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物炭对铜、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玉米秸热解制备的生物炭施入铜、铅、镉复合污染土壤,通过土壤培养实验和小白菜盆栽实验,探究 热解温度(400、700益)和施加量(1%、2%、5%)对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400益生物 炭(BC400)和700益生物炭(BC700)后土壤pH 分别增加0.14耀0.52 和0.27耀0.78。施加两种生物炭均可以使土壤重金 属形态钝化,降低小白菜对重金属的吸收;而且生物炭施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的改良效 果顺序为BC700>BC400。在生物炭施加量相同的情况下,BC400 处理小白菜可食部干重大于BC700 处理。同时,相对 于施加量5%的BC700 处理,施加5%的BC400 能更明显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烟秆和竹炭基肥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为提升植烟土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烟草专用肥、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烟秆与竹炭基肥施用后植烟土壤pH、碳、氮组分变化规律及其对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与烟草专用肥处理相比,施用烟秆炭基肥和竹炭基肥,土壤pH均提高0.5个单位以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1.4%和30.7%,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2.4%和17.9%,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50.7%和37.7%,颗粒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28.0%和12.7%,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9.4%和3.6%,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提高30%以上。烟秆炭基肥处理土壤细菌群落Chao1指数与烟草专用肥处理和竹炭基肥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5.4%和3.2%,而三者间的土壤细菌群落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烟秆和竹炭基肥处理均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变形菌门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下降5.0%和3.4%。与烟草专用肥处理相比,竹炭基肥处理厚壁菌门丰度提高18.3%,烟秆炭基肥处理玫瑰弯菌属丰度提升64.8...  相似文献   

3.
利用650℃高温炭化炉热裂解病死猪,制成生物质炭(猪炭);通过批处理恒温振荡平衡法探索施用不同质量分数(0,1%和5%)的猪炭对熟化红壤和新垦红壤吸附溶液中铅离子(Pb2+)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炭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P < 0.05);土壤对Pb2+的吸附量随猪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施用猪炭的熟化红壤吸附容量为12.71~14.49 mg·g-1,较未施加猪炭对照提高了12.2%~27.9%;施用猪炭的新垦红壤吸附容量为7.15~11.45 mg·g-1,较未施加猪炭对照提高了39.7%~123.8%,说明对有机质质量分数较低的新垦红壤施加猪炭,土壤吸附Pb2+性能的提高效果更明显。与未施猪炭的对照相比,施加质量分数为1%的猪炭时,熟化红壤和新垦红壤对Pb2+吸附能力分别提高1.21倍和1.40倍,施加量为5%时,熟化红壤和新垦红壤对Pb2+吸附能力分别提高1.28倍和2.24倍。由此认为猪炭有助于土壤对Pb2+的吸附和固定,施用质量分数5%的猪炭能有效提高土壤对Pb2+的吸附。  相似文献   

4.
稻秆炭与巨菌草联合对铜镉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小区试验施加不同用量(0、5000、10000、15000、20000 kg·hm^-2)的稻秆生物炭(稻秆炭),探究施用稻秆炭对巨菌草修复铜镉复合(Cu-Cd)污染土壤的影响,并评价稻秆炭与巨菌草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和优势。结果表明,稻秆炭施用可明显提高巨菌草在Cu-Cd污染土壤中的成活率,提高其地上生物量;稻秆炭的施用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u、Cd和全量Cd含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巨菌草对Cu的富集,但同时促进了巨菌草对Cd的富集,于5000 kg·hm^-2处理下增幅最大,其根、茎、叶的Cd吸收量分别增加60.75%、230.31%和83.34%;稻秆炭施用显著增加了巨菌草地上部重金属绝对富集量,Cu最高达3741.04 g·hm^-2(用量为10000 kg·hm^-2),Cd最高达167.81 g·hm^-2(用量为5000 kg·hm^-2);各处理的修复边际效率显示,5000 kg·hm^-2稻秆炭施用量更经济、有效。研究表明,稻秆炭施用提升了巨菌草地上部对Cu、Cd的富集水平,其联合修复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生物质炭对重金属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中烟100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处理即10、20、40 g/kg,测定其对Cd污染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烟叶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个生物质炭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为0.13%~2.67%和8.44%~46.88%;3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烟叶Cd含量,降幅分别为2.88%~16.29%和17.09%~27.62%,且各处理烟叶Cd含量大小顺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一致,即对照>10 g/kg处理>20 g/kg处理>40 g/kg处理。综上,增施生物质炭20、40 g/kg对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烟秆生物质炭基肥对连作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烟秆生物质炭基肥最佳施用量,为今后科学利用烟秆生物质炭基肥缓解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法,以不施烟秆生物质炭基肥为对照(CK),设置3个烟秆生物质炭基肥用量处理,分别为300 g/株(T1)、500 g/株(T2)、600 g/株(T3),调查分析不同处理下烤烟生育期、农艺性状、常见病害发生情况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施用烟秆生物质炭基肥可延长烤烟生育期,尤其在团棵期和现蕾期表现较为明显,T3处理生育期最长;其对烤烟株高、茎围、最大叶长叶宽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烤烟有效叶片数影响不大。施用烟秆生物质炭基肥还对烟草花叶病和黑胫病产生抑制作用,显著降低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率,以T2处理抑制效果最佳。在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方面,对照身份稍薄、油分欠佳,而施用烟秆生物质炭基肥可使烟叶组织明显疏松有弹性、油分足,外观质量分值高,其中T2处理总评分最高。在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方面,施用该炭基肥可提高烟叶的总氮、总糖、钾、还原糖含量和糖碱比值,使烟叶化学成分协调,以T2处理效果最佳。随该炭基肥施用量增加,烤后烟叶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  相似文献   

7.
