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炭对硝基苯吸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参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竹炭对硝基苯的吸附性能及吸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参数.吸附试验表明:竹炭对硝基苯吸附的最佳酸度为pH=5.6;吸附平衡时间为540 min;竹炭对硝基苯的吸附遵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动力学研究表明:竹炭对硝基苯的吸附动力学拟用准一级动力学进行描述,298 K时,吸附的速率常数为k298=2.42×10-4s-1,吸附活化能Ea=23.5 kJ·mol-1.热力学研究表明:竹炭对硝基苯的吸附是放热过程,吸附热为△H=-16.8 kJ·mol-1;△S=37.9 J·K-1 mol-1;△G=-28.1 kJ·mol-1,负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值体现了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竹炭对溶液中二价锰离子的吸附行为。试验结果表明:竹炭对锰2+吸附的最佳酸度为pH=4.4;温度在298K时,竹炭对锰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h,且竹炭粒径对吸附平衡时间基本不产生影响;锰2+的初始浓度越大,一定量竹炭的吸附量越大;一定浓度、体积的溶液中,竹炭的投放量越大,去除率越大;在298~318 K的温度范围内,吸附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少穗竹的胸径、竹高、枝下高、节间长等秆形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胸径与竹高具有显著相关性,最佳拟合方程为H=0.1373D+2.1639 (R=0.976),H=0.4401D0.7726(R=0.979);立竹胸径与枝下高相关性系数不高;尖削度最佳拟合方程为Y=0.0011X3-0.0246X2+0.0399X+1.0266 (R=0.997);节间长随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最大节间长出现在第9~11节处,节长与节间的最佳拟合方程为Y=0.006X3-0.3997X2+6.7965X+9.1536 (R=0.984).  相似文献   

4.
对用4年生的雷竹竹秆在传统的竹材炭化窑中烧制获得的雷竹炭进行理化性质及其在Hg2+溶液中对Hg2+的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①雷竹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pH等基本理化性能指标均达到<竹炭>(DB33/T467-2004)要求;②雷竹炭中K、Ca、Na、Mg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中钾含量最高,达11730 mg/kg,Hg、Cd、Cr、Se等重金属未被检出,As、Pb、Co、Ni、Sr等重金属的含量均小于1 mg/kg;③雷竹炭对Hg2+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率与雷竹炭的粒径,作用时间,HgCl2溶液的pH、浓度,雷竹炭用量,吸附温度等因素有关,在雷竹炭粒径为0.25~0.37 mm,添加量10 mg,处理温度35℃,pH6的条件下,对Hg2+的吸附率在96.0%以上.  相似文献   

5.
竹炭对苯胺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竹炭对水溶液中苯胺的吸附特性,包括接触时间、pH值、吸附剂质量、吸附温度及溶液中苯胺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为360 min;在pH值4.0~6.4的Hae-NaAc缓冲体系中,竹炭对苯胺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其中最佳吸附酸度为pH=5.90;当苯胺的初始浓度为0.060 mg·mL-1时,平衡吸附量为44.5mg·g-1,竹炭能有效地除去水相中的苯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大,说明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竹炭对苯胺的吸附行为服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在0.8 mol·L-1H2SO4中,对使用过的竹炭采用微波加热处理法进行再生,竹炭的吸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97%.竹炭有望成为除废水中苯胺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6.
竹炭对溶液中汞(Ⅱ)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张启伟  王桂仙 《林业科学》2006,42(9):102-105
研究不同竹炭对溶液中Hg2 的吸附能力,包括接触时间、pH值、投料量、吸附温度和溶液中汞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能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汞;在pH值3.2~6.2的范围内,竹炭对溶液中的汞均有较大的吸附能力,最佳的吸附酸度为pH=5.9;吸附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说明吸附是放热过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用水和微波加热的方法对吸附后的竹炭进行再生试验,竹炭的吸附能力可恢复到原来的97%以上.竹炭可作为理想的除汞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7.
竹炭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继波  陈斌  曹玉成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17-120,127
研究了竹炭对染料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性能,探讨了竹炭粒径、用量、吸附时间、溶液pH值、温度和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竹炭对多种染料以及实际印染废水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竹炭经ZnCl2改性处理后,吸附容量大幅提高,达13.5 mg.g-1;ZnCl2改性竹炭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在2 h时基本达到平衡,其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随温度升高,吸附容量相对降低;吸附容量随染料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粒径越细,吸附效果越好,但是粒度过细,加工耗能耗时,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去除效果的具体要求选择粒度大小;ZnCl2改性竹炭对受试的18种染料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最高达23.5 mg.g-1;投加量为2 g.L-1时,对实际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吸附去除率为72.3%,表明改性竹炭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用4年生的雷竹竹秆在传统的竹材炭化窑中烧制获得的雷竹炭进行理化性质及其在Hg^2+溶液中对Hg^2+的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①雷竹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pH等基本理化性能指标均达到《竹炭》(DB33/T467-2004)要求;②雷竹炭中K、Ca、Na、Mg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中钾含量最高,达11 730 mg/kg,Hg、Cd、Cr、Se等重金属未被检出,As、Pb、Co、Ni、Sr等重金属的含量均小于1 mg/kg;③雷竹炭对Hg^2+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率与雷竹炭的粒径,作用时间,HgCl2溶液的pH、浓度,雷竹炭用量,吸附温度等因素有关,在雷竹炭粒径为0.25~0.37 mm,添加量10 mg,处理温度35℃,pH6的条件下,对Hg^2+的吸附率在96.0%以上。  相似文献   

