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霉菌BTW41发酵条件的研究表明:以糖分为培养基主要成分,pH值5.1和25℃的条件下最有利于木霉菌BTW41发酵产生分生孢子。在温、湿度两种条件中,温度是决定木霉菌BTW41产孢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黄瓜为主要原料,利用酵母菌和红曲霉菌双菌组合发酵生产黄瓜酵素,并通过冷冻干燥,将其制成酵素粉。选取酵母菌和红曲霉菌的最佳接种量、发酵温度、初始pH值、发酵时间及酵母菌发酵的碳源补充量和红曲霉菌的最佳接种量为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以POD酶活性为评价指标,确定黄瓜发酵酵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将黄瓜打浆、预处理后加3%蔗糖,初始pH值调为5.0,灭菌,在34℃条件下接种酵母菌,发酵26 h。在一次发酵的基础上,二次混合发酵最佳工艺为红曲酶接种10%,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50 h时,POD酶活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环境适应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获得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采集的秸杆、牛粪等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获得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9株真菌菌株。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粗选,初步得到6株透明水解圈较大的菌株。将所有待测真菌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其滤纸崩溃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得到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优良菌株,命名为F-1,F-6。对这2株菌株进行碳源、氮源、pH值和培养时间的适应性研究及混合发酵培养的简单研究。结果发现,F-1菌株在碳源为滤纸,氮源为硝酸铵时,具有最佳产酶效果,而其最适产酶pH为6.5~7,最适产酶时间为6~7d。F-6菌株与其类似。混合发酵的最佳产酶时间为6~8d。通过鉴定可知2株菌都属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  相似文献   

4.
从富含腐烂玉米秸秆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降解纤维素的细菌K01,经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美洲爱文氏菌。对该菌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种龄24 h,培养液初始pH值7,接种量3%,培养时间48 h的优化条件下,酶活力达1.58 IU/mL。该菌株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较好,优化条件下7 d降解率达56.1%。  相似文献   

5.
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的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黑曲霉菌No.Q9(Aspergillus niger)的纤维素酶活力,应用于纤维素资源的降解研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碳氮源,优化培养基主要成分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Q9的最适碳源为麦秸粉与麦麸,最适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培养基为:麦秸粉2%,麦麸1.5%,硫酸铵1.2%,pH 5.5;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70 r/min,发酵时间3天。以上述条件发酵,菌株Q9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达到165.21 U/mL,比优化前的123.79 U/mL提高了33.46%。菌株Q9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较高,可以通过诱变等实验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其酶活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Y11的产淀粉酶能力,研究了其培养基成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发酵培养条件(温度、pH值、接种量)对产生淀粉酶活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试验、正交试验,以酶活为响应值,确定了微生物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成分及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的改变可以显著提高酶活,得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如下:淀粉16.29 g/L,酵母膏16.04 g/L,Mg SO_40.42 g/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5℃,pH值7,接种量1.5%,得到最高酶活为70.2 U/m L,较初始发酵培养酶活提高1.8倍。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立酶解混合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达到最好的降解效果,有效利用奶牛粪便。以筛选的几株菌株构建酶解混合菌群并研究其产酶条件。结果表明:F3-F9组合的纤维素降解率达到44.02%,比单一菌株提高了12.47%。温度、培养时间、起始pH值、培养基固液比、添加麸皮和氮源等因素都会对产酶有较大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0.1%尿素,固液比为1:2,接种量为5%,起始pH 7,培养基中添加0.1%的尿素和40%的麸皮,温度为24℃,培养3天时,F3-F9混合菌株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达到相对较高的值,分别为114.25 U和1617.92 U。  相似文献   

8.
以平菇为产纤溶酶菌种,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该菌株产纤溶酶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豆浆15%,KH2PO40.3%,MgSO40.15%;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自然,接种量为直径1cm的菌片1片,培养基装液量80mL(250mL三角瓶),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50r/min,发酵周期6d。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纤溶酶活力(相当于尿激酶活力单位)稳定达到5.20IU/mL。  相似文献   

9.
拟康氏木霉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摇瓶培养的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拟康氏木霉发酵控制参数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麸30g/L,玉米粉30g/L,葡萄糖7.5g/L,KH2PO41g/L;发酵培养时间为6d;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5.0~6.0;发酵温度为30±1℃。最佳培养条件下菌丝干重及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5.272g/L、0.622g/L。  相似文献   