增施生物质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质炭对重金属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中烟100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处理即10、20、40 g/kg,测定其对Cd污染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烟叶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个生物质炭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为0.13%~2.67%和8.44%~46.88%;3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烟叶Cd含量,降幅分别为2.88%~16.29%和17.09%~27.62%,且各处理烟叶Cd含量大小顺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一致,即对照10 g/kg处理20 g/kg处理40 g/kg处理。综上,增施生物质炭20、40 g/kg对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生物炭肥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及根际土壤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拌塘施用不同量生物炭肥对烟草根结线虫病株根际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减量10%拌塘施用酵素生物炭肥能够显著降低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病情指数,其中酵素生物炭肥施用量为350 g·株-1时,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达23.98%,且烟株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高,酚酸物质含量降低,化感自毒作用减弱。各处理土壤真菌数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其中酵素生物炭肥施用量为350 g·株-1时,根际土壤中的细菌量随生育期推进逐步降低。各生育期土壤中均表现为真菌数量较高,细菌数量较低,真菌/细菌值较高,说明在烟草种植中,减量施肥10%同时拌塘施用酵素生物炭肥350 g·株-1能提高土壤中真菌数量,降低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为生物炭肥对易感根结线虫病根际微生态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和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有机肥和生物炭施入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肥力和修复植物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以山西忻州金矿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检测施用有机肥、生物炭之后,不同修复植物根际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酶活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及全磷含量、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pH值、全钾含量均有下降。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之后,黑麦草根际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40%、7.35%、16.21%,施用有机肥后,苜蓿根系的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了73.81%。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可以提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肥力,有助于修复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和修复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与肥料复配对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钝化修复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了生物炭与有机肥及氮磷钾复合肥复配施用对菜地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钝化修复效应,并探讨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菜地土壤添加不同钝化材料可显著降低油麦菜地上可食部位Cd的累积量,降幅可达32.6%~54.8%,各钝化处理的菜地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出现显著降低,降幅可达7.04%~21.85%,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菜地土壤pH值,有利于促进对土壤重金属Cd活性的钝化作用;而施用鸡粪却明显降低菜地土壤pH值,不利于菜地土壤重金属Cd的钝化作用。土壤pH值与油麦菜根部Cd累积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油麦菜地上可食部位Cd累积量间的相关性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与有机肥及氮磷钾复合肥复配修复污灌菜地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氮、磷、钾不同配方喷肥对北京地区杂交榛Corylus heterophylla×C. avellana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优选氮、磷、钾组合配比, 为杂交榛人工栽培叶面追肥提供技术依据。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 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方喷肥对杂交榛产量、单果质量、仁质量、出仁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梢生长期喷施氮肥能够显著(P < 0.05)地增加杂交榛的产量, 喷施磷肥和钾肥对杂交榛的产量影响不大; 叶面喷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对杂交榛外在品质的影响均不显著, 喷施磷肥可以提高果实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 降低粗脂肪质量分数; 喷施钾肥可以提高果实中的粗脂肪质量分数, 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 喷施氮肥对杂交榛果实的内在品质影响不显著。在16个处理中, 处理14[氮(3.5 g·kg-1), 磷(1.8 g·kg-1), 钾(5.2 g·kg-1)], 处理15[氮(3.5 g·kg-1), 磷(2.6 g·kg-1), 钾(2.6 g·kg-1)]和处理16[氮(3.5 g·kg-1), 磷(3.7 g·kg-1), 钾(0)]对杂交榛的增产效果都很好, 分别比对照增产278.1%, 159.49%和373.7%, 其最优组合是氮(3.5 g·kg-1), 磷(3.7 g·kg-1), 钾(0)。综合分析显示:不同叶面喷肥处理对杂交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效果以处理14[氮(3.5 g·kg-1), 磷(1.8 g·kg-1), 钾(5.2 g·kg-1)]和处理16[氮(3.5 g·kg-1), 磷(3.7 g·kg-1), 钾(0)]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天人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根际真菌群落等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提高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盆栽天人菊土壤中分别施入20、40、60和80 g/kg的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不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于盛花期测定各处理天人菊根际土壤的速效养分(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脲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并分析玉米秸秆生物炭作用下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间的相关性。