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变种植方式提高旱地玉米制种产量甘肃省庆阳县种子公司宋志峰为了提高旱地中单2号玉米制种产量与效益,笔者在近几年玉米制种工作中改进制种种植方式和栽培技术,改父母本行比栽培为父本满天星栽培,结果极为理想。1994年在玉米制种基地“三伏”未见雨水的干旱条件...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地春播玉米品种抗旱适应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旱地春玉米品种试验,研究气候对不同品种玉米的影响,获取品种表现基础数据,为当地及同一生态区干旱年份玉米种植筛选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谈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旱地作物,在自东北向西南的玉米种植带中,有70%的玉米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区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玉米品种的多样性。辽西是辽宁省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锦州、朝阳、阜新和葫芦岛市,玉米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地区近4年玉米播种面积每年达75万hm^2,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37%。虽然种植面积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玉米产量难以达到与面积相当的影响力,近4年平均产量只有6100kg/hm^2,  相似文献   

4.
宁南山区旱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边缘.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及海原、同心、盐池县南部,总面积3.11万km2 ,耕地58.5万hm2 .旱地约54.8万hm2 .占94%,境内年降水量300~600mm.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缺水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草畜产业发展较快.玉米需求量逐年增长,发展旱地玉米生产、提高旱地玉米生产水平、扩大玉米种植区域和面积、研究解决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索旱地玉米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增产潜力及推广应用价值,从2006年开始.用2年时间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红壤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严重制约了红壤旱地的开发利用。为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红壤旱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于2004年7—10月对红壤旱地玉米进行了不同覆盖方式效益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覆盖种植有利于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为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产增收;特别是秸秆覆盖,在高温干旱季节可以降低土壤温度0.9 ℃,提高土壤含水量0.36 %~1.96 %,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其抗旱效果更佳。而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0.59 %~2.94 %,提高0 cm土壤温度2.8℃,但温度过高不利于玉米生长,再加上地膜消耗,增产增收效应不明显,因此,地膜覆盖在高温的夏季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玉屏县长发村水资源严重贫乏,尤其是近年来的持续干旱,水稻种植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玉屏县在长发村因地制宜地推行了由水田向旱地转变的立体种植模式,即菜用玉米、秋豇豆、双膜马铃薯一年3熟立体种植模式。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探索,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3.33hm2,平均单产鲜玉米  相似文献   

7.
辽西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在我国旱地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区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玉米品种的多样性。辽西是辽宁省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锦州、葫芦岛、朝阳和阜新4市,近四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1 125万亩,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37%,平均亩产只有387公斤,只有全省平均单产的75%。究其原因,除去气候  相似文献   

8.
宋志峰 《种子》1997,(6):44-46
目前,我国北方玉米制种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旱地,干旱因素的限制而导致制种产量低而不稳,若遇特大干旱年份,制种将会绝收。加之其它方面的诸多因素,从而形成种子生产大起大落,造成种子危机,引起种于市场上的种子大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现就目前旱地玉米制种的方向与对策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1目前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基本情况1.1存在问题玉米是我县早地主要高产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在4700~5600公顷之间,正常年份每公顷产量为6000~7500kg,采用地膜覆盖及高产栽培等措施后,每公顷产量可达7000kg以上。由于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浙中地区是本省的旱粮主产区。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主要推广麦/春玉米/甘薯新三熟制,春玉米成为旱地吨粮主要作物之一。从气候条件看,春玉米种植季节,有丰富的光资源,积温偏多,春季回暖较早,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雨量丰富,风沙较少等有利条件,但春季回温不稳定,春夏之交雨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扬花灌浆期易遭高温干旱为害等不利的气候障碍。从土壤条件看,旱地以红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等9个土类,缓坡低丘地的旱地具有易耕作、利排水、较通透、养分矿化率较高之优势,但比之平坦的水田,却存在着持水…  相似文献   