9.
竹炭对溶液中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珊  胡泽友  颜伟  单胜道 《林业科学》2008,44(4):110-114
研究对硝基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能力以及粒径、吸附pH值、吸附平衡时间、竹炭投加量、吸附温度等因素对竹炭吸附对硝基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10°C下,20.0 g平均粒径为0.106-0.090 mm的竹炭振荡吸附处理1 L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对硝基苯酚水样120 min后,对硝基苯酚最大吸附率可达82.5%,最大吸附量为2.06mg·g-1;竹炭粒径、竹炭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竹炭吸附能力有明显影响;酸性条件下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率明显高于中性和碱性条件;升高温度不利于对硝基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对硝基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NaAc-HAc缓冲体系中研究竹炭对Ni(Ⅱ)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介质pH、粒径大小、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吸附存有影响,在298 K、pH =3.0、初始浓度C0=0.113 mg·mL-1、反应时间为24 h、竹炭粒径为0.2 ~0.4 mm等条件下,每克竹炭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55.57 mg;与一级动力学相比,竹炭的动态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100 min;竹炭对Ni(Ⅱ)的吸附更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竹炭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吸附热力学参数为:△H =8.19 kJ·mol-1,△S =78.12 J·mol-1K-1,△G298k=-15.08 kJ·mo1-1.此外,还采用红外光谱方法探讨了吸附前后相关化学官能团的变化.研究表明,竹炭可用于去除废水中Ni(Ⅱ)离子.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 Chem200)测定杉木叶片和根中的铝。在p H值为4.2的乙酸缓冲液中,铝与铝试剂(金精二羧酸)生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在波长53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计算出铝含量。以铝试剂作为显色剂,铝与铝试剂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其吸光度与铝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铝浓度在0.01-2.0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得到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Y=0.125 6X+0.003 1,相关系数R2=0.998 6。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实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用鳞翅目比较敏感的4种苏云金杆菌菌液浸渍龙眼叶片,喂食3~4龄龙眼裳卷蛾幼虫,5 d后感染浓度与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1=1.063 5+0.451 5X,Y2=-1.447 0+0.813 0X,Y3=0.205 9+0.615X,Y4=3.002 6+0.117 9X;半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5.236 8×108、8.517 1×107、6.237 4×107和8.7648×1015cell/ml.以3×108cell/ml浓度感染4龄幼虫,其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5.747 3、3.557 2、4.817 7、16.086 2 d.结果表明Bt(2)菌株对龙眼裳卷蛾毒力次于Bt(3),但致死中时间最短,可供农林业生产上应用于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13.
江西千烟洲几种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森林中灌木层的4种常见灌木为对象,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与各测树因子的回归模型,所得的各样本总生物量回归方程为:四川红淡比:Y=0.677X0.6293,山矾:Y=11.672+0.0201X+(2E-05)X2,格药柃:Y=597-48.86X+1.365X2,钩藤:Y=208.2-46.47X+2.91X2。通过对模型的精度检验,其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灌木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同各测树单因子及复合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性好,可用于推算灌木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对竹材炭化后不同部位炭材料进行了碘吸附性能、亚甲蓝吸附性能、比表面积、远红外发射率测定。结果表明,竹蒲炭碘吸附性能最优,竹片炭其次,竹节炭最差。炭化温度对竹炭吸附性能影响较大,炭化温度越高炭的吸附性能越好。比表面积测定结果也表明在900℃炭化条件下,竹蒲炭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达357.674 m2·g-1和0.295 m3·g-1。亚甲蓝测定结果显示,在700℃及以下炭化条件下,竹蒲炭亚甲蓝吸附性能是最优,竹节炭亚甲蓝吸附性能是最差。而在900℃炭化条件,竹片炭亚甲蓝吸附性能是最优。在所有测试样品中700℃炭化条件下竹蒲炭亚甲蓝吸附性能是大。所有竹炭样品远红处发射率均在0.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竹炭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竹炭颗粒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考察了竹炭用量、竹炭粒径、吸附时间、苯酚溶液pH值和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了苯酚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率随着竹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竹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速度较快,粒径0.074 mm竹炭对苯酚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30 min,2 h后吸附率增加缓慢;酸性条件有利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苯酚吸附率减小,但吸附量增大;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6.
竹炭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竹炭颗粒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考察了竹炭用量、竹炭粒径、吸附时间、苯酚溶液pH值和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了苯酚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率随着竹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竹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速度较快,粒径0.074mm竹炭对苯酚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30min,2h后吸附率增加缓慢;酸性条件有利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苯酚吸附率减小,但吸附量增大;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章古台地区气候因子对沙地樟子松径向生长的影响,以该区1980年和1986年春季造林的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在树干解析的基础上,对年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年轮宽度受年均温度(X1)、降水量(X5)、风速(X7)、地表最高温(X9)、地表最低温(X10)等气候因子影响较大,其最优回归方程为:Y=0.171 8-0.067 3 X1+0.000 4 X5+0.098 2 X7+0.014 5 X9+0.044 8 X10(R2=0.585,p0.001)。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测定樱花中有关嫩红素主要成分的含量,该研究以我国南方主栽樱花品种'关山'为试验材料,利用HPLC法对其花瓣干品内的嫩红素——异樱花苷和樱花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最适色谱条件下,异樱花苷的回归方程为Y=554.895353X+1567.125008(R2=0.99980996),樱花亭的回归方程为Y=221...  相似文献   