【结果】与CK相比,土壤中施入20~6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天人菊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P<0.05,下同),极显著提高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P<0.01,下同);在土壤酶活性方面,土壤中施入20~8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施入4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极显著提高脲酶活性,但施入量达80 g/kg时极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即玉米秸秆生物炭能有效改变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且以施入40 g/kg的效果最佳。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能调控天人菊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也是以施入40 g/kg的真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生物炭作用效果最明显。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天人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中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门,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在科分类水平上,优势菌科为子囊菌门的6个科[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小囊菌科(Microascaceae)、丛赤壳科(Nectriaceae)、毛球壳科(Lasiosphaeriaceae)、子囊菌科(Ascomycoceae)和毛孢壳科(Coniochaetaceae)]及接合菌门的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且毛壳菌科、小囊菌科、从赤壳科、子囊菌科、被孢霉科及毛孢壳科等6个根际土壤优势菌科均表现为各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CK。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特性指标与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及子囊菌科、被孢霉科和毛孢壳科的相对丰度密切相关。【结论】玉米秸秆生物炭可活化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而提高土壤肥力,其中以施入4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最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生物黑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用生物黑炭0(CK)、8、16、32、64t.hm-25个水平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与CK处理相比,0~2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19~1.72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79~3.96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0.98%~173.6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80~2.46cmol.kg-1;20~40cm土层土壤pH提高0.05~0.61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20~2.14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7.72%~56.5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57~1.12cmol.kg-1。土壤改良效果随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对0~20cm土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大于20~40cm土层土壤。施用生物黑炭各处理春茶鲜叶产量分别为CK的106.61%、105.62%、99.89%和99.23%,各处理及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叶面喷施锌肥对不同镉水平下水稻产量及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外源添加不同浓度镉的盆栽试验,研究在生育后期叶面喷施锌肥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不同部位锌(Zn)、镉(Cd)、铜(Cu)、铁(Fe)、锰(Mn)和钙(Ca)等元素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部位各元素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镉处理浓度越高,其对植株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越显著;与对照相比,在镉添加水平为2.5和5mg·kg-1时,植株的鲜质量分别降低了14.0%和15.9%,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5.3%和7.6%,产量降低了27.9%和48.4%,而糙米中镉含量分别达到了0.35和0.65mg·kg-1,高于农业部食品安全标准(0.2mg·kg-1);生育后期叶面喷施锌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影响,植株各部位锌含量显著增加,而Fe、Mn、Cu等元素含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5mg·kg-1镉处理下,叶面喷施锌肥后糙米镉含量提高41.9%,而在5mg.kg-1镉处理下,糙米镉含量却降低了15.4%;相关分析表明,糙米中镉与锌无明显相关性,而与Mn、Cu、Mg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添加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炭对砖红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比较秸秆和生物质炭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质炭、秸秆添加对土壤性质、硝化作用及N_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生物质炭、秸秆和空白3个处理,试验培养条件为30℃和75%田间持水量。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和速效K含量,其中秸秆对土壤pH的增加作用更为突出。与对照(1 604.82±168.93μgN_2O-N·kg~(-1))相比,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减少N_2O排放量分别为58.0%和65.6%,但二者减排机理不同;秸秆对N_2O的减排因生物的氮固定,降低了硝化反应底物的有效性,生物质炭对N_2O减排可能源于硝化过程中较低的N_2O产生比例。由于生物质炭显著促进土壤硝化速率,而产生较多的NO_3~-,使得热带地区砖红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6.
