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的可行性,促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方法】开展了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废菌棒辅以毛竹屑为栽培基质的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栽培研究。【结果】以废竹屑为基质栽培棘托竹荪,产量为12.59 kg·m-2;在废竹屑基质中添加30%、50%的灵芝废菌棒,棘托竹荪的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3.08 kg·m-2和12.73 kg·m-2,但棘托竹荪的现蕾时间会延迟8 d、11 d,采收期会延长3 d、7 d,同时竹荪采收期的产量肩峰会被削减,采收期产量主峰的时间段覆盖范围会被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竹荪采收期内产量的波动幅度。【结论】灵芝废菌棒成本远低于竹屑,采用灵芝废菌棒作为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料,相对于竹屑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广东地区棘托竹荪栽培的主要方式与技术,对比了竹林下棘托竹荪不同栽培方式(床栽、箱栽、棒栽)及覆土配方、基质施用尿素、林分郁闭度等对棘托竹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土为蚯蚓粪与表土1∶1混合的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8.52 kg/1.5 m2;其生物转化率也最大,为37.9%。2)基质喷施尿素后可显著提高子实体产量,与对照相比总产量增加153%,子实体数量增加159%。3)竹林郁闭度为0.8、覆土方式为凹凸形时,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12.51 kg/m2;其生物转化率最大,为99.3%。4)在床栽、箱栽、棒栽3种栽培方式中,棒栽方式棘托竹荪采摘周期较长、子实体产量较高、投入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地区竹荪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卢山 《绿色科技》2023,(13):167-170+177
为探究贵州红托竹荪高海拔林下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效益。选择在高海拔林下试验种植林地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选择适宜种植林地地块、选择适宜林下种植品种(菌株)、选择优质菌包、整地及土壤消毒、脱袋覆土种植、做好发菌和出菇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管理、采收及加工处理。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利用率25.8%,分2年试验种植样方综合测算数据显示,鲜荪平均产量2.093 kg/m2,亩均鲜荪产量360 kg。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是贵州红托竹荪目前技术最为先进、产量高且稳定的人工栽培模式,开展高海拔林地区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研究,并进行大范围推广,有助于提高红托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4.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竹林下日温湿度变化对棘托竹荪出菇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揭示出菇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机制,为竹林下棘托竹荪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南省的炎陵县和永州市竹林下开展相关研究,记录棘托竹荪出菇期日产量和竹林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拟合日产量动态曲线,并对其日产量与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及不同温、湿度梯度下出菇日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出菇期竹林地表日均温度范围为21~3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且棘托竹荪日产量的变化较符合阻尼正弦函数的动态拟合曲线。虽然林地日均温、湿度及其昼夜差与竹荪日产量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平均日温、相对湿度的梯度间竹荪的日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日产量在日平均温度为26~28 ℃和平均相对湿度为85%~90%时达到最大;除永州点的空气昼夜温差梯度之外,炎陵点的昼夜温、湿度梯度和永州点的昼夜湿度差梯度间的日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出菇阶段,林地地表空气日平均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且相对小的温湿度变化更有利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菌袋培养棘托竹荪试验,对比了不同基质硒含量对菌丝体生长速度及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基质配方比用传统生产常规的木糠加麦麸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可增加15.9%,在传统配方基质培养下,菌丝体长至满袋的时间为85 d,而改良配方基质菌丝体满袋时间只需要70 d;用改良配方基质添加外源硒的含量在0.5~4.0 mg/kg时,可促进菌丝体的生长,最佳配方在1.5个月内菌丝体长至满袋;基质硒含量为1.0~2.0 mg/kg时,菌丝体生长最快,质量约1.8 kg的菌袋在培养时间为50 d时各个配方均能完全长满。在培养基质中添加适量的外源硒肥对提高棘托竹荪菌丝体先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东高州丛生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 3 个棘托竹荪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菌株在广东省高州市丛生竹林下进行不同菌株及 不同竹林郁闭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是:D89 号菌株在郁闭度 0.9 的条件下取得最高产量,其带托与去托 竹荪产量分别为 21 608.5 和 11 057.3 g,折合每平方种植面积的产量为 5 402.1 和 2 764.3 g,达到了较高 的产量水平。各个菌株在 3 种竹林郁闭度下栽培的平均产量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 D89、D- 古优 1 号、 D1 号,三者的去托竹荪平均产量数据非常相近。说明 3 个菌株均很适合在高州的竹林下栽培,并且均可 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菌株对竹林郁闭度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D- 古优 1 号较其他两个菌株适 应性强,3 个菌株均较适合在竹林郁闭度为 0.7 和 0.9 的条件下栽培。  相似文献   

8.
