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业成于专。选民先生探明此理。所以,他于众多树种及造型形式中选定柽柳做垂枝式盆景,立志变法,锐意创新。我们这里看到的几件盆景是选民的近作。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挺秀潇洒、清旷俊逸之气。他从江南的水旱式盆景中得到启迪,将北方的树种与造型形式巧  相似文献   

2.
"强行艺术化"是盆景界一句批评性用语。表意显而易见,真实地说出了有些盆景造型所存在的问题:"不自然"、"不合理"、"过度"、"严重偏差"……盆景艺术造型虽然具有"主观性"、"强行性",却是受制约的、有限度的,不是随心所欲的。盆景艺术造型重在自然合理,不在人工多少或强弱,不管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还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都必须因材施艺,顺其自然,表现自然韵味。对于适宜适度的盆景艺术化造型,人们常夸赞为"巧夺  相似文献   

3.
"一本双干"式盆景,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连根式",一种是"总干式"。当前,一部分带有"总干"的"一本双干"式杂木盆景,造型不太完备,只见"双干",不见"双冠",只有"主冠",没有"副冠"。这既违背了自然之理,又降低了艺术表现力。树木既然能长成了"副干",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副冠"。为了艺术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对"副冠"的造型,不能忽视,不能敷衍。这种缺失"副冠"的"一本双干"作品,在一些外国作品中容易见到,我们中国盆景有自己的造型理念,是"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不能"东施效颦"!大家知道,浙江派松树"双干双冠"式造型很有名,自然与艺术结合得好,颇具拟人味道,值得学习借鉴。当然,一些杂木"一本双干"式盆景佳作,更值得学习借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有缘细读了新近出版的《南通盆景》一书。对于通派盆景(即南通盆景)的艺术特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派盆景实在是中国盆景艺苑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南通盆景最大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两弯半”造型。“两弯半”造型给人的形象特征是:形体丰满(干粗枝壮片茂叶盛),气度轩昂(端庄大方、威严雄伟)、气势磅礴(犹如一只只神态威武的坐狮),结构严谨(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这一形象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威严大方、温良恭俭让,然而它又显得十分自然,丝毫不牵强,扭曲。这一形象特征,使它比日本盆栽的正三角形造型显得更多姿多彩;比台湾的自然式造型显得更多滋多味。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件树龄千年的榆树盆景,因融大树型、临水式、顺风式于一体,造型奇特,气势磅礴,人称“榆树王”。  相似文献   

6.
一、梅桩常用的造型方法不论取自山野的梅桩,还是人工繁殖的梅苗,要完成一件精美的盆景佳作,部必须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艺术加工和整形,常用的造型方法有修剪、蟠扎、弯曲、雕饰、嫁接等五种。1、修剪自然式梅桩的造型以修剪  相似文献   

7.
正盆景改作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就有变化,这些变化或来源于植物自身的生长,或通过修剪、蟠扎、换盆等盆景造型技法来实现。对于已经成型,甚至获得过大奖的盆景重新造型,进行二度创作,谓之"改作"。这是盆景创作的继续,成功的改作能使盆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具有"凤凰涅槃,再获重生"的艺术效果。对于成型的盆景,看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盆,换种盆景造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对盆景的一种改作。如锦鸡儿盆景"野趣"、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卉盆景》2005,(8):40-41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树木园,有一座收藏盆景艺术珍品的园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又包括日本园、中国国和美国园三个部分,风格各异,分别用以陈列这三个国家的盆景作品。日本园中陈列的作品,系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日本盆栽协会赠送的53件树木盆景。这些盆景以松柏类为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350年的五针松和另一件来自日本皇室的180年的赤松。1986年,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先生赠送了31件树木盆景给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树龄从15年至200年不等,以杂木类为主。后来伍宜孙先生又出资在盆景博物馆内建造了中国园——文农学圃。近些年来,中一国园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收藏。笔者数年前在美国中大西洋盆景大会示范表演的作品三角枫水旱盆景,也陈放在中国园中。  相似文献   

9.
读冯、夏先生的文章后,又仔细欣赏了原作《榆树》(见今年一期插6),首先使我感到疑惑的是,明明是“直干式”桩景冯先生却说成是“一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直干树下植以一丛兰草,盆内点上几块小石,成为“典型的组合式”。照此说来,那水旱盆景应改名为组合盆景,因为水旱盆景比冯先生所说的那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更为“典型”。翻一下当今已出版的盆景专著,在树木盆景造型  相似文献   