19.
高温炭化法制备竹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炭化法制备竹炭,探讨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对竹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N2吸附等温线对其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提高、保温时间延长,竹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升温速率的提高,促进了炭素前驱体石墨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竹炭孔隙结构的发达;高温炭化法可以制得微孔、中孔、大孔较发达的竹炭。在较佳的实验条件下,高温炭化法可制得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分别为280 mg.g-1和947.3 mg.g-1的竹炭。  相似文献   

20.
以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吸附条件下其对金属Pb2+的吸附性能。在含Pb2+的溶液中,吸附树脂R的使用条件为:30℃,pH=6,树脂用量0.2g·L-1,初始浓度0.75mmol·L-1,吸附时间8h(静态)或6h(动态);此时树脂R对Pb2+的吸附量达2.52mmol·g-1,去除率为97.1%。溶液中加入NaCl、NaNO3、尿素后吸附量快速下降,且加入NaCl下降最快,加入尿素下降最慢。该吸附树脂R反复使用性能较好。从吸附树脂R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表面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吸附Pb2+前树脂R表面起伏,凹凸不平,纹络结构分布不均匀;吸附Pb2+后,表面纹络结构被破坏;随吸附时间增加,"白色"斑点明显增加,且逐渐分布均匀。吸附树脂R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吸附过程的ΔG为负值,ΔS、ΔH均为正值,即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