在雷州半岛地区进行林下平菇栽培试验,栽培料中用不同量的桉树木屑代替棉籽壳,以获得适宜林下栽培平菇的栽培料配方.结果表明:桉树木屑可以替代部分棉籽壳进行林下栽培平菇,桉树木屑52%、棉籽壳26%、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是较适宜的配方,应用该配方可以明显提高平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和鲜菇产量,其生物转化率为102.5%,比对照高出10.3%.  相似文献   

9.
据丽水地区科委叶华福等介绍,目前所知竹荪有十多个种,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短裙、长裙、红托竹荪的栽培,由于受生态特性和栽培条件的局限,养菌时间长、抗逆能力低、产量不高,至今难以形成规模生产。1991年以前,全国竹荪的产量只有几t。后来由于棘托竹荪的推广,促进了竹荪生产的发展,至1991年达40~50 t。但市场价格大幅度降低,每kg120元左右,加之没有正规的销售渠道,播种面积已开始收缩,“竹荪热”已呈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10.
林下郁闭度对竹荪产量影响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对林下栽植竹荪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生态环境对林下栽植的竹荪产量影响具有共性,郁闭度为0.6的环境中竹荪产量最高,郁闭度为0.8的竹荪产量其次,竹荪产量最低的为郁闭度为0.4林分生态环境。应用Tukey分析方法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因子对竹荪产量影响进行方差分析,郁闭度为0.6的生态环境与郁闭度为0.8、郁闭度为0.4的生态环境间均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郁闭度为0.8的林分环境与郁闭度为0.4的林分环境之间对栽植的竹荪产量也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相同郁闭度生态环境中不同林分条件下竹荪产量大小为:阔叶树>竹林>针叶树。林下栽植竹荪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竹荪产量可达480.00kg/hm^2,纯收入可达30750元/hm^2。  相似文献   

11.
毛竹林空间立体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毛竹林蔽荫、风小、湿润的独特环境条件,以及拥有较多的竹枝、竹叶、竹箨等凋落物和残留在地里的死竹篼、死竹鞭等有机物,进行地下栽培棘托竹荪和利用空间挂袋毛木耳的立体经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模式切实可行,既提供了人们物质生活所需的竹荪、毛木耳产品,又改善竹林环境条件,提高笋、竹产量和质量。获得菇、竹双丰收。栽培竹荪,起到垦复竹山,抚育松土和施肥培土的作用;同时,竹荪、毛木耳呼吸作用所释放大量的CO2,大大增加竹林干物质积累,为竹林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产值可达13514元·hm-2,比单纯经营竹林翻3番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竹荪栽培基质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海南当地资源情况,利用当地原料进行竹荪栽培基质研究;[方法]采用甘蔗渣、木材下脚料、马占相思树皮、竹片、槟榔叶、五节芒、玉米杆等原料作为栽培基质,比较不同栽培基质竹荪菌丝生长情况及产量差别:[结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海南竹荪最佳栽培基质配比为以竹片为栽培基质,表面覆以茅草、五节芒或菌草、甘蔗渣引菌时,菌丝生长最快,出荪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不同竹林郁闭度(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竹荪品种(长裙竹荪D89和D1)和竹林类型(散生竹和丛生竹)对林下竹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郁闭度对林下竹荪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以郁闭度为0.7的竹林竹荪生长最好,出荪期达2个多月,产量达41.0 kg/667 m2,净利润为9 120元/667 m2;竹林套种不同品种的竹荪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的竹林对于竹荪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竹林适宜于套种竹荪,同时竹林套种竹荪还可带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等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刺方竹出笋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地深翻及肥料品种、蒯吧量和施肥季节试验表明,林地深翻能改善林地土壤条件,笋产量增加明显,在林地深翻基础上,增施一定量的肥料不仅显著提高刺方竹竹笋产量,而且笋体增粗明显,质量明显提高.3种参试肥料以养分全面的竹笋专用肥施肥效果最好,竹笋专用肥与尿素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复合肥与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单次施肥并非量越多越好,竹笋专用肥施用量以1200 