究了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F1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1.09%~107.86%,平均33.46%,竞争优势-17.09%~82.70%;单株产量竞争优势-36.82%~33.58%,平均-2.38%;而结实率的竞争优势仅3个组合为正向,变幅为-23.47%~3.41%,平均为-7.44%;杂种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为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这5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很明显。父本变量对杂种抽穗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大于母本和互作变量。母本变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父本和互作变量的总和。光敏核不育系4008S和恢复系培矮64、广亲和系YH101具有较好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产量特殊配合力最好的是80-4B/YH101,其次是80?  相似文献   

7.
核质互作型大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核质互作型930753雄性不育系与948720、948717、948742、948791等20个恢复系配制成20年杂交组合,调查了F1代6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1)抽穗期明显趋向早熟亲本;(2)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趋高亲值或地同亲值,均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并以单株有有效穗数优势最强;(3)选到了产量构成三要素都具超亲优势的7个组合。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观察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产量优势表现,并对株高等13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部分三交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交种。三交种单株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剑叶长以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千粒重、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虽然基因加性效应大于非加性效应,但后者仍占相当的比重;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结实率、剑叶宽、粒长、粒宽和粒形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加权海明距离模糊关系度量原理,分析了由多因子(株高,穗数,穗长,总粒,结实率,结实率,千粒重,单株重,抽穗期)集合起来的两模糊子集间的综合差异程度,通过计算使配组亲本间的综合差异得到恰当的度量。结果表明,在利用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时,杂交组合加权海明距离分布在0.81-1.26附近,杂种优势大。  相似文献   

10.
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期播种,孕穗、抽穗期和结实率的调查,研究了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与播期及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不育率由97.14%降到35.94%,不育率与减数分裂期──孕穗前5日的平均最低温度(T_(min))和平均温度(T)呈极显著负相关,γTmin=-0.818,γT=-0.622。C49S育性转换主要受制于T_(min),T起一定调节作用。在T_(min)<7.7℃,T<10℃条件下,C49S高度不育,结实率在4%以下;在Tmin>11.5℃条件下,C49S育性恢复正常,结实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五良A、酒都A、Z1A和1281A 4个新选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同时分析不同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6×6 NCⅡ遗传设计,利用6个不育系(S)和6个恢复系(R)杂交配组36个组合,对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1)8个农艺性状在不育系或恢复系或两者间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株高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多数农艺性状受到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2)株高、穗长、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等4个性状广义遗传率较高,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其中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率也较高(>70%),三者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率相对较低(<50%),表明这些性状受到基因非加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较大。(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之间通过相互促进与制约来共同影响单株产量。【结论】4个新选...  相似文献   

12.
五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6个粳型或爪哇型广亲和品种,按 NC Ⅱ设计组配30个 F_1杂种,以籼优63作为对照,研究了抽穗日数、株高、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亚种间杂种每穗粒数的优势量强,中亲优势10.73%至132.90%,竞争优势-4.95%至110.09%。单株产量竞争优势-46.00%至74.29%,平均1.57%。而结实率的竞争优势均为负向,-63.24%至-6.38%,平均—-7.69%。亚种间互作变量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大于双亲。杂种抽穗期优势有正负向,中亲优势-11.74%至65.48%,平均19.38%,竞争优势-27.48%至30.12%,平均-2.23%。F_1株高优势明显,中亲优势平均37.65%,18个组合超过汕优63。不育系对株高的影响较大。不育系 W6154s—66和5460s、广亲和系 Varylava 1312和CA529具有较好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产量特殊配合力最好的是 W6154s-66/Varylava 1312,其次为 W6154s-66/CA529。  相似文献   

13.
野芥菜田间发生规律与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芥菜(Brassica juncea(L.)Czern,et,Coss.)为一年生双子叶杂草。西宁地区,全生育期105天左右。出苗期76天,有高峰期约4月中旬,占整个苗期出苗数的79.0%以上。出苗最适浓度1.0-3.0cm。花期50天,果期35天,单株结籽量平均3000粒,种子有休眠习性,室外埋入土层30天,萌发率2.2%。野芥菜与小麦的竞争危害,在小麦三至五叶期和孕穗至抽穗期,株高,鲜重表现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籼型两用核不育系KS-15为母本,分别与21个倾梗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种组合平均产量比三系主栽组合汕优桂99高16.7%,但变异系数较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优势不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产量与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产量构成三因素对杂种产量的总效应值达97.0%,而这三个性状之间的负偏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杂种与父本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栽培大麦品种和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36个F1杂种为材料,于1988-1989年间在四川4个生态区同时进行了大麦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评估。结果表明,4个点测定出来的一般配合力大小有差异,但表现相同趋势,不存在 质性,按可信度大小排序为千粒重〉株高〉穗粒数〉结实率〉主穗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抽穗期、单株有效穗、单株料数、单粒重、结实率的特殊配合力表现为异质性;棱型相  相似文献   

16.
亚种间杂交稻的源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的源库关系差异,分析了源库关系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的库容量大,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多;(2)亚种间杂交稻的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较汕优63少,但每穗粒数多、且分布在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的比例大;抽穗期上部3片叶的面积总叶面积的比例小;(3)剪叶和疏花对结实率的影响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大。  相似文献   

17.
张晓峰  金益 《中国农业科学》2000,33(C00):105-112
试验采用三重测交法对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单株产量等19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速率V1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在其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主要是由加性效应决定,穗上叶数由加性和显性效应所控制,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由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所决定,而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遗传是3种基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很大、大部分性状如单株产量、穗长、行粒数和穗粒数等加性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的贡献率高达92.20%。  相似文献   

18.
选用6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10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00个组合,按细胞质类型分类,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等5个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和千粒重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大于非加性效应,结实率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的影响.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6个性状主要受不同细胞质类型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主要受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7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结实率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和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特殊配合力在不同细胞质类型所配杂交组合间及同一细胞质类型杂交组合不同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柑桔青绿霉病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西南地区土壤上分离的104株木霉(Trichodermaspp.)和17株绿色粘帚毒(Gliocladiumuirens)中筛选出4株对柑桔青霉菌(0enicilliumitalicum)和绿霉菌(P.digitatum)均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菌株:T4,绿色粘帚霉(G.Virens);T58,黄绿木霉(T.aureoviride);T83,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拮抗菌T4、  相似文献   

20.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Ⅴ,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