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退笋的概念、退笋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影响退笋的主要因素和调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刚竹属竹子的退笋率,随竹笋出土时间的延后呈直线上升;95.3%的退笋,其高度≤35 cm,但当竹笋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发生退笋的概率将迅速降低。施肥对退笋率的影响,未有一致的研究结论,主要与竹种和施肥方式有关。竹笋的水分生理、笋期营养在“源—库”之间的分配、竹笋生长的基因调控,是研究退笋内在发生机理的切入点。在生产实践中,有效降低退笋率的竹林抚育技术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毛竹退笋的营养分析及不同时期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竹是我国的主要竹种之一,毛竹笋是南方地区主要的林源蔬菜,然而毛竹退笋是影响竹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仅有部分退笋用来加工笋干,大量的退笋没有得到利用.试验利用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对毛竹退笋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以期开拓退笋的利用.结果是,毛竹退笋的总糖及还原糖含量低于健壮笋;退笋的蛋白含量为6.03%~6.97%,高于健壮笋;退笋的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健壮笋,尤其是Asp、Ser、Tyr3种氨基酸;退笋中草酸明显积累;退笋富含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结论是:毛竹退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可加工成竹笋食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鞭侧芽分化、生长规律对于提高竹笋和竹材的产量都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通过地下挖掘和地上调查的方法对大年毛竹鞭侧芽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鞭侧芽总数552 433个·hm-2,其中萌发芽19 433个·hm-2;未覆盖竹林出土竹笋3 543个·hm-2,成竹1 479株·hm-2;覆盖竹林出土竹笋20 550个·hm-2;75.80%的退笋高度不足30 cm, 85.81%的退笋根系入土不足10 cm, 87.85%的退笋无根或少根,12.15%的退笋根系发达。【结论】毛竹笋芽分化率低并且启动分化时间具有不均一性,覆盖栽培不能显著增加竹鞭侧芽分化数量,根系在笋芽成竹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诱导休眠竹鞭侧芽分化和增加竹笋根系发育的营林措施能显著提高竹林产出。  相似文献   

4.
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表明 ,石竹出笋时间始于 5月 1日左右 ,历时约 36d ,出笋初期出笋少 (持续时间 12d左右 ,占 11 1% ) ,盛期出笋数较多 (持续时间 18d ,占 83 9% ) ,末期出笋数迅速下降 (持续时间 6d ,出笋占 5 0 % ) ,初期出土石竹笋退笋少 ,以后退笋率不断增加 ,但末期退笋率又有所下降。随着笋期的推移 ,退笋高度不断增加 ,退笋生长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发毛竹林高产高效生态经营技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调查浙西南地区采挖毛竹林竹笋后的笋-幼竹生长过程,通过存活曲线分析毛竹林挖笋后的发笋成竹规律,探讨挖笋对竹笋中单宁、粗脂肪、粗蛋白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竹笋采挖提高了毛竹林地的发笋能力,挖笋样地的发笋数比未挖笋样地增加了12.8%(P <0.05),而挖笋后选留竹笋的存活率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与未挖笋样地相比,挖笋样地内毛竹新分株的平均胸径并未发生显著改变(P> 0.05),挖笋不会降低新分株胸径而使林分衰退;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竞争有利于竹笋地径的径级为Ⅰ-Ⅲ级竹笋的生长与存活,随着地径的提高竹笋死亡率显著降低,而径级Ⅳ级以上竹笋则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盛笋早期以后,径级相对较小(Ⅳ级以上)的竹笋开始大量萌发,这类竹笋若不及时采挖,大部分会出现退笋,造成资源浪费;挖笋和未挖笋样地竹笋的含水率、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笋期均未见显著差异(P> 0.05),尽管挖笋样地竹笋的单宁含量在末笋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但两种样地其他笋期单宁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毛竹林竹笋的采挖,可缓解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的资源竞争,有...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点观测法,对金明竹在泰州市海陵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发笋和成竹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显示:金明竹在泰州的出笋期开始于5月15日,结束于6月11日,出笋盛期约在5月23日~6月1日,盛期出笋量占笋期总出笋量的68.03%,出笋总时间约28 d。笋体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早期出的笋所需时间较长,其高生长时间持续时间较长,晚期出的笋所需时间相对较短。金明竹退笋与出笋时间及笋体高度有关,随出笋时间推迟退笋率呈增大趋势,平均退笋率为45.15%;其中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以30 cm以下占比最多,达到77.61%。  相似文献   

