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Bt基因抗虫棉田2、3代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施药防治条件下 ,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抗虫棉田在棉铃虫大发生条件下 (百株累计卵量大于 45 0粒以上 ) ,2代棉铃虫必须适当辅以化学防治 ,其防治指标为百株 2龄下幼虫 15~ 2 0头 ;3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百株 2龄下幼虫 2 0头 ,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到 2 5~30头。总结提出了科学应用棉铃虫防治指标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棉株卡那霉素抗性与抗虫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 ,在转基因棉的筛选鉴定及利用转基因棉为亲本材料进行杂交选育抗虫棉研究中 ,对卡那霉素抗性标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王坤波等[1 ] 用 2 0 0 0~ 40 0 0mg/kg的水溶液涂抹子叶或真叶 ,处理后的非转化植株叶片出现黄白色斑 ,最终叶片脱落 ;祝建波等[2 ] 报道利用 5 0 0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虫性时空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Bt(Bacillusthuri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抗虫棉花(Bt棉)在棉铃虫(HeliocoverpaarmtugeraHubner)的综合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田间应用中,表现为可以减少化学杀虫剂的用量,增加收益,增加棉田中益虫的数量。因此,由美国研制的Bt棉目前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进行了应用,我国也于90年代自行人工合成了表达Bt杀虫蛋白的CrylA基因,并经生物技术方法培育出了抗虫棉,成为世界上第2个培育出转Bt基因抗虫棉的国家,且前已在4个省进行了商业化种植。在抗虫棉的种植过程中,抗虫棉呈现出抗虫性随着生育期而改变的现象。而且…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5.
2000年调查了无为县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抗29、保铃棉32B、惠抗2号)、常规棉(品种:苏棉12号、皖杂40、泗棉331)上棉铃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比百株累计卵量无显著差异;百株幼虫量、棉花蕾铃被害率、残虫量显著低;百株幼虫量2、3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5代差异不明显;蕾铃被害率各代差异均显著;残虫量2~4代差异显著,5代差异不显著;说明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前期效果较好,后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棉花害虫猖獗,造成世界各生产棉国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解决棉虫给棉花带来的严重危害,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产棉大国先后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展了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本文阐述了①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与应用进展;②转Bt基因抗虫棉的配套栽培技术;③种植抗虫棉的优点;④我国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转Bt基因抗虫棉,使我国的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与推广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接虫试验 ,得出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百株 3龄幼虫量 (x)或其对数A =ln(x +1) ,与棉铃虫为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率 (y)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2、3、4代的定量公式分别为 :y =2 .3 464A2 -7.42 41A -0 .3 5 3 5 ,y =0 .0 0 18x2 +0 .0 80 7x -0 .673 4,y =1.64 60A2 -3 .5 668A +0 .0 12 4。按目前淮北棉区转Bt基因棉的产量、价格、棉铃虫防治成本、效果等 ,计算出转Bt基因棉田2、3、4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 3龄幼虫 2 6、13~ 15和 10头。同时表明 ,转Bt基因棉可通过增加秋桃数量来补偿棉铃虫危害 ,其对 2、3代棉铃虫具有一定抗性 ,对 4代棉铃虫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探讨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危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从各代棉铃虫的接虫数量与残虫量的线性关系看,2代虫量呈对数增长,3、4代虫量表现为直线增长;Bt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幼虫数量与蕾铃被害率两项指标来把握,其2、3、4代虫量分别为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头、8头和10头,若以Bt棉的蕾铃被害率为防治指标,则依次为1.18%、2.70%3.30%。  相似文献   

10.
<正> 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抗虫棉)被棉铃虫食用后,棉铃虫中毒致死或生长发育严重受抑制,高纯度的抗虫棉田中,很难发现3龄以上的大龄幼虫,一般年份,2代棉铃虫不施药防治。转Bt基因控制合成的毒蛋白,只对以棉铃虫为主的鳞翅目害虫有毒杀效果,对棉蚜、棉叶螨、棉蓟马等均无抗性,所以抗虫棉并不是无虫棉。抗虫棉田中棉铃虫已降为次要地位,而棉蚜、棉叶螨、棉蓟马等害虫的发生有所加重,所以防虫措施也应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1.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1996~ 1999年 4年试验观察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 ,二代为 1.3% ,三代为 5.5%。田间幼虫与被害蕾铃比分别比普通棉田提高 35.1%和 2 1.3%。结合对普通棉田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初步确定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为 :二代百株幼虫 5.2头或百株卵量 4 0 0粒 ,三代百株幼虫 4 .7头或百株卵量 85粒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9  
 在北京和海南岛南繁基地对我国首批转基因棉花株系进行了抗棉铃虫性综合鉴定试验。结果表明,1龄幼虫取食转基因棉株嫩叶校正死亡率达80%~85%,幼虫越大死亡率越低。在网室内接虫和田间自然感虫的条件下,蕾铃被害率可控制在2%以下,顶尖被害率控制在10%以下,部分株系几乎不受危害。转基因抗虫棉花株系表现出对棉铃虫具有很高抗性和控制危害的能力,对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67-5469,5480
综述了国内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行为习性、种群消长、天敌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成因机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转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接虫量与残虫量的关系2代呈对数增长,3、4代表现为直线增长;转Bt棉田棉铃虫2、3、4代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8和10头或蕾铃被害率依次达1.18%、2.70%和3.30%。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转Bt(Bacilusthuringiensis)基因棉品系R93-4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棉品种中棉所12为对照,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4龄棉铃虫幼虫连续取食转基因棉最终不能存活,5龄和6龄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379%~856%和634%~965%;5龄棉铃虫幼虫取食转基因棉后,体重和蛹重分别减轻187%~572%和35%~362%,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降低482%~875%和667%~100%,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降低501%~697%和806%~878%;取食转基因棉的花粉后,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98%和721%  相似文献   

16.
施肥量和环境温度对转Bt基因棉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从美国引进的转Bt基因棉“保铃棉32B”为参考,比较鉴定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转Bt基因棉品种“国抗棉1号”对棉铃虫的抗性,研究温度和肥料等因素对抗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抗棉1号”抗虫性低于“保铃棉32B”,抗性等分别评价为“抗”和“高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转Bt基因棉对低龄棉铃虫幼虫的抗虫活性和抑制生长作用增强,低肥时抗虫性降低严重;随温度升高,转Bt基因棉对低龄棉铃虫幼虫的抗虫活性增强,低温(16℃)下抗虫活性明显降低,但随处理时间的推进,高温(36℃)下迅速生长至高龄的棉铃虫幼虫,强迫取食转Bt基因棉,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是造成棉花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使用转基因抗虫棉和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2代百株累计卵量在400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时间应在300粒左右,随后如百株幼虫超过5头时应进行第2次防治;3代百株累计85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应在50~70粒开始,第2次应在百株幼虫45头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对Bt毒素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对Bt毒素产生253倍的抗性棉铃虫种群,研究其对Cry1Ac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互交后代(抗性雄蛾×敏感雌蛾和抗性雌蛾×敏感雄蛾)的效应显性值DML分别为0.14和0.11,二者差异不显著,表明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对正反交F1代的回交后代、正反交F1代的自交后代生长发育期望值与实际值进行χ2分析,表明抗性由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从棉花种植、供试棉株器官选择、棉铃虫饲养、标准试虫选择、室内生测方法、抗性级别评价标准等方面 ,系统地总结了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的室内鉴定技术。以从美国引进的转 Bt基因棉“保铃棉 32 B”为参考 ,对我国自行培育的第一个转 Bt基因棉“品种国抗棉 1号”的抗虫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