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提出只要在树干上测量其区分段求得其平均直径处的去皮直径,就能用圆柱体求积式计算出树干去皮材积。该法不但能够减少外业工作量,而且计算简便,精度高。同时也可用平均直径直接计算出树皮率和胸高形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油松树干横截面面积年增长量(RAI)的垂直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机制,验证Cortini等(2013)建模方法和模型形式在油松上的应用效果,确定基于RAI模拟预测材积年增长量和单木叶生物量的理想模型和树干位置。【方法】在9个不同年龄和竞争状态的油松林内选取27株10~98年生样木,于不同树干位置截取312个圆盘测算并分析各样木的RAI垂直分布模式,比较其与各理论模式的异同,揭示相关机制;基于Cortini等(2013)建模方法和模型形式构建油松RAI垂直分布模型,根据拟合优度等验证并评价其应用效果;在不同RAI垂直分布模式和整体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树干位置RAI与全树干水平的差异及与材积年增长量和单木叶生物量的关系,确定理想模型和树干位置。【结果】油松RAI垂直分布包括2种模式,差异主要源自树干中间区,有效树冠区和膨大区RAI分布分别与水分传输和机械支持的理论模式相近,而中间区RAI分布与各理论模式的异同因样木而异;RAI垂直分布模型可解释其垂直变异的82.76%;不同模式和整体水平,有效树冠基部RAI与全树干水平的差异均小于其他位置,胸高处RAI与单木叶生物量的关系均优于其他位置,而与材积增长量的异同因模式而异,或优于其他位置或略差于理想位置。【结论】水分传输和机械支持需求分别决定有效树冠区和膨大区的RAI垂直分布,二者的相对重要性及生物环境等因子共同决定树干中间区的分布;Cortini等(2013)建模方法和模型形式在油松上的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树冠基部对全树干水平的代表性较高,在胸高处测算RAI并据此预测材积年增长量是有效但存有缺陷的方法,对单木叶生物量的模拟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论述用立木树干按树高相对区分求得各相对区分段材积及其占总材积比重 ,然后作一次累加生成数列 ,用幂函数拟合 Lorenz曲线 ,通过积分求积 ,导出 Gini系数 ,以此作为评定干形饱满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材积测定是测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评定森林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无论是伐倒木还是活立木,都必须测定其材积,而材积的计算和测定,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树干断面积的计算。不同的方法和公式,要求计算不同部位的断面积,如伐倒木区分段求积法要求计算每段的中央断面积,立木材积表的导出通常要求计算胸高断面积等等。显然,不管断面所处部位和计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大兴安岭地区白桦为研究对象,构建含有形率的材积模型,并与部颁东北地区白桦二元材积模型和传统基础材积模型进行比较,同时结合生物量转换因子,研究形率对单木生物量的影响,为单木材积和生物量的精准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树干上15个形率引入传统基础材积模型分别构建二元和三元单木材积模型,应用R软件GNLS模块拟合各模型,引入方差函数消除各材积模型拟合过程中产生的异方差现象。以相对误差绝对值(MPB)、平均误差绝对值(MAB)、均方根误差(RMSE)和确定系数(R2)为评价指标对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交叉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1)形率引入可显著提高材积模型拟合效果,当取相对树高为40%时,带有形率q0.4的二元和三元材积模型拟合效果均表现最好;2)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形率引入材积模型使得材积预测精度显著提高,相较传统一元模型(1)和二元模型(2),引入形率的二元模型(14)和三元模型(15)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38.9%和45.8%; 3)与东北地区当前使用的二元材积模型(5)相比,引入形率的二元模型(14)的RMSE、MAB和M...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利用离散样点拟合原木外形的抛物线参数拟合法。根据原木断面上的少量样点数据,可以准确拟合出原木断面实际形状。模型计算速度快,累积误差小,曲线平滑。利用C语言强大的绘图功能,在计算机上给出经拟合的原木断面轮廓。为锯部优化提供了逼真的原木模型  相似文献   

7.
砂壤土下滴灌毛白杨幼林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滴灌下林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以期为林分精准滴灌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壤土下进行地表滴灌的2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灌水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势(ψ_s)、湿润锋和含水率(θ)的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田间实测数据评估HYDRUS-2D/3D模拟土壤水分短期运动的精度和可行性,并运用验证后的模型对不同初始土壤含水率(θ_i)下的湿润锋运移进行模拟。