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猛  魏朔南  胡正海 《林业科学》2012,48(9):36-41,187,189
漆树所产生漆是从其树干韧皮部采割而来。应用植物解剖学技术对陕西的3个漆树品种的韧皮部进行结构及其发育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个漆树品种韧皮部的基本结构无明显差别,次生韧皮部由垂直系统的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石细胞、乳汁道以及径向系统的韧皮射线组成。在当年产生的次生韧皮部中,筛管发育成熟,具输导功能,韧皮薄壁组织和射线尚处于幼嫩期,乳汁道也在分化发育中,此部分称具功能韧皮部。具功能韧皮部外侧为往年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其中的筛管萎缩,失去输导功能,称为无功能韧皮部,占据韧皮部大部分区域;无功能韧皮部薄壁细胞的体积增大,进而挤毁筛管;乳汁道发育成熟,大量分泌生漆,韧皮射线可增至3~5列细胞。此外,在无功能韧皮部中由部分韧皮薄壁细胞分化形成石细胞群,并有部分乳汁道腔内部形成拟侵填体堵塞乳汁道。漆树韧皮部的上述结构和发育特点与其生理功能相关,可为合理采割生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黄连木、盐肤木和野漆三种漆树科植物种子油,并应用GCMS分析了三种漆树科植物种子的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黄连木种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g∶m L)、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250 W,提油率为14.69%;盐肤木种子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g∶m L)、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150 W,提油率为22.58%;野漆树种子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g∶m L)、超声时间45 min、超声功率200 W,提油率为13.90%。GC-MS分析表明,黄连木种子油中含有油酸(43.59%)、亚油酸(39.69%)、棕榈酸(15.09%)、硬脂酸(1.04%)、棕榈油酸(0.59%);盐肤木种子油中含有亚油酸(58.68%)、棕榈酸(17.90%)、油酸(17.42%)、硬脂酸(3.76%);野漆树种子油中含有亚麻酸(57.61%)、亚油酸(21.58%)、棕榈酸(18.91%)、硬脂酸(1.24%)、油酸(0.36%)。三种植物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在寒温带地区的研究在国内还属空白。本研究首次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橘、越橘、杜鹃和杜香的DSE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杜鹃花科植物都有DSE真菌定殖,但DSE定殖率都小于10%。DSE菌根定殖率与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依据菌落形态特征和菌丝体的显微结构特征将这4种植物的根样中分离得到的187个DSE菌株分为15个菌株类型,并对这4种植物进行回接实验,其中有8种DSE菌株类型可以定殖这4种植物,8个菌株类型属于子囊菌门的Phialocephala属,分属4个种。  相似文献   

4.
对厦门市园林植物园里南洋杉科植物在16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中的风害情况进行调查,比较研究厦门地区有栽培的诺福克南洋杉、贝壳杉、肯氏南洋杉、大叶南洋杉的抗风性。结果表明:南洋杉科植物为抗倒伏但不抗折枝的抗风树种,抗风性能强弱依次为:诺福克南洋杉>贝壳杉>肯氏南洋杉>大叶南洋杉,良好的栽培管理与定植环境有利于提高南洋杉科植物的抗风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带毒平板法测定了4种松科(Pinaceae)植物和3种柏科(Cupressaceae)植物的针叶或鳞叶粗提物对黄栌(Cotinus coggygria)枯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供试7种植物中,砂地柏(Juniperus sabina)鳞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强,其抑菌率达到85.83%;其次为雪松(Cedrus deodara)针叶提取物,其抑菌率为60.53%;白皮松(Pinus bungeana)针叶、华山松(Pinus armandii)针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针叶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鳞叶提取物的抑菌率分别为32.71%、28.89%、25.84%和11.21%。桧柏(Juniperuschinensis)鳞叶提取物的抑菌率仅为5.35%,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其他6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率与对照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蒺藜科3种旱生植物的木材解剖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木材次生木质部特性和径向变异两方面,对中国西部区的蒺藜科的3种旱生植物(Zygophyllumxanthoxylon,Nitrariatangutorum,Tetraenamongolica)进行了对比研究。3树种具有的共同特点为:生长轮分界明显,但是霸王和四合木的年轮有时不连续,半环孔到环孔材,具单穿孔,穿孔板倾斜,导管壁间纹孔互列,木纤维无横隔膜,联合傍管轴向薄壁组织,导管壁上呈现螺纹加厚和异型射线。所选树种明显区别是导管排列方式和导管的数量化指标:四合木导管直径较小,长度较短,频率较大,水分传导安全性增加。其他2种树种之间导管指标没有多大差别,但均比沙冬青的值大。树种导管要素长和纤维要素长的水平变动不规律,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显著。并且对该树种的解剖学特征和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讨论。图19表2参24。  相似文献   

7.
