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轶  王博 《绿色科技》2023,(20):170-175+235
游客在游览活动后的网络在线评价日趋成为塑造和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游客的决策行为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游客角度阐述景区的旅游形象,使用爬虫软件获取青秀山景区旅游网站的评论,借助集搜客和ROST CM6软件,将文本材料具体化和直观化,进行高频词统计。并从认知、情感、整体3个形象维度对青秀山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论为:服务质量与价格是游客关注的核心因素;整体情感态度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主要体现在景区收费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不达标。整体上来看,游客对青秀山景区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景区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等措施,提升游客满意度,推动青秀山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重点和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旅游网络平台的建立,网络评论和游记已成为游客表达游览诉求和反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出行前选择收集网友关于目的地的评价,作为衡量景点优劣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以杭州八卦田景区为例,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携程等旅游网站将游客点评的网站文本数据作为样本,使用ROST CM 6软件提取高频特征词,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索游客对八卦田景区的游览体验,对景区旅游形象进行评价,具体从游客旅游动机、景区环境,情感倾向及旅游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表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营销方式的创新、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云水谣古镇为例,采用网络文本和IPA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携程网、蚂蜂窝、大众点评网、去哪儿网、同程网、TripAdvisor等旅游网站上获取游客对景区的评价数据,使用GooSeekerv9.0.4软件在高频词汇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的结果中构建分析模型,评价游客景区体验要素结构和体验质量,剖析基于网络数据的历史古镇景区形象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对该景区体验要素的关注度相对集中;游客对该景区体验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度差异较大;未来历史古镇景区可从景区内外部环境、景区热门景点、历史文化背景、活动策划项目、基础服务设施5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游览体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七星景区观赏植物解说台历的设计与制作,将景区观赏植物的解说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便携式旅游解说媒介,让游客在游玩七星景区各大景点的同时,认识和观赏七星景区内的花草树木,从而让更多的游客朋友来了解植物、喜欢植物、保护植物。文章介绍了运用Photoshop软件设计和制作景区观赏植物解说台历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对促进桂林旅游解说系统的完善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科学合理地调节各景点之间的客流量,对景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分形与分维理论对磁器口景区旅游日间客流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脱离了无标度区的清水门景点的游客数较少,呈现线性趋势,而黄桷坪牌坊、翰林旧居、七七电影院、聚森茂、重庆老字号总汇、更夫、码头与清水门的游客流量相差巨大;磁器口景区内各景点在上午10∶00~11∶00间的Zipf维数为-171.93,15∶00~16∶00间的Zipf维数为-86.617,且两个时间段内的拟合优度一般。  相似文献   

6.
旅游参观点门票实行淡旺季价格的改革方案已出台多年,笔者通过对宝鸡市几家旅游景区试行这一政策后景区经营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结论是门票实行淡旺季价格,旅游景区的游览人数、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增长,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促进了旅游景区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修余 《绿色科技》2019,(3):238-241
指出了旅游廊道作为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的系统耦合,串联景点、汇聚人文、联动区域,是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研学科普等多功能的复合线性空间,对于区域生态持续发展、文化原真保护、旅游活化开发发挥模范作用。以皖南"川藏线"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对游客抽样调查,分析其体验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游客的客源分布及行为特征,进一步研究了游客的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皖南"川藏线"游客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口学特征;皖南"川藏线"游客体验因子可归结为资源本底因子、交通状况因子、服务水平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发展潜力因子,以及通达程度因子;皖南"川藏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旅游游憩与交通通勤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8.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包括红叶岭、丁香谷和青龙谷3个景区,分布各类景点35处,其中自然景源28处,人文景源7处。该文通过实地游览,调研3个景区最佳游览路线的景点分布情况,将景点景观度划分为极优、优、良、中、差5个等级。在游客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景点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红叶岭景区景点景观度为优,景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游览效果最好;丁香谷和青龙谷景区景点景观度为良,景点分布不均衡,影响了游览效果,需要改进;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景点景观度为良,应继续开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提高公园整体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节庆期间游客对景区旅游形象感知,以杭州超山梅花节为例,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把近4a梅花节期间游客在各大旅游网站上的评论和游记作为研究样本,以景区整体环境、景区旅游资源、游客行为活动、旅游设施服务作为游客旅游形象感知的构成元素,对游客关于梅花节期间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景区整体环境认知良好;认为景区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在对景区内开展的各项娱乐活动较为满意的同时认为景区旅游元素过于单一;对景区的旅游设施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基础设施服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游客旅游体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与旅游活动最为相关的因素一游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游客选择野象谷景区作为旅游对象的行为意识。以客源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游客基本特征和出游次数、出游方式和伙伴等游客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游客对景区的选择;以游客自我保护意识、对景区的要求以及游客希望采取的管理措施探讨游客的保护意识。以制作警示牌、加设高架栈道、聘请亚洲象跟踪人员等措施减少游客因观看亚洲象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和娴  杜臣昌  郑英  王凤民  刘文俊  戴军 《绿色科技》2024,(2):244-248+265
大众旅游的持续推进,对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有的游客信息掌握少且不精准等问题,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移动定位技术,研究了游客分析相关关键技术,开发了旅游景区游客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方便旅游景区识别热门子景点、绘制客流趋势、判断游客类型、统计消费数据、分析游客画像、区分游客来源地等,对于旅游景区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二次消费产品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择森林公园类型旅游区——亚龙湾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容量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亚龙湾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为6600人次,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为8244人次,旅游功能设施容量为6400人次,旅游社会心理容量为2310人次,综合旅游环境容量为6200人次。生物环境容量、交通环境容量和游客心理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景区接待规模的限制因子。在三亚旅游旺季,尤其是春节黄金周期间,整个景区呈现超载状态。针对出现的过载问题,提出了新建扩建景点和游步道、扩建停车场面积、合理安排停车组织方式和园区内交通组织及建立淡旺季两套管理等措施,以提高亚龙湾森林公园的整体环境容量并缓解旅游旺季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问题。  相似文献   