【结果】灌溉过程中ψ_s、湿润锋水平和垂直运移距离、土壤湿润体内θ随灌水时长的变化可分别用Logistic函数(R~2=0.99)、对数(R~2=0.99)、幂函数(R~2=0.82)和多项式(R~2=0.99)函数描述;停灌时,湿润锋水平和垂直运移距离分别达到22.9和37.3 cm,湿润体内ψ_s和θ较灌溉开始时分别提高61.6%和30.9%,ψ_s在停灌后约120 h恢复至灌溉起始水平;湿润锋水平和垂直运移距离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3和4.5 cm,停灌时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HYDRUS-2D/3D模拟θ的平均RMSE和RMAE分别为0.021 cm~3·cm~(-3)和9.7%;利用HYDRUS-2D/3D模拟,得到试验地不同干旱程度时(土壤水分有效性的40%,60%,73%和80%)θ_i越高,湿润锋的水平和垂直运移均越大,且不同θ_i下的水平运移均略小于其垂直运移。【结论】HYDRUS-2D/3D可用于模拟砂壤土下地表滴灌毛白杨幼林的短期土壤水分动态。不同θ_i下湿润锋水平和垂直运移距离随灌溉时长的变化图,可为砂壤土上毛白杨及相似树种人工林的合理滴灌时长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树木点云构建树木三维模型与提取树木参数相结合,构建适用于树干参数提取的树干三维表面模型。【方法】采用三维表面重建技术,根据树干点云特征改进基于切平面投影的表面重建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重建树干的不规则三角网表面模型中。改进内容如下:1)使用半径阈值作为邻域点的选取准则以减少点云分布散乱对邻域点集选择的影响;2)根据点之间距离越近、影响越大的思想,使用距离加权方式计算特定点处切平面的法向量,且当邻域点集投影至切平面上产生重复投影点时,删除距离较远的邻域点;3)根据点集在平行平面间投影的几何拓扑不变性简化投影切平面的构建;4)以点集旋转方式简化三维平面点集到二维平面点集的转换。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算法将当前点及其邻域点集投影至切平面上得到一个平面点集,将平面点集上构建的Delaunay三角网的连接关系映射到树干点云中以构建当前点与其邻域点的三维表面模型,逐个对树干点云中的点投影重建以实现树干点云整体的三维表面重建。【结果】对杨树树干的重建试验表明,改进算法能更好地构建树干的表面模型;对粗糙程度不同的多个树种的试验表明,重建的树干表面能清晰地显示外业扫描时标注的色彩信息,局部的表面三角形面片能清晰地反映树干表面凸凹不平的特征及树干表面在三角面片处的朝向信息;从重建表面上提取直径的试验表明,与围尺实测直径相比,从重建表面上提取直径的RMSE为0.18 cm,验证了重建树干表面的精确性。【结论】本研究从参数提取角度,采用表面重建方法,改进了基于切平面投影重建算法以重建树干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表面,重建的树干表面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能真实反映树干表面的特征。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算法适用于构建逼真的树干三维可视化表面模型,构建的精确树干表面模型可为后续的树干参数提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立木材积模型,为科学计量评价森林资源、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海南省相思树为研究对象,以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山本材积式模型、可变参数动态模型,采用以简单幂函数式和树高—胸径模型为基础的二阶回归估计方法建立一元胸径立木材积模型,分析对比建立的一元、二元立木材积模型拟合效果。【结果】1)相思树二元山本材积式模型和可变参数动态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0.98以上,平均预估精度均在98%以上。模型整体总体相对偏差(TRB)和平均系统偏差(MSB)均在±3%以内,山本材积式模型在8、20 cm径阶总相对偏差和平均系统偏差超出±3%范围;2)两种方法建立的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0.94以上,预估精度均在96%以上。采用分段建模和二阶回归总相对偏差和平均系统偏差趋近于0,而常规方法建模12、16、24 cm以上径阶的总相对偏差均超出5%范围。【结论】可变参数动态模型相较于山本材积式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各径阶误差更小,明显优于山本材积式模型;采用二阶回归估计方法建立的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材积随胸径大小的变化规律,既提高了模型的切合性能,又能较好地控制各径阶的偏差,明显提升了拟合效果,是建立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人工测量胸径和地径数据后,采用电子经纬仪按照解析木近似分段方法,对活立木上部直径和相应高度进行测量,按照圆台累加法模拟解析木平均断面区分材积法求积的立木材积测算方法。为了验证这种技术方法的可靠性,在北京地区选取了87棵伐倒样木,首先使用电子经纬仪对样木从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别进行观测,计算结果求平均值。然后伐倒样木,采用传统的平均断面材积法进行树高、材积测定并作为真值,最后将电子经纬仪观测结果同伐倒木测定树高、材积进行比对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电子经纬仪立木测算树高相对于解析木测定树高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1%,相对误差平均值绝对值为1.70%,决定系数R2为0.994,相对误差的频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材积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8%,相对误差平均值绝对值为1.75%,决定系数R2为0.999,相对误差的频数呈正态分布。