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皮云杉是东北地区造林先锋树种,也是园林绿化优质树种。介绍了红皮云杉育苗及大树移植技术,为该树种的造林及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然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地云杉林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引人注目,诸多研究者重点在分类地位、育苗造林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本文综述了沙地云杉分类、天然更新、育苗造林、抗逆性和菌根相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沙地云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天山云杉为天山林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为了加速山地森林的恢复和发展,新疆广大林业工作者,开展了播种育苗技术的研究,经过反复试验,播种育苗仍存在着不少缺点。主要是播种育苗技术复杂,幼苗抵抗病虫害能力差且生产缓慢,培育周期长,直接影响更新造林进度。1979年以来,我们对天山云杉进引了扦插育苗试验,并初步取得成效。天山云杉的扦插苗比播种苗高,径生  相似文献   

4.
云杉育苗造林抚育管理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四季常青,树形优美,耐荫、耐寒、耐旱,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和多种立地条件宜林地造林绿化,具有其他针叶树无法比拟的生物学特性和抗性优势。因此,近几年云杉苗木价格一路走高,特别是冠型好的大苗更是十分稀缺。在市场需求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涌入云杉产业化育苗队伍,开始圆他们的绿色之梦。但由于云杉育苗周期长,许多农民不能很好地把握育苗环节的一些关键技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云杉产业化育苗和造林实际效果。一、小苗培育技术(一)常规大田播种育苗1、育苗地选择与处理云杉喜凉耐荫和酸性、微酸性森林土壤。因此,云杉育苗地块应选择林缘或有较好排灌条件的壤土或  相似文献   

5.
<正> 云杉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不仅干形通直,出材率高,而且树冠呈圆锥形,挺拨优美。也是重要的绿化树种。但由于云杉种子育苗,苗期生长缓慢,4-5年生的实生苗株高只有20-30厘米,育苗周期长。采用扦插繁殖,可缩短育苗周期,加快苗木繁殖和建立优良单株无性系种子园,以推进育苗造林良种化。云杉扦插育苗,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主要问题是插穗生根时间长,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生根条件要求严格。为了提高云杉扦插繁殖技术和创造云杉扦插生根的最适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紫果云杉的育苗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荣枝 《甘肃林业科技》1994,19(4):15-16,22
高寒地区云杉育苗技术刘荣枝(甘南州科委)云杉Piceaasperata是高寒地区的乡土树种,多年来我州林区靠其天然下种更新林地。为加快造林更新步伐,自60年代初开始了云杉育苗,但由于甘南地势高寒、自然条件差,生长期短、技术措施不力等,年年育苗,成效甚...  相似文献   

8.
白皮松是吕梁山林区天然分布的主要树种之一,可用于荒山造林与园林绿化。介绍了白皮松生物学特性、育苗及苗期管理、造林及幼林管理等技术,为白皮松育苗造林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几年对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温室播种育苗的培育,对青海云杉温室播种育苗方法及苗期管理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青海云杉温室播种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文中将青海云杉温室育苗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苗期管理、病虫防治、出圃炼苗和成效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是川西北区常见树种,垂直分布在金川流域海拔3000~3800米,岷江流域海拔2400~3500米,最高海拔达4200米.石棉县林场多年来从阿坝州调进粗枝云杉种子作迹地更新用种.从该树种育苗、造林阶段生长观测皆不及乡土树种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为了对外地或本地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我们以麦吊云杉为对照,与引进的粗枝云杉在育苗造林苗木生长上作了测定,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苦楝育苗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楝(MeliaazedarachLinn)在我国分布广泛,为速生、多功能可综合利用树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结合近年来对苦楝育苗和造林技术的研究情况,本文全面总结并具体介绍了苦楝的育苗与造林技术,包括育苗地选择、播种育苗、埋根育苗、嫁接育苗、移植育苗、苗期管理及林地选择、造林方式、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今后苦楝育苗与造林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杉(又称白杆)在山西、河北林区占有一定的比例,是高海拔天然林及园林绿化中的主要树种。现在云杉造林主要是依靠天然林更新,但天然林分已为数不多,人工造林势在必行。因此,云杉育苗及苗木材料的选择已列入日程,考虑到云杉实生苗生长慢的特点,以及为了该树种遗传的改性效应,云杉无性繁殖技术已引起广大育种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系统调查总结了青海云杉常规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并在常规育苗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云杉和青海云杉的强化育苗技术,总结了青海云杉强化育苗的关键技术,包括温室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技术和夜间补光技术。对青海云杉常规播种育苗技术和强化播种育苗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关系是常规播种育苗是青海云杉播种育苗的基础,而强化播种育苗是青海云杉播种育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 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常绿大乔木。分布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完达山林区及大兴安岭东坡的河谷地带。是用材林和绿化的优良树种。绥棱林区地处小兴安岭南坡,是红皮云杉的故乡。这里海拔250—666米;无霜期106天,年平温气温2.5℃,年降雨量604毫米。为了摸索红皮云杉的人工更新造林技术,我们于1957年春播种育苗0.2亩(按一般针叶树育苗方法),留床2年后,于1959年春在2公顷皆伐迹地上进行植苗更新试验。当年的成活率达到了75%,使我们初步认识到人工更新红皮云杉是可行的。又经过了3年试验,1962年开始大量育苗,大面积更新。以后又总结提出了红皮云杉人工更新造林的四项新措施即:实行半明穴整地,促进顶浆造林;在育过樟子松和落叶  相似文献   