从80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谱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用于PCR扩增,探讨夹竹桃科(Apocynaceae)10属12种植物的遗传关系。获得162个位点用于计算Nei’s遗传相似性系数,并应用NTSYS程序UPGMA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黄蝉(Allamanda schottiiPohl.)与软枝黄蝉(A.catharticaL.)、红鸡蛋花(Plumeria rubraL.)与鸡蛋花(P.rubraL.‘Acutifolia’)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3处将12种植物划分为10个属,并在0.58处分为3支,但并不完全支持3个独立的亚科。RAPD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夹竹桃科系统分类学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的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6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8.2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35.38%)和芮木泪柏烯(33.57%);大叶南洋杉叶挥发油有27种成分被鉴定,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6.68%,其主成分为hibaene(77.88%);贝壳杉叶挥发油鉴定了37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7.44%,β-荜澄茄烯(56.34%)为其主要成分。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除主含萜类化合物外,还含烷、醇和酮等化合物,其中贝壳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醛、醚和酯,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呋喃类化合物。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中,含有α-蒎烯、柠檬烯、α-石竹烯、γ-依兰二烯、β-荜澄茄烯、杜松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9种共同成分,但挥发油的主成分类型和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学角度对沙棘和沙枣的木材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两树种具有的共同特点为 :生长轮明显,半环孔材,具单穿孔,导管间纹孔交互排列,无分隔木纤维,导管较窄, 环管管胞和纤维状管胞具螺纹加厚,轴向薄壁组织缺失或很少.所选树种明显区别是射线类型、宽度和叠生排列方式:沙棘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细胞和导管分子具有明显的叠生排列方式,但沙枣的叠生排列不规则;沙棘射线为异型,1~2列,沙枣射线为同型,2~5列;并且二者之间数量化指标有差异,沙棘导管频率较大,导管分子较短及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和M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两树种导管分子长和纤维长的水平变动不规律,并且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最后对该树种的解剖学特征和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0.
5种杉科植物不同部位的精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杉科植物所含精气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在湖南南岳、江西靖安、浙江临安选择柳杉、杉木、水杉、池杉和落羽杉5个树种的纯林采集各树种的叶片和木材释放的精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法分析、鉴定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杉科植物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β-蒎烯、莰烯,柳杉的叶片和木材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6.89%、98.84%;杉木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5.60%、96.34%;水杉的叶片和木材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9.03%、97.69%;池杉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8.83%、94.91%;落羽杉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5.77%、96.71%.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兴安落叶松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木材解剖图像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人工兴安落叶松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具正常树脂道和受伤树脂道两种类型,前者常见于晚材。落叶松生长轮内的早晚材在干和枝内急变,在根内缓变。早材管胞呈六边形至多边形,胞壁常见单列具缘纹孔,偶见对列具缘纹孔;晚材管胞多呈矩形,胞壁鲜见具缘纹孔,通常为单列具缘纹孔。落叶松木射线同时具有单列木射线和纺锤形木射线两种类型,纺锤形木射线中仅含一枚纵行树脂道。纵行管胞与木射线交叉形成的纹孔场为云杉型。从根到干再到枝,管胞逐渐细化,管胞长度逐渐减小,木射线分布由密到疏。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的资助下,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广东新会和海南通什开展了“旨在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在干扰破坏较严重的次生林中引入具有较好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优良物种,使林分物种增加,林区居民能从经营中取得非木质产品的经济收益,达到保护和促进次生林的生长发育的目的,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在广东新会热带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区活动中,选择101个引入物种进行试验研究,其中区域缺失和退化的乡土树种68种,占67.3%;外来树种13种,占12.9%;非木质产品物种20种,占19.8%。总结了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中物种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东莞大岭山村边自然次生林(俗称“风水林”)调查表明,群落组成种类复杂并富于热带性,1hm^2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1种,隶属56科89属,其中以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有67种,占60.36%;群落中种子植物属为热带分布的共有74属,占总属数的92.5%。群落乔木可分三层,以越南山龙眼为主,其在各层的重要值分别为117.12%,129.44%和57.41%;灌木层以罗伞树和九节等为主;草本层植物以乔灌木小苗为主,草本植物仅沿阶草、海芋和半边旗等少数种类。群落木本植物的科、属、种对区域物种库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37.7%,25.6%和22.5%,以藤本植物的贡献率最高,接近50%,乔灌植物的贡献率也在20%左右.与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比较.两者物种组成结构相似.但组成种娄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4.
广东古兜山次生林引入更新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改造技术,以广东省古兜山南亚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种引入套种更新试验,进行优良树种的选择评估。研究以生长适应性、经济效益、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为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确定了13项定性和定量分级指标,采用4分制建立各项指标的分级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南亚热带次生林引入套种树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试验林中7.5 a生的引入套种树种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69个引入套种树种的综合评价值分布在1.74-3.08之间,树种间综合表现差异明显,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等本地植物区系优势科的树种表现较好。在树种综合表现值的基础上,根据树高、胸径的年均生长量将套种树种分为速生型、中等速生型和慢生型3个类型,评选出综合表现值在2.5以上的优良树种37个,其中速生型树种7个、中等速生型树种17个、慢生型树种13个,为南亚热带次生林引入套种以及人工促进更新树种的合理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太子山次生林区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路线调查和样地调查资料,鉴定记录到太子山次生林区昆虫物种计有13目131科507属682种。研究分析了10种不同森林类型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和相似性系数(J),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物种组成复杂多样的森林类型,其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不同森林类型间昆虫相似性系数较低,其中高山杜鹃灌丛与其它森林类型间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6.
次生幼龄林封山育林后乔木层物种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俞坑村的封山育林区设置20 m×20 m的固定样地2块,对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对次生幼林乔木物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了7~11,乔木物种增加了2~5科,3~8属.自然恢复为以壳斗科、杉科、山茶科、樟科、胡桃科、安息香科等物种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