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2.
巩志 《福建茶叶》2010,32(10):56-59
<正>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从古代就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我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姜——和谐健康、英的享受。我的这个理论观点,首先来自陆羽《茶经》的启示。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为饮最宜。这可视为对茶的定位与定性的首创性评价。陆羽不仅对茶的物质现象作出概括,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精行俭德这一个可视为茶道精髓  相似文献   

4.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蛟的《梦厂杂著·工夫茶》是最早记载“工夫茶”的史料,其开宗明义,指出工夫茶的烹治之法秉承自唐代陆羽《茶经》,这也便是工夫茶的发端.而潮油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峦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描述了酒宴之后进茶助兴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成杨 《茶叶通讯》2012,39(1):32-34
茶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引入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比较常见的一个记载就是高僧鉴真东渡时带去了优秀的茶叶和茶种。而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大致是中国中唐时期向后,日本的遣唐使们把茶文化——主要是指饮茶的习惯和茶叶制法带回了日本,日本国内的研究者认为陆羽的《茶经》就是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  相似文献   

6.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相似文献   

7.
且说饮茶     
茶叶从药用、祭品、菜食,渐而转为日常饮用,渐而成为寻常人家开门七件事之一,历经了颇为漫长的历史年代。饮茶始下何时?《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时代开始发现茶可以作为药用;至殷周已开始作为饮料。这是条界一般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李毅坚 《福建茶叶》2024,(2):182-187
从符号学来看,修辞是一个符意勾连的过程。符码在符意勾连的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指引着符号与特定的意义发生关联。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撷取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茶学话语场的话语竞争、社会深层的心理结构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为陆羽选择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茶经》意义生产和意义解释的过程中,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一方面充作了意义生产框架,将儒学意涵充实到意指概念之中,另一方面也充当了意义解释框架,引导受众优先使用儒学理论来解释意指概念。征圣、宗经思想充当修辞符码与中国社会深层心理结构长期稳定两个因素的耦合,使得《茶经》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能够得到长期认同,这是《茶经》流行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