10.
<正>春耕春种在即,新一轮的农资销售旺季即将来临。记者近日走访广东农资市场获悉,因为干旱等原因,广西主要旱地作物玉米、甘蔗等种植时间比往年推迟,玉米种及肥料的销售高峰受到影响相应滞后。不少受访农资经销商表示,受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影响,今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旱地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3,其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均有相当大的面积.黑龙江省是玉米种植大省,旱地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早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分利用率,保证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2.
四川及西南山区玉米生态、生产突出特点是坡土旱地、土壤贫瘠,阴雨寡照、雨养种植.干旱频发、后期阴雨多降温快、病虫害重;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劳动力缺乏,耕作粗放,投入不足,对高产稳产品种的依赖性强。因此提高品种抗病、耐旱、耐瘠性和稳产性是四川及西南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县在组织实施省厅下达1988~1989年旱地吨粮田——县中心示范片的过程中,为了合理利用耕地和光热资源,确保旱地年亩产吨粮指标的实现,种植二季玉米和扩种夏玉米,收到了较为明显地增产效果。一、在实施旱地吨粮过程中展示的另一项增产措施这项增产措施的地段,在县中心片中海拔600~1200米的铁甲村九个社内,种植春玉米套栽夏玉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大部分旱地没有灌溉条件,靠降雨维持旱地农作物生长,特别是广西地区更为严重,不少秋季作物因干旱收获减少,甚至无收,严重制约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为探索旱地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广西不少地方采用玉米、棉花套种,利用棉花耐高温、抗干旱、根系发达、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玉米、棉花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该模式技术要求粗放,容易管护,经济效益好,农户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旱地宽厢宽带分带种植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旱地复合种植新模式,特别是玉米宽厢宽带间套其它作物在贵州许多地区推广应用,增产增效作用日趋明显。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旱地宽厢宽带在提高作物之间、时空之间以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最大边际效应,有许多技术环节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熟化。为此,进行了玉米宽厢宽带间套花生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6.
<正>梯田旱地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抗旱产粮栽培模式,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梯田推广种植。1选地、整地1.1选地在本区域海拔1400~2200m之间选择向阳、较宽、较长的梯田地块种植。宜选前茬作物为冬小麦、马铃薯、豆类地块,不宜连茬,也不宜与胡麻、谷类作物轮换倒茬。在选茬适当、面积较大且向阳的梯田地里种植全覆  相似文献   

17.
宽厢宽带菜用玉米间套马铃薯示范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宽厢宽带分带种植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旱地复合种植新模式,特别足玉米宽厢宽带间套其他作物在铜仁市许多地方推广应用,增产增效明显,尤以低热河谷地区宽厢宽带菜用玉米间套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最显著,成为城郊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旱地宽厢宽带在作物、时空及经济、生态效益之间的最大边际效应。为此,进行了菜用玉米宽厢宽带间套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示范。  相似文献   

18.
在种植农作物时,如果农产品想要实现增产,就需要在种植技术和管理上实现科学化,削弱环境的局限性.对蔬菜进行种植时,应当尽量遵循绿色环保理念,而旱地栽培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可将其应用于北方干旱的环境中.基于此,以旱地为例,对北方蔬菜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该栽培技术的具体内容,为北方旱地蔬菜的种植提供一定参考,从而提升蔬菜...  相似文献   

19.
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具有气候条件较好,旱地面积大,作物种类多的特点。旱地作物中玉米是最主要的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仅决于水稻,居第二位。广大农民群众十分重视玉米生产,历来就有玉米间套大豆、红苕、花生及其它作物的习惯。目前我州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及杂交组合虽较多,但从品种类型、植株形态及经济性状等,都难适应间套作及双高产要求。  相似文献   

20.
柴举畔  张建莉 《种子科技》2020,(5):10-10,12
水分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对于农作物而言,水分的缺失会导致农作物发育不良,造成产量降低。为了提高旱地农业生产效益,就玉米种植的水分供给进行探究,以分析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对玉米种植的影响。通过对甘肃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水分胁迫与玉米生长、产量关系的探究,为我国干旱地区玉米种植选择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