林地施用污泥对杨树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无锡市卢村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的脱水污泥为林地施用的有机肥源,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污泥施用后南林?鄄95无性系杨树Populus deltoiodesLus’ × P. euramericana I-45/51的生长情况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试验设计5种处理,分别为污泥施用量占土质量的0(不施污泥,对照处理),30,60,120和240 g·kg-1。结果表明,黄棕壤上不同用量污泥施用后,杨树的树高、地径和生物量都有一定的增加,以30 g·kg-1处理的效果最好;而潮土上30 g·kg-1污泥用量的处理对杨树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余处理都表现为抑制作用。结果还表明,污泥施用后不仅明显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元素及有机质,土壤中交换态铜、交换态锌的质量分数也都有明显的提高,污泥用量与交换态金属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1表4参15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减缓镉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的胁迫影响,采用室外盆栽试验,以水稻品种‘特丰优2号’为试验材料,在镉浓度为0、1、4、8 mg·kg-1的稻田土壤中分别添加炭土质量比为0%(C0)、1%(C1)、2.5%(C2.5)和5%(C5)的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分析水稻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施用生物质炭对水稻株高、叶片SPAD值、光合特性、叶片水分利用率等生理及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C0处理条件下,镉胁迫处理均使水稻株高、叶片SPAD值、光合能力、叶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降低,并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C1和C2.5处理显著提升了水稻叶片光合能力,C2.5处理的水稻叶片SPAD值较C1更高(P<0.05)。②镉胁迫处理下,与C0相比,C1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叶片水分利用率,并使水稻增产(P<0.05)。在0、1、4、8 mg·kg-1四个镉浓度梯度下,与C0相比,C1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45.45%、30.63%、22.20%和12.98%。综上,重金属镉对水稻生长具有胁迫效应,降低水稻光合能力及产量,施用1%生物质炭后可以有效减弱镉对水稻造成的胁迫,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猪粪对铜(Cu)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化学形态、生物积累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人为添加的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存在,随着土壤中Cu含量的增加,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Cu比例增加,其中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Cu的增加速率最快,添加1%猪粪能减少土壤Cu的迁移能力,促使非结合态Cu离子向结合态转化;添加1%猪粪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水提取态和二乙基三胺五乙酸-三乙醇胺(DTPA-TEA)提取态Cu的量(P<0.01),使毒性特性溶出程序(TCLP)提取态Cu的量有少量增加,但没达到显著水平;相比1%猪粪处理,添加3%的猪粪有相反的效果.对水稻不同部位Cu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根部相比,水稻地上部分Cu含量很低;w(Cu)≥400mg爛kg-1处理中米粉Cu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 15199-1994,w(Cu)≤10mg爛kg-1),添加猪粪能使水稻各部分Cu含量显著降低(P<0.01),以1%猪粪处理效果最佳;适量添加猪粪到Cu污染土壤中可以降低Cu的生物有效性,但大量猪粪的长期施用导致土壤中Cu的积累会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临安市不同山核桃产区土壤肥力状况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基本肥力特征及土壤肥料管理对策,于2013年3-4月,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野外定位并采集浙江省临安市山核桃主产区7个乡镇共189个土壤样品,对临安市山核桃主产区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变幅为pH 4.2~7.5,平均值为pH 5.2,小于pH 5.5的区域占75%;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1.6 g·kg-1,普遍较高,但也有12%的林地土壤有机质低于20.0 g·kg-1;大多数林地土壤有效氮较高,超过80.0 mg·kg-1的占91%,处于高水平(>200.0 mg·kg-1)的占15%;研究区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效磷平均为14.0 mg·kg-1,但变幅大,分别有63%和40%的林地土壤有效磷低于10.0 mg·kg-1和5.0 mg·kg-1,土壤有效磷有待提高;土壤速效钾平均为85.9 mg·kg-1,51%的林地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不足80.0 mg·kg-1。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数量和结构及开展土壤酸性改良,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施肥规划。表7参23  相似文献   

20.
几种施肥模式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pH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合理施用氮肥减缓红壤酸化,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酸度与氮矿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不施肥(CK),20 mgN•kg-1(25%N),40 mgN•kg-1(50%N),80 mgN•kg-1(100%N,尿素,常规施氮量),160 mgN•kg-1(200%N),100%N加化学磷肥(100%N+P),100%N+P加化学钾肥(100%N+PK),100%N+PK加玉米秸秆(100%N+PKS),70%N+PK配施30%有机氮(70%N+PK+30%M),50%N+PK配施50%有机氮(50%N+PK+50%M),30%N+PK配施70%有机氮(30%N+PK+70%M)和100%有机氮(100%M,猪粪))下红壤中NH4+-N、NO3--N和pH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相关关系。【结果】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NO3--N、硝化潜势(Np),且尿素氮施用量越大其增幅越大,随有机氮替代尿素氮比例增加其增幅减小。Np最大的是200%N处理(335.62 mg•kg-1);其次为100%N(152.48 mg•kg-1)、100%N+P(153.36 mg•kg-1)、100%N+PK(148.17 mg•kg-1)和100%N+PKS(148.62 mg•kg-1)处理;而100%N+PKS处理硝化速率k(0.039 d-1)显著低于100%N、100%N+P和100%N+PK处理(k分别为0.051、0.051和0.054 d-1)。各施肥处理土壤NH4+-N和pH均呈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土壤pH随尿素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00%N处理降幅最大,下降了0.92个pH单位;而有机氮替代尿素氮能缓解红壤pH降低。土壤pH与N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含量和Np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施用尿素氮能促进红壤(pH 5.7)硝化作用,加速土壤pH降低,施氮量是影响红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配施玉米秸秆能降低红壤硝化速率,减小NO3--N累积;有机氮替代尿素氮能降低硝化潜势,从而减小红壤酸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