13.
3月7日,湖南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张家界有我一棵树”第四季活动启动,邀请全球10万游客来张家界大峡谷参与旅游植树、扶贫助农活动.活动由景区投入资金,邀请游客在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周边一带植树造林.参与植树的游客均在果树上挂牌,并可终身免费游览张家界大峡谷.同时,景区对游客的信息进行统一收录存档.游客所栽植的果树由景区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养护.  相似文献   

14.
运用WebGIS和Flex技术,构建大岭山森林公园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图形的浏览、可视、景点景区查询、照片浏览、林班专题图表达、空间分析、旅游路线分析等功能。同时,将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构建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依据该模型设计3条特色游览路线:休闲保健游览路线、户外体验游览路线及花季特色游览路线,向游客提供直观的旅游信息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岭山森林公园的管理和旅游推广。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随着高山草场旅游的蓬勃发展,草场环境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放马坪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游客的环境意识进行了调查,经统计得出3方面的结论:(1)多数游客具备浅层环境意识,但深层环境意识较弱,环境责任感较缺乏;(2)游客环境感知较高;(3)游客环境意识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对景区提出了三点建议:(1)合理安放垃圾桶的位置与数量,在环境敏感区设置环境保护提示牌;(2)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3)制定相应的游客行为管理条例,对游客的不当行为进行管理与约束,以提升景区游客的环境意识,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选取广东东源县8个具有代表性旅游景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提出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对旅游景区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期望,提升景区综合管理水平与竞争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步路”平台爬取GPS轨迹数据和位置照片拍摄数据,结合水系空间分布,应用GIS核密度、近邻分析等方法,对漓江风景区游客时空行为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是漓江风景区的旅游旺季,节庆时间游客活动量大幅度增加。一日内的游客轨迹数量和拍摄照片数量变化呈现双峰型,11点至18点是游客一日中活动节奏活跃时期,拍摄点主要集中在九马画山、漓江景区和象鼻山景区。漓江风景区形成了以漓江环境为依托,景区景点为载体,水系为骨架深度串联的点线面式的网络游赏体系,其中的游客时空行为特征受到气候变化、路线丰富度和景观偏好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丰富游赏方式、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祚 《绿色科技》2023,(20):176-180+189
在成都积极倡导的“三城三都”发展背景下,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是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支点城市,成都在中泰旅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案例,对全球知名旅游网站Tripadvisor上泰国游客的点评进行了文本挖掘,探讨了泰国游客视角下的成都景点形象,包括景点形象中的主题要素、景点形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游客对景点的情感倾向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吸引国际游客,提出了成都的旅游景点应当精心完善核心旅游资源,灵活调整开放时间,采取智能分流措施,优化景点的管理细节,提高国际化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注意提升市民的旅游素养,从而推动入境旅游市场以及城市形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新浪微博社交网络数据为资料来源,运用ROST6.0信息挖掘软件对其客源地、移动模式及偏好进行分析,以及就游客满意度评价进行情感探测和反映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客源以河南省内和临近河南省的省市游客为主。游客最喜欢的景点和事物依次是玉皇顶、云海、九龙瀑布等。在游客出行目的方面,游客主要以避暑和观光游览为目的出行。在游客移动模式方面,游客通过自驾或乘坐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到达白云山,在景区内可选择步行、坐电瓶车、乘坐客运索道等多种移动方式进行游览。在游客出游时间方面,游客更喜欢夏季和秋季出行。游客总体上对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印象是正面和积极的,同时反映出存在内部交通、环境卫生、管理服务、公共服务设施4个方面问题,据此提出提升策略,以期更好的促进其规划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分析游客行前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关系,有效改进景区建设,提升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该文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运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模型,将游客的行前期望值与满意度进行分析比对.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满意程度较好.武夷山国家公园道路系统因子、景区自然系统因子为优势因子,景区服务质量因子为劣势因子.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景区的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