10.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1.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2.
瞭望台     
苏州盆协向亚运会捐献盆景凝聚着苏州市广大盆景艺术工作者对第十一届亚运会祝贺深情的20件盆景精品,6月23日专车运抵北京亚运村。这20件作品中,有大中型树桩盆景15件,其中有90岁高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先生创作捐献的一件,大型山石盆景4件,什锦盆景(含红木三件式几架)1件。6月26日下午在亚运村五洲大酒店牡丹厅举行了苏州盆景协会捐赠仪式,运动员村服务中心张广亮副总经理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苏州盆景协会副理长钱阿炳、秘书长吴义伯陪同张副总经理观看了所赠盆  相似文献   

13.
素有橘乡之称的浙江黄岩位于东海之滨,不但蜜橘享誉海内外,民间创作的自然式梅桩盆景也颇具特色,是浙派盆景的代表,也是全国自然式梅桩盆景的典型。黄岩盆景历史悠久,师法自然,苍劲古朴,造型别致,古有"十里梅林方山下",今有"千米梅桩药山村"。方山脚下,  相似文献   

14.
<正>制作一件以"和谐"为主题的盆景,早有此心,酝酿有时。盆景是要以实体来说话的。于是就选择了2004年制作的一件榆树组合,景中奇巧的构思当时受到朋友的夸赞(见附照及《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第5期49页)。这件组合盆景中的两树姿态、风格各异,特别是体量、体态相差很大,但却十分相安相谐。其构图内涵很扣题意,造型颇具视觉冲击力。但以"和谐图"的题意来看,还需做必要的改造和提升。具体操作如下:换盆时有意识地加厚植土,托高树体,呈漫坡状,并对两树的观赏面做些必要的微调,使主体更为突出。等植物以后长得枝  相似文献   

15.
<正>‘熔岩’酢浆草也称小红枫酢浆草,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株形密集,叶色红艳,犹如枫叶般的绚丽。除作观叶植物栽培外,还可制作盆景,尤其适合制作小型、微型盆景,表现"秋叶流丹"的秋景。常见的造型有丛林式、水旱式、悬崖式、临水式等,造型方法以修剪为主,剪去影响美观的枝条,使其疏朗通透,层次分明。下面以水旱式盆景"秋江帆影"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继承和发展昆明地区曾流行过的规律式树桩盆景技艺这一文化遗产,我们根据工艺美术、绘画、中国书法、园艺学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地开展新型规律式树桩盆景的设计,并以紫薇为材料进行试制。经两年努力,终于完成了大型立体树桩盆景《炎黄盆》的主体造型及部分桩顶的雏形造型。  相似文献   

17.
<正>垂枝式在岭南盆景中称为"柳格"或"柳型",是树木盆景树冠造型重要形式,是利用某些植物枝条能够自然下垂或在经人工造型能够下垂的习性,采用一定的技法,使树枝都呈下垂之状。由于树种及作者的理解不同,垂枝式盆景也有不同风格,或清高脱俗,或险象环生,或飘逸柔美,或刚健倔强。大致可分为藤蔓型、跌枝型、垂柳型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梁悦美女士是享誉世界的盆景艺术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同的盆景艺术大师。她的佳作不断问世。笔者在此仅选择一件真柏盆景(见照图),加以欣赏。这件真柏盆景造型奇异壮美,尽管未作艺术题名,仍充满了诗情画意,盆中古树那如同双龙拥抱的艺术形象,似在诉说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感人至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以下特点:一、展现动态之美,讲求重心平衡  相似文献   

19.
对节白腊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材,古老桩头更是珍品。郭新堂先生的这件对节白腊桩头盆景,原载《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9期,现又选登在连智兴先生编著的《树木盆景造型》一书中。能制作象这样好的桩景,还有很多其它树种,如古梅桩、榔榆桩、紫薇桩,等等。这件作品为劈干式。老桩被劈去一半,是雷轰电击、苍老枯朽之故,是樵夫砍伐、开山挖路所致,还是郭君手下“无  相似文献   

20.
去年10月初在《花木盆景》第九期中读罢曾宪烨先生的《三干飘枝半悬岩的造型探索》,并对3幅附图,特别是造型设计二式,用放大镜作过多次仔细观察后,即在我的学习笔记本上,记下这样一段感想:“三干飘枝半悬岩式盆景艺求造型,构思新颖,形象别致,很值得推广。遗憾的是,焉能以图代物?三干连根茎干奇危可用作盆景造型的活素材,在自然中这种巧缘,是不会再生的。可惜所见的是画,不是真正的三干飘枝半悬崖式盆景。”近日又在《中国花卉盆景》第六期中拜读了彭友洲先生与曾宪烨先生商榷文章后,更是感触万千,艺术本身就是多变的,更何况盆景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