15.
蓝云杉快速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种的蓝云杉种子,采用塑料大棚和压缩基质块容器育苗,经过3a的强化培育管理,平均苗高达到53.09cm,逐步总结出了蓝云杉大棚压缩基质块容器快速育苗技术措施:通过与大田苗、不补光的对照苗等对比分析,选出了蓝云杉采取塑料大棚和压缩基质块容器是最好的育苗方式,为生产实际应用和蓝云杉良种基地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叶树引种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简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中国三北 0 0 9项目办公室从 1990~ 1999年先后引种了 2 0种针叶树进行育苗造林试验。初步选出了班克松、长白松、沙地云杉和欧洲赤松等 4种针叶树可以在科尔沁沙地进行扩大造林 ;选出了青山、高峰等 6种樟子松优良地理种源。同时 ,引进推广了留床截根育苗和硬塑料容器育苗技术。试验认为 ,科尔沁沙地主要应该从北美洲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引种针叶树 ;试验还认为 ,美国兰云杉、小干松、铅笔柏和洛基山园柏应该继续进行引种观察  相似文献   

17.
青海云杉是青海省及西部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在水源涵养、荒山造林、庭院绿化中是不可缺少的树种。该树种的培育技术,在西部地区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区,与这一树种在生产中的地位极为不相称,而且云杉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早期生长缓慢,云杉露地播种实生苗一般是2~3年移植,4~5年或6~7年出圃。生长量小,育苗周期长,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相似文献   

18.
云杉壮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是北方各林区主要的更新造林树种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及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 ,迫切需要大量的优质苗木 ,笔者根据十几年营林工作的经验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了培育云杉壮苗的主要技术措施。1 云杉育苗的特性云杉属阴性树种 ,喜湿凉温润的气候及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其幼苗期易感病虫害 ,不耐霜冻 ,预防霜冻及防治病虫害是云杉育苗成败的关键。云杉苗期生长缓慢 ,1、2年内主要发展根系 ,3年后高生长才开始明显增加 ,一般培育 4~ 5年高生长可达 2 0 cm以上 ,因此 ,加快苗期的生长 ,缩短育苗周期就…  相似文献   

19.
洛基山刺柏、白云杉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气候相似性原理从加拿大引进洛基山刺柏和白云杉种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催芽处理,运用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进行合理的基质配置和不同播种方式,用我国已有树种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沙地云杉作对照进行育苗试验,通过试验观测,在苗期(2~3 a)洛基山刺柏生长量远远大于祁连圆柏;白云杉生长量较紫果云杉高,较川西云杉、沙地云杉低,与青海云杉很接近。从苗期适生性来预测,洛基山刺柏、白云杉有望成为适宜青海省或相似寒旱地区造林新树种。  相似文献   

20.
dsley algorithm0     
云杉(又称白)在山西、河北林区占有一定的比例,是高海拔天然林及园林绿化中的主要树种。现在云杉造林主要是依靠天然林更新,但天然林分已为数不多,人工造林势在必行。因此,云杉育苗及苗木材料的选择已列入日程,考虑到云杉实生苗生长慢的特点,以及为了该树种遗传的改性效应,云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