说明电子经纬仪活立木测算结果与传统伐倒解析木测算得出的树高和材积具有一致性,可以替代伐倒木区分求积法,达到林业调查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胸高圆锥系数(f1.3CC是笔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树木干形指标,它避免了正形数测算中的累赘,又克服了胸高形数随树高增长而减小的弊端。用它可以科学地论证实验形数的可靠性,是研究干形的学者高效的运算工具。胸高圆锥系数是树干材积与一个圆锥体体积的比值,这个圆锥体与树干具有相同的胸高直径和高。该系数可由胸高形数和树高根据一个简单函数求出。新绝对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高等于树高,其底面直径根据胸径和解析木各区分段中央与胸高断面之间树干削度的加权平均值来推算。新绝对形数可以由胸高圆锥系数求出,因为二者之间存在极紧密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选择深山樱分布集中地块设置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伐取平均木做树干解析,分析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采用Logistic方程对树高、胸径、材积总生长量进行拟合,计算出树高、材积生长曲线拐点,分别划分出树高、材积生长阶段,即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缓慢生长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混合效应的人工落叶松树冠轮廓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林木易测因子为预测变量,构建黑龙江省人工落叶松树冠最大外部轮廓及内部轮廓(未着叶部分)的预估模型,为进一步估计人工落叶松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和树冠生物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49株解析木的枝解析数据,树冠外部轮廓模型采用分段回归技术,构建带有约束条件并满足生物学意义的连续性分段曲线模型,即在梢头处树冠半径为"0",在整个树冠内外部轮廓的拐点的存在是唯一的,且在拐点处树冠半径达到最大值;内部轮廓直接采用线性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模型参数与林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关系密切的树木变量或变量组合引入到模型中并选出最优模型,以此作为基础模型分别建立单水平的外部轮廓及内部轮廓的混合效应模型,利用混合模型的固定效应部分对外部轮廓及内部轮廓进行模拟。【结果】以林木因子胸径、高径比、冠长及冠长率构建的分段抛物线模型能准确预估树冠的外部轮廓形状,利用胸径、高径比及冠长能有效预测树冠的内部轮廓形状。基于模型的拟合优度及检验指标,采用单水平(样地)混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外部轮廓混合效应预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根(RMSE)和平均偏差(Bias)分别为0.914 2、0.232 7 m和0.001 2 m,内部轮廓混合效应预估模型的R~2、RMSE和Bias分别为0.723 5、0.147 0 m和-0.000 034 m。与基础模型相比,混合模型的R~2都有所提高,RMSE、Bias都有所降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外部轮廓半径分别随着胸径、冠长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径比、冠长的增大而减小;内部轮廓半径均随着胸径、高径比及冠长的增大而增大。【结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分段抛物线模型和线性模型分别能够有效描述人工落叶松树冠外部轮廓及内部轮廓的形状变化特征,加入混合效应后能够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并改善组内的方差异性特征,基于混合效应模型中的固定效应部分,能够合理地对树冠外部轮廓及内部轮廓进行模拟,分段抛物线模型能够灵活地反映拐点在树冠内的移动规律线,简单的线性模型能够对内部轮廓进行准确预估。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验证Granier原始公式对测算107速生杨树干液流通量密度时的适用性,为精准计算林木蒸腾量提供依据。【方法】以107速生杨为对象,基于热扩散树干液流测定技术,采用离体茎段式称重法和整树容器称重法实测液流通量密度,以验证Granier原始公式的适用性,并通过建立实测液流通量密度与热扩散法测定的树干液流温差系数(K值)的统计关系,形成校正公式。【结果】和整树容器称重法和室内茎段称重法的实测值相比,Granier原始公式计算的液流通量密度存在严重低估,误差率分别达-71.5%和-74.3%。基于整树容器称重法和室内茎段称重法的实测值而建立的校正公式分别为F_d(液流通量密度,cm~3·cm~(-2)s~(-1))=0.010 8K~(0.566 6)(R~2=0.812 6)和F_d=0.019 17K~(0.952 8)(R~2=0.940 3)。经6月23日、24日数据验证,在以林木自然生长条件下的野外整树容器称重法实测值为基准时,Granier原始公式的计算值低估68.90%,而整树容器称重法拟合的校正公式计算值仅低估2.95%,离体茎段称重法拟合的校正公式计算值低估15.75%。【结论】Granier原始公式在计算107速生杨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值时存在严重低估,会造成很大误差,但校正公式可反映液流通量密度与K值的关系,能准确表达出真实的液流量。