7.
在极度濒危物种毛环方竹的天然分布区(中国贵州斗蓬山),对毛环方竹的出笋规律、退笋数量分布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环方竹的出笋期从9月初—9月底,历时25 d;出笋的数量呈少—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9月13—21日为出笋盛期。对于整个出笋期而言,退笋数量占出笋总数量的83.3%,盛期退笋最多,其数量达总出笋数的58.5%。在出笋盛期当期出笋数量有85.7%退笋,初期和末期当期的退笋率分别为77.8%、75.0%。人为因素是退笋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均在40 cm以下,主要分布范围为10~19 cm;人为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在7个高度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40~99 cm。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的高生长规律,Logistic方程的拟合度为0.9959。  相似文献   

8.
粽粑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粽粑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和幼竹高生长的测定,研究了粽粑竹的出笋、退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粽粑竹出笋时间始于2月初,结束于5月底,3月中下旬为出笋盛期,出笋呈正态分布.不同出笋时间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粽粑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9.
毛竹退笋及丰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毛竹退笋原因和影响退笋的因子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毛竹营养不良和虫害等是退笋的主要原因;竹鞭年龄及入士深度、母竹营养状况、竹笋形状及出土期等因素与退笋都有一定关系。据此,提出了培育优质竹林,留养小年笋,及时挖退笋的对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套袋栽培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生长良好、均匀的高节竹林作为样地,在出笋高峰期标记即将出土的竹笋320株,其中160株用0.3mm厚(共3层,每层0.1mm)的黑色塑料袋遮光,另160株作为对照。随着竹笋的生长,依次从遮光笋及对照笋中采收地上部分高度接近5、10、15、20、25、30、35cm的笋,待预处理后作为样品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竹笋地上部分高度10~30cm范围内,套袋能降低竹笋中单宁、维生素C、粗蛋白的含量;套袋栽培的竹笋中粗纤维含量比自然生长的竹笋中的粗纤维含量约低10%以上,氨基酸总量也高于自然生长的竹笋。  相似文献   

11.
对斑苦竹(Arundinaria oleosa)笋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斑苦竹笋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4.83%,在几种常见的竹笋中含量最高;脂肪含量为3.43%,低于常食竹笋;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磷含量最高(6 853.50 mg/kg),其次为镁和钙,分别为2 009.14 mg/kg和1 029.25 mg/kg;斑苦竹笋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384.1 mg/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占氨基酸总量的36.35%。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斑苦竹笋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74.84,其营养价值优于常见蔬菜。  相似文献   