kg-hm-2较好;蒯吧时间以笋期结束后的初冬为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利用菌草为木屑替代料栽培黑木耳,设置栽培试验配方比例,进行菌包成本、产量、营养成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菌包成本节支10%,产量增产9.4%,黑木耳品质明显提高,纯收益增长427.27%。说明菌草做为部分替代木屑栽培基质的代用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改良柱状田头菇栽培基质配方,提高其制菌袋成品率和产量,通过多重对比试验,对栽培基质与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柱状田头菇栽培基质的主料应以棉籽壳为主,辅料麸皮添加量20%为宜,含水量65%最适,菌丝生长以栽培基质碳氮比(50-60):1较好,生物学效率以碳氮比40:1左右最高。  相似文献   

17.
林下栽培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获得优质食用菌农产品产出,是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林下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意义为切入点,归纳论述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食用菌的栽培情况和林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模式,列举了5种典型的林下栽培食用菌案例(黑木耳、大球盖菇、竹荪、灵芝、羊肚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对策:(1)建立林下复合经营共同体;(2)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3)加强林下经济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林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4)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5)完善林下经济相关标准、导则的制定。综上结果,以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竹荪在诸暨林区野外可常见,毛竹林下人工仿野生栽培竹荪的技术管理和人工批量生产成品在诸暨市为首次。试验结果表明:长裙竹荪可以在诸暨的毛竹林下和平整的旱地生长;在培养基质统一制作和菌种统一提供时,其在毛竹林下的生长产量普遍优于平整的旱地;人工野外播种时间以3月中旬为宜;在干旱高温季节,灌溉以喷滴管+贮水桶的形式效果优于抽水泵+贮水桶形式及人工担水灌溉的形式;充足的水源以及必要的劳动力是影响收益率的重要因素;烘干设备自制成本可比采购成本减少20%。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了麻竹林下仿野生条件栽培的"兴农"和"京平"2个品系的4个长裙竹荪品种的产量。结果显示:兴农D89与京平D89、兴农D1与京平D1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兴农D89、京平D89产量显著高于兴农D1、京平D1;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环境因子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麻竹林分郁闭度为0.7时的竹荪产量高于郁闭度为0.9和0.5时的产量,表明光照过强或光照不足均抑制竹荪产量;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低于22℃或超过30℃时竹荪产量均显著下降;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湿度为65%~80%,湿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20.
草果栽培方式与萎蔫病的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天然常绿阔叶林、旱冬瓜人工纯林的林下草果种植地,开展了不同林分郁闭度、种植株行距和施肥措施等栽培方式与草果萎蔫病发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草果萎蔫病的发生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旱冬瓜纯林两种林地类型的相关性不强.草果人工栽培、半人工栽培采取施肥壮苗措施,可提高草果植株对该病的抗病能力,有效降低其病害发生.在天然常绿阔叶林下栽培草果,林木郁闭度以0.5左右为宜,草果萎蔫病可得到有效控制.而在郁闭度为0.8的旱冬瓜人工纯林下种植草果,植株萎蔫病的发生与其种植密度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