因此,采用基于整树容器称重法校正的Granier公式所计算的107速生杨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通过集成波形信号处理、空间解析和重构建模以及综合波形信息提取方法,探索基于小光斑全波形LIDAR特征变量高精度反演林分特征的新方法。【方法】以江苏南部丘陵地区的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预处理和分析小光斑全波形 LIDAR 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基于体元空间框架分解和提取波形的振幅能量信息,并构建伪垂直波形模型;然后,从中提取空间位置信息(即点云)及几何辐射变量,计算 LiDAR点云和波形特征变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特征变量;最后,结合地面实测林分特征参数构建反演模型并验证精度。【结果】1)各 LiDAR特征变量对 Lorey’s树高的敏感性最高,对蓄积量和地上生物量次之,对胸高断面积最低,而返回脉冲总能量和返回脉冲峰值点数对胸高断面积的敏感性却高于其他林分特征因子;在点云特征变量组中,平均高、高度百分位数及冠层上部的返回点云密度与各林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而在波形特征变量组中,能量中值高度的均值、返回脉冲长度的标准差和冠层粗糙度的标准差与各林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较高;2) Lorey’s 树高的模型估算精度最高( RMSE为实测均值的7.26%),而蓄积量、地上生物量和胸高断面积的模型估算精度略低且较相近( RMSE为实测均值的15.91%~19.82%);模型自变量的数量都在3个以内,选中的自变量为高度百分位数、冠层返回点云密度、返回脉冲长度和冠层粗糙度的标准差;3)各林分特征实测值与交叉验证估算值的拟合结果表明, Lorey’s树高的拟合效果最好(R2=0.85),地上生物量(R2=0.68)和蓄积量(R2=0.59)次之,而胸高断面积(R2=0.45)最低;4) Lorey’s 树高、蓄积量和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状况基本一致,源于它们内在的相关性;相比其他3个特征变量,胸高断面积的空间分布不够连续,这可能是由于其预测模型精度较低所致。【结论】各林分特征综合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和精度都高于仅使用点云特征变量拟合模型的精度,表明了波形特征变量提取森林中下层信息的潜力。点云特征变量描述了森林冠层及上部的三维结构及密度信息,而波形特征变量则获得了森林冠层及以下部分完整的垂直分布和能量信息,二者互补可提升林分特征反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活立木心腐材积损失变化规律及材积与胸径的关系,利用Arbotom应力波测试仪对带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红松(Pinus koraiensis)、旱柳(Salix matsudan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等4种活立木不同高度处144个断面的腐朽状况进行检测,获取每个断面的树干直径和应力波断层图像。根据应力波断层成像,筛选出存在心腐的断面共78个,利用Envi 5.0最大似然法对心腐断面进行分类并计算断面腐朽面积,据此模拟出活立木内部腐朽的立体模型,然后通过分区段求材积法估算其腐朽材积。在此基础上,对活立木心腐材积变化规律及材积与胸径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活立木心腐面积随高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活立木心腐材积与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618,P=0.0000.01),胸径越大,活立木心腐材积比例也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地面激光扫描(TLS)数据提取单木点云骨架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骨架模型的单木分枝结构及枝长、分枝角度信息自动提取方法,为单木参数化建模与森林可视化模拟提供数据基础,并丰富林业参数调查手段。【方法】应用地面激光扫描仪器FARO,以1/4分辨率、测速244 000点·s~(-1)获取试验区3株单木的点云数据。首先,采用Skel Tre算法对带有噪声的TLS数据生成骨架模型;然后,基于该骨架模型和图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提出一种自动提取分枝结构的方法,根据骨架模型邻边的拓扑关系搜索与各个分枝相连接的节点,每个节点中包含该节点主导方向、邻边个数及位置的属性,通过这些属性判定节点是否为分枝节点;由于分枝节点存在一定的位置误差,因此采用圆柱拟合法修正着枝点处分枝的延伸方向,降低应用原始骨架模型估计的分枝角度值的误差,以获取较为精确的分枝角度θ;最后,根据修正后的角度大小划分不同级别的分枝结构,通过计算分枝的骨架线段总长度,估计分枝的枝长并与野外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试验单木的分枝结构明确,实现了枝长与角度的自动获取,共提取出22条一级枝、43条二级枝;枝长的实测值与估计值回归方程为Y=1.003X+0.03,R~2=0.998,二者的均方根误差为0.029 m;骨架模型估计的分枝角度与实测角度的回归方程为Y=0.672X+16.779,R~2=0.356,二者的均方根误差为20.45°;应用圆柱拟合法修正后的分枝角度与实测角度的回归方程为Y=1.008X+0.18,R~2=0.975,二者的均方根误差为3.44°。