12.
退笋是竹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严重影响着竹笋、竹材产量,极大地降低了竹林的经济效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有关于退笋的文章发表,竹子这一重要的发育生物学现象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尚未形成研究热点。通过对退笋的研究历程进行总结分析,澄清了退笋研究上一些错误观念,期望能推动退笋领域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毛竹鞭笋经营培育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竹鞭笋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施肥(CK)、施用复合肥(F)和施用有机肥+复合肥(YF)3种处理方案,测定并分析不同处理下鞭笋中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单宁、草酸以及氨基酸的含量。【结果】在毛竹鞭笋的营养成分中,施肥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F处理和YF处理下含量分别为9.08%和8.55%,显著高于CK(6.67%),增幅分别为36%和28%,而其他成分含量受施肥的影响不显著,粗蛋白含量为1.96%~2.22%,粗脂肪含量为0.21%~0.27%。在3种处理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YF处理的含量最高(47.65 mg/g),显著大于F处理和CK中的可溶性糖含量(40.80、34.21 mg/g)。可滴定酸和草酸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肥未显著改变毛竹鞭笋中总氨基酸含量(4.859~5.501 mg/g)。整体上,毛竹鞭笋中各呈味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芳香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施肥对毛竹鞭笋中呈味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影响,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早园竹高生长规律及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北京地区生长的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早园竹的高度生长及竹林出笋规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笋时间不同,其成竹率也不同。出笋早的竹笋的成竹率较高;出笋越晚,竹笋的成竹率越低。据此可将早园竹的出笋期分为3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的时间大致相等,约为6-7d。前期笋的高生长期长、后期笋的高生长期短,它们高生长期的结束时间基本一致。早园竹的高生长遵循“慢一快一慢”规律,竹笋破土后14d和36d左右是高生长期的2个转折点,由此可将早园竹的高生长分为始期、盛期、末期3个阶段。早园竹的日最大高度生长量为51~75cm,占成竹平均高度的6.96%~9.04%。同时对早园竹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合江方竹自然分布区海拔400、600、800、1000和1200 m处分别布设样方,对其退笋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2个年度的研究。结果显示:1)2个年度各海拔处合江方竹的日退笋量均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而累计退笋量几乎均呈Logistit曲线增长,中海拔(600 m)退笋总量较大(超过3 000个/667 m~2),而高海拔(1 000和1200 m)的总退笋率较高(超过65%)且进入退笋盛期较早;2)合江方竹的退笋以营养退为主且集中于发笋末期,退笋的易发程度存在年度差异;3)合江方竹发笋10 d左右的高生长速度可能是其退去与否的早期判断依据;4)在无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该竹种的退笋与其发笋量、母竹胸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林内最低气温、温度极差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在合江方竹的经营过程中,在其发笋前及时施肥,并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保温,可能是降低退笋的有效方法;而在发笋初期根据其高生长速度及时采割利用或清除可能退去的笋,也有利于保证笋产量和竹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夜蛾是黄甜竹林间最重要的害虫,为害率高达90%,且为害严重,退笋率也高达60%~70%。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出笋时间、退笋时间、出笋率与退笋率的规律性。同时还描述了为害症状、为害规律、蛀食习性,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与建议,以便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产地的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笋进行营养成分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可溶性总糖、粗脂肪等有机营养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1.75%、5.11%、4.44%;氨基酸含量为327.81 nag·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35.95%;矿质元素氮、磷、钾、铁、锌、钙、镁、铜、硒的平均含量分别是5 079.31、6 037.40、45 169.40、70.68、78.60、168.56、1 443.76、17.32、0.88 mg·kg~(-1).分布区不同产地间粗蛋白、可溶性总糖、粗脂肪等有机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方差均大于环境方差,且以粗蛋白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小,广义遗传力分别达88.69%、63.07%和74.74%.红竹笋体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达37.92 mg·g~(-1),其次天冬氨酸为35.45 mg·g~(-1),含量最低的蛋氨酸为3.29 mg·g~(-1).笋体中9种矿质元素仅硒在不同产地间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6.51%,其它8种矿质元素的变异系数均≤13.11%;不同产地红竹笋体中矿质元素含量与产地土壤中有效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红竹笋3种有机营养和8种矿质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粗蛋白与钾元素和锌元素、可溶性总糖与铁元素、钾元素与镁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毛竹不仅生长快,成材早,用途广,而且竹林永续利用的特性为一般树种所不及,是我国主要用材和经济竹种。毛竹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仅借助地下茎每年(或每度)出笋形成新竹,构成竹林。对此,我们开展了有领导、工人、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对毛竹出笋、退笋规律及合理留养和挖取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试验结果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了武汉地区引种雷竹2年生竹林出笋期、竹笋高生长、出笋量以及幼竹高生长、地径生长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竹笋高度连日生长量平均最大值为24.16 cm,单株平均出笋量为18株,竹秆高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高生长量为12.47 cm.表明在武汉地区引种雷竹,竹笋产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楠竹鞭根系统与出笋、退笋、成竹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又叫毛竹、猫头竹、孟宗竹,是我国的主要用材竹种。它主要靠地下鞭根吸收营养、发笋、成竹。弄清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竹鞭生长发育、出笋、退笋、成竹的规律,寻求增加发笋、减少退笋、提高成竹率和竹林产量的途径,为楠竹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