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内涵及法律依据入手,指出我国在环保方面公众参与还存在法律盲点,这对推动公众参与极为不利。为了健全和完善环保的公众参与制度,文章建议;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立法;加强环境宣传报道;运用经济杠杆吸引更多人和更多的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既能够由环保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想法,从而对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相应的整改,又能增加公众参与度,了解相关环保数据。就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性展开分析和探讨,指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合理建议,以调动公众积极性,提高公众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大使”是国家环保总局为更好地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督机制而设立的荣誉称号。国家环保总局要求“环境大使”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热心环境保护事业,愿意支持、参与并推动环保公益活动的发展;在其所从事的行业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对公众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环境大使”不受国别、种族、年龄、职业的限制。每一届“环境大使”任期为两年,其管理机构设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经过公众评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近年来,一些与土壤污染相关的环境事件已经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众参与土壤环境保护的意愿越来越强.国内外案例表明: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能够使该工作以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的方式开展,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当前,政府在引导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壤污染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公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参与到土壤污染监管和相关环境保护中.上海已经初步建立了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框架体系,通过对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现状分析,发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土壤环境污染信息公开有限,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公众环境维权难、土壤保护意识薄弱与尚未形成完整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因此,提出了可以从适度公开土壤污染信息、建立环境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环境教育、拓展公众参与形式,保障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方面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名单中,来自民间环保NGO的人士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8位获奖者中有3人来自民间环保NGO组织.他们分别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哓义、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和四川绿色江河保护协会会长杨欣。民间环保NGO人士的大规模入选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肯定了民间环保NGO近年来在环保方面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环保工作的部分缺失,仅仅依靠民间环保NGO的积极工作,无法根本改变我们所面临的环境状况。当然,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外,民间环保NGO也需要有更大的作为,才能唤起更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喝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主导下,继今年2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后,一个规格更高、并将覆盖整个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近日启动,立法的框架草案目前已经完成。该项立法的草案起草由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来承担,并邀请“自然之友”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参与了立法研讨和论证,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特性。所谓公众参与,是指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环保事业,本质上是“公众事业”,离开了公众参与,它将行之不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立法后可以拓…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环保在整个环境保护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状况不尽如人意,民众有很高的参与愿望,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却很少.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从立法、信息、听证会、民间组织等方面提高公众参与状况.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慢慢的在世界各国确立起来.公众基于环境权和外部性理论有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而且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分析了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工作实践,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丰富公众参与途径、完善调查问卷设计、重视信息反馈、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公众参与的必然性,仅依靠政府或市场的单一力量已远不能解决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广泛的公众参与则显得尤为必要。针对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及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在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有效制度及经验,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芬兰和瑞典的山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环境立法主要包括环境许可制度、环境效益评估制度和环境税费制度。考察表明,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主要借鉴:法律体系完备,行政管理协调有效,环保教育普及,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产业发达,林业发展环境宽松。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保护区是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保护事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当前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监管、决策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价值意义,分析了当前大数据与环保领域融合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打通数据壁垒、引入公众参与平台、构建大生态环境保护和预警体系等建议,以进一步加深生态环境保护与大数据的融合,实现大数据在更多场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宇 《绿色科技》2013,(5):231-232
指出了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和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公民的民主权利,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探讨了实施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主导下,继今年2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后,一个规格更高、并将覆盖整个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近日启动,立法的框架草案目前已经完成。该项立法的草案起草由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来承担,并邀请“自然之友”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参与了立法研讨和论证,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近日,北京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G、北海公园、北京环保基金会、北京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自然之友等14家单位为纪念第29个“地球日”开展的北京公众环保咨询服务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拉开了北京市公众环保百日行动的帷幕。此项活动是在京环保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为同一目标联合主办的系列活动。是在京民间环保力量的一次大亮相,是公众参与首都环境保护的热情及成绩的一次集中体现,是“政府——组织——民众”这样一种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大练兵,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次活动以文艺、展权、横幅、宣传、图文声像资料等形式,展示民间力量参…  相似文献   

16.
守护三江源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是国内NGO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它2008年在青海注册成立,前身是玉州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这是一个以当地藏族人为主体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三江源的环境保护有天然的亲切和灵感。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促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的建立;推动青藏高原各具特色的社区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问题;促进当地公众认识自己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使公众参与和文化多样成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试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参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环境制度尤其是倡导用法律手段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权利的实现,是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所达成的共识。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参与制度现行法律规定的笼统、抽象,内容少,涉及面窄,形式单一,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实际可操作性差。文章尝试性的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参与制度进行探讨,希望在新法中对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府吸收《里约宣言》中所蕴含的环境管理理念,在湿地环境保护工作中倡导生态化的湿地环境管理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里约宣言》有关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结合本国国情完善了湿地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尤其是在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和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刘晶 《绿色科技》2015,(3):237-238
指出了现阶段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公众参与在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所体现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地方环境立法在取得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地方特色较为明显等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度不足,总体立法质量不高等不足,从而带来地方环境执法权责不清,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不力等执法困境。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态立省"战略,云南省地方环境立法应着眼全局,系统谋划全省环境立法体系设计;明确定位,谋划管用好使的地方环境立法;针对问题,切实应对环保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