【结论】基于骨架模型并以拟合圆柱法修正分枝角度提取单木形态结构参数的算法能够比较准确地提取单木分枝结构,枝长的提取精度较高,圆柱拟合法能够有效改善骨架模型估计角度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方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相容性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方程系统,为准确估计森林生物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南方主要针叶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基于301和104株样木的实测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数据,综合利用哑变量建模方法和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集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为一体、确保与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等变量相容的一元和二元方程系统,并分析立木生物量和材积估计是否受地域和起源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马尾松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方程与材积方程,确定系数(R~2)均在0.92以上,其中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4%以内,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8%以内。对马尾松地上生物量和树干材积的估计,二元模型均显著优于一元模型,其F统计量远大于临界值;但对地下生物量的估计,二元模型反而不如一元模型效果好。不论是一元模型还是二元模型,地域和起源对马尾松地上生物量估计均无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模型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曾伟生等(2012)提出的通用性地上生物量模型M=0.3ρD~(7/3)的广泛适用性。对马尾松地下生物量的估计,不同地域的模型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直径的林木,总体1地域范围内(长江流域东南部)的地下生物量要大于总体2(长江流域中西部)。对马尾松树干材积的估计,二元模型不受地域和起源影响,但一元模型受起源影响;相同直径的林木,人工林的材积估计值大于天然林。【结论】将哑变量引入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可同时解决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容性及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样本单元数不相等时如何联合建模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生物量建模方法;研究所建立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方程、材积方程及其相容的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方程,达到相关技术规定预估精度要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浙江庆元天然林中45年生笔罗子Meliosma rigida的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树干解析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笔罗子树高的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在生长期内不稳定;胸径和材积的高速生长期集中在26 a以后,因此前26 a为最佳抚育期。(2)材积的连年生长曲线和平均生长曲线在生长期内并没有相交,因此不能确定笔罗子的数量成熟龄。(3)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对年龄与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拟合计算,3个拟合的数学模型都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好的反映笔罗子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点云分类过程中多依据经验盲目构造特征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使用基于xgboost的特征选择弥补上述不足。【方法】本研究的数据为地面激光雷达扫描获得的蒙古栎人工林数据。本研究考虑构造适当的特征训练分类器将TLS点云快速分离为地面、树干与枝叶3个类别。在分类过程中,先在训练集中逐点搜索100个近邻构造19个特征,然后使用这些特征训练xgboost分类器,并依据控制分类器节点分裂的特征频率获得特征重要性。获得特征重要性之后将特征按重要性做降序排列,并依据该序列依次增加特征数量训练xgboost。因为构造了19个特征,所以在上述训练分类器的过程中可获得19个关于特征重要性的分类器模型。依次将上述模型应用于测试集的分类,在保证分类器性能的情况下,依据测试集的表现选择了前6个特征,从而实现了TLS点云分类的特征选择。【结果】使用基于特征选择获得的6个特征与依据经验构造的19个特征训练分类器的测试准确率分别为0.954 8与0.956 2。相较于使用19个特征,使用6个特征的分类器性能仅降低了0.001 4。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计算6个特征用时分别占计算19个特征用时的53.13%与54.33%。【结论】结果表明特征选择策略可有效提高特征计算效率,而且在保证分类器性能的前提下可以避免特征构造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