10.
通过优化大黄药渣固体培养基的组成及发酵条件,以期最大程度提高发酵生产漆酶的活力。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对固体培养基碳源组成进行优化,优化后得到的固体培养基组成为:小麦麸皮47.2%,大黄药渣47.2%,葡萄糖1.6%,蛋白胨2.5%,氯化钙0.48%,磷酸二氢钾0.5%,硫酸铜0.02%,硫酸镁0.5%。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对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初始pH 4.3,发酵温度32.5℃,固液质量体积比1.47∶1,发酵时间7.5 d。在此条件下,发酵生产的漆酶酶活为7 602.1 IU/mL,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在0.6%。  相似文献   

11.
旨在优化绿色木霉产胶霉菌素培养条件。实验取绿色木霉产胶霉菌素培养条件中的5个重要影响因子,设计5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实验,数据用Design-Expert 8.0分析得出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后,得出绿色木霉产胶霉菌素最佳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9.42℃、培养基初始pH 6.35、接种量5.44%、培养时间54.5 h、菌龄44.5 h,且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胶霉菌素效价较优化前提高了15.08%。  相似文献   

12.
新月弯孢霉产漆酶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摇瓶发酵生产漆酶,优化后的最适工艺条件为:碳源20g/L蔗糖与5g/L葡萄糖、氮源3g/L蛋白胨、1.2g/L硝酸铵、碳氮比12:1,添加0.1mmol/L K^+和cu“、并加0.1mmol/L愈创木酚作为诱导剂,培养基初始pH值6,培养温度35℃,优化后最大酶活力可达2.8U/mL,是优化前的5倍左右,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值为2.6~3.8,酶活高峰出现在发酵培养的第72h。与其他真菌相比,新月弯孢霉产酶周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提高黑曲霉固态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产量。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麸皮与油菜秸秆粉质量比、料液比、(NH_4)_2SO_4添加量、接种量、营养液初始pH值、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因素对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再利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麸皮与油菜秸秆粉质量比6∶4,料液比1∶1.8,培养温度25℃,(NH_4)_2SO_4添加量3%,接种量5%,营养液初始pH值4.7,培养时间4 d;经优化后,固态发酵产酶平均酶活达127.4 U/g,比优化前提高了50%。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胶红酵母菌RM-DY21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率,以YPD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进行碳源、氮源及培养条件优化。利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曲面分析,确定了胶红酵母菌RM-DY21优化培养基配方为乳糖15 g/L,硫酸铵25 g/L,酵母浸粉10 g/L;胶红酵母菌RM-DY21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36 h。利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进行培养,结果显示胶红酵母菌RM-DY21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率达到83.86%,比优化前提高了10.62%。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生防放线菌A11菌株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瘟病生防放线菌A11菌株的发酵初始pH、培养温度及通气量三因素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在ACSI培养基上,初始pH值为7.2(灭菌后),28℃,培养6d,通气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时,培养滤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带最大,平均达1.03 cm,抑菌率平均达57.4%,该培养条件为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6.
将具有抗香蕉枯萎病菌活性链霉菌通过固体发酵的优化,提高其菌丝生长以及孢子产量,并选择合适的吸附载体,为后期的香蕉枯萎病大田生物防治研究提供技术基础。采用单因子和4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白刺链霉菌BWL15-4菌株及不吸水链霉菌BWL58菌株的固态法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探讨了初始pH、接种量以及培养温度对2株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并以孢子存活量多少确定了混合菌株的最适载体。BWL58优化后的固态发酵条件为:pH 7.0左右,接种量2%,发酵温度28℃。培养基配方为:无机盐水占大米重量的150%,黄豆粉占大米重量的5%,麸皮占大米重量的20%,沙土占大米重量的30%。BWL15-4优化后的固体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3左右,接种量3%,发酵温度29.5℃。培养基配方为无机盐水占大米重量的130%,黄豆粉占大米重量的10%,麸皮占大米重量的20%,沙土占大米重量的20%。按照此优化条件进行固态发酵,白刺链霉菌BWL58菌株及不吸水链霉菌BWL15-4菌株孢子含量可分别达到1013 cfu/g和1012 cfu/g数量级以上。从面粉、高岭土、非耕作层土中通过筛选得到了混合菌的最佳填料为非耕作层。当非耕作层土与混合菌以2:1的比例混合时,在常温下保存3个月后,孢子数只降低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7.
为给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提供菌株资源,以常年处于低温环境的土壤与富含纤维素的腐烂物为菌源,以富集、继代培养方法筛选秸秆降解菌系和生产中主推的秸秆腐熟剂为试材,在15℃和20℃,pH 4.5、5.5、6.5、7.5、8.5、9.5条件下发酵秸秆,每隔24 h测定发酵液OD600值,发酵15天测定滤纸酶、纤维素酶活性和秸秆降解率,探讨其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继代培养5~6代菌系分解纤维素的速度加快;15℃ 2种试材不同pH发酵液OD600值第6天达到峰值,最高峰值均在pH 7.5;20℃ 2种试材不同pH发酵液OD600值第7天达到峰值,秸秆降解菌系8号最高峰值为pH 8.5,秸秆腐熟剂最高峰值为pH 5.5。15℃ pH 8.5秸秆降解菌系8号滤纸酶活性显著高于秸秆腐熟剂;pH 7.5秸秆降解菌系8号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秸秆腐熟剂;而秸秆腐熟剂纤维素酶活性在20℃ pH 4.5时高于秸秆降解菌系8号。15℃和20℃条件下,秸秆降解菌系8号pH 7.5秸秆降解率高,而秸秆腐熟剂为pH 4.5和pH 5.5秸秆降解率高;相同发酵条件下,秸秆降解菌系8号秸秆降解率显著高于秸秆腐熟剂。秸秆降解菌系8号降解秸秆适宜条件为中低温中性偏碱性,而秸秆腐熟剂为中温偏酸性。  相似文献   

18.
将具有抗香蕉枯萎病菌活性链霉菌通过固体发酵的优化,提高其菌丝生长以及孢子产量,并选择合适的吸附载体,为后期的香蕉枯萎病大田生物防治研究提供技术基础。采用单因子和4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白刺链霉菌BWL15-4菌株及不吸水链霉菌BWL58菌株的固态法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探讨了初始pH、接种量以及培养温度对2株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并以孢子存活量多少确定了混合菌株的最适载体。BWL58优化后的固态发酵条件为:pH 7.0左右,接种量2%,发酵温度28℃,培养基配方为:无机盐水占大米重量的150%,黄豆粉占大米重量的5%,麸皮占大米重量的20%,沙土占大米重量的30%。BWL15-4优化后的固体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3左右,接种量3%,发酵温度29.5℃。培养基配方为无机盐水占大米重量的130%,黄豆粉占大米重量的10%,麸皮占大米重量的20%,沙土占大米重量的20%。非耕作层土与混合菌以2:1的比例混合时,在常温下保存3个月后,孢子数只降低一个数量级。按照此优化条件进行固态发酵,白刺链霉菌BWL58菌株及不吸水链霉菌BWL15-4菌株孢子含量可分别达到1013 cfu/g和1012 cfu/g数量级以上。通过筛选得到了混合菌的最佳填料为非耕作层土。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薯淀粉废水生产有机磷农药降解菌剂条件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生产低成本且具有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效用的菌制剂,利用甘薯淀粉废水进行菌剂的发酵,同时降低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减轻环境污染。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油菜叶面分离出的有机磷降解菌株N20的菌体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其16S rDNA 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同时以甘薯淀粉废水为培养基发酵该有机磷农药降解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在甘薯淀粉废水中的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废水生产有机磷农药降解菌剂的最佳摇瓶培养条件为:种子液的种龄10 h,接种量5%,初始pH 7.0~7.5,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 h。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用参数。  相似文献   

20.
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获得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大型真菌菌株,并研究其产酶能力。【方法】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18种野生大型真菌菌株,利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以测定酶活性进行复筛,综合考虑水解圈、水解圈和菌落直径的比值(HC值)、滤纸酶活力(FPA)、内切葡聚糖酶(CX酶)活力、外切葡聚糖酶(C1酶)活力,对试验真菌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朱红栓菌、彩绒革盖菌、厚贝隐皮孔菌、金耳等4种具有较强产酶能力的大型真菌,测定了它们在不同的培养时间、酶解pH、酶解温度下的FPA和CX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4种真菌经发酵培养7天后FPA达到峰值,其Cx酶活力则在第8天达到最高,在pH4.0~5.2时FPA和Cx酶活力较高,在55℃左右时FPA均呈现峰值,Cx酶活力在30~60℃下均保持较高活力。【结论】大型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其FPA和CX酶活力相关性不大,不同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具有不同的特性。野生大型真菌是研究和开发纤维素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