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矿质元素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早就知道施肥能增加作物产量,但关于植物营养的性质(自养型或异养型)是经过长期试验和辩论才逐步弄清的。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Libegig)建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后经萨克斯(Sachs)、克劳勃(Krop)等科学家长期的努力,终于搞清楚植物营养的根本性质,从此,植物营养的研究才有了很大的进展。水培法是研究植物营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溶液配方及浓度可异,作者经多年试验,反复验证,研制成适于茶树(木本植物)水培生长的配方及其浓度(待发表),对茶树营  相似文献   

2.
天然茶树营养素是由从海洋生物、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活性寡糖与多种微量营养元素复合而成的纯天然植物营养素,经卫生部门检测对农作物无毒无害无污染。活性寡糖是一种天然植物生长活性因子和信号物质,能刺激植物细胞生长,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本试验将天然茶树营养素应用到茶园中,目的是在于研究该营养剂在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上的应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确定该营养剂在茶园中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植物钾、钙、镁素营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娟 《福建稻麦科技》2007,25(1):39-42,30
总结了近年来植物钾、钙、镁素营养方面的研究应用,综述了植物对钾、钙、镁素营养的吸收、互作关系及其生理作用,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你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落桃的问题,是否可以研究个办法,叫它少落或不落”的号召,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研究蕾铃脱落问题的巨大积极性。我们前几年对棉花落铃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目的在于从生理角度上探讨落铃的内在原因。对于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很多人从营养角度出发,认为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与分配是支配蕾铃脱落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激素类物质的产生、运转与相互间的平衡是调节脱落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在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脱落酸,被认为是与器官脱落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也发现脱落器官中的能量代谢失调,高能磷化  相似文献   

5.
由农业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主题分别为“畜牧业与畜产品加工”与“种子工程和农业发展”。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于1999年4月13~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以“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为主题,同时举办“国际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学术讨论会”和“国际植保产品与肥料博览会”。本届年会旨在紧密跟踪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探讨国际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问题,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届年会是我国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领域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6.
植物健生素是台湾金山(集团)有限公司推荐的一种植物营养剂,含有氮、磷、钾、钙、镁等主要成分及多种植物营养元素和农作物必需的氨基酸,是植物蛋白的前驱物质。因其用量少、效果大、成本低、收益高、使用安全,是目前解决肥料问题的又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营养关系、兰科植物菌根的营养效应和营养特性三方面对近年来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菌根菌剂研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兰科植物菌根生物资源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园艺生产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水稻产量与品质特性对水稻优质高产育种和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多胺与乙烯作为两类重要的内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粒重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分别介绍了水稻籽粒多胺与乙烯、灌浆充实、粒重和品质特性,简述了灌浆与粒重和品质形成的关系,重点综述了水稻灌浆期籽粒多胺与乙烯对灌浆充实、粒重和品质(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品质及籽粒淀粉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理机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代谢组学借助现代检测技术,通过对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发现植物逆境下代谢调控规律及网络,是研究植物逆境下代谢动态调控的一个平台。综述了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成果,从代谢物质类别角度综述了植物非生物胁迫下氨基酸类、糖类、胺类等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功能,并探讨了植物代谢组学现存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对茶树根系吸收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萍 《中国茶叶》1992,(4):10-11,13
水是植物进行物质代谢的重要媒介,它不仅影响土壤矿质元素的有效性,而且还影响植物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利用能力。然而,过去的研究往往把茶叶低产低质孤立地归咎于养分贫缺或供水不足,而对不同供水条件下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状况研究较少。可见,深入了解土壤水分与茶树矿质营养的关系,对有效地指导茶园施肥和灌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对不同供水条件下茶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机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十四)观叶植物2、施肥及其效应:在观叶植物栽培业中,长效肥的使用显得十分重要.Maryard与Lorenz(1979)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曾有过评述.Waters与Llewellyn(1938)报道了首次使用长效肥在观叶植物的效果,他指出,施用Osmocote14—3—12肥料3公斤/米~3,足以为尖叶喜林芋4个月良好生长提供营养,其组织的营养水平为N1.61%、P1.21%、K3.74%.  相似文献   

12.
许多作者研究了农作物光合作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与无机营养条件的关系。(1978)研究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业已确定:高剂量的无机营养,特别是氮素营养,增强植物原发性的光合作用反应、CO_2固定,并改善叶绿体的片层—基粒结构。高剂量的无机营养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有着显著良好的作用。但是,当施肥量继续提高时,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功能和叶绿  相似文献   

13.
茶树——次生植物间作茶园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多样性的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我国茶园生境管理的长期性任务.为了更加科学地选择利用靶标植物而构建植物多样性生态茶园,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报道详细划分和定义了八种次生植物,主要包括影响农作物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伴生植物,影响农作物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驱避植物、屏障植物、诱集植物和指示植物,以及影响农作物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养...  相似文献   

14.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茶树病害监测和防御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病害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病害胁迫下植物挥发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这些挥发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检测,有望用于病害监测。植物挥发物的许多组分具有抗菌作用,一些组分还能作为植物自身或植物间传递信息的抗病信号分子。本文就病害相关的植物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类群、挥发物在植物病害监测以及植物抗病防御反应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大麦根系从土壤水的溶液中吸收无机物,亦即吸收土壤物质中释放到土壤水里去的无机物。从土壤到土壤水再到根系是复杂的过程,为简单起见,水培和砂培常常用来研究植物对营养的需要。从土壤淋溶中获得盐类,能够供  相似文献   

16.
棉花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化学生态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棉花害虫化学生态调控原理与方法进行探讨。重点阐明了棉花害虫的化学生态调控以协调"作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互作关系为基础,通过培育新的抗性品种,合理应用植物次生物质、信息化合物、生物源农药,合理陪植植物诱集害虫的天敌或趋避害虫,实现依靠生态调控控制害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17.
王熹 《中国稻米》1994,1(2):46-47
自从1932年Redrizey使用乙烯和乙炔促进凤梨开花获得成功之后,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园艺作物上应用植物生长物质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表明植物生长物质对于作物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作物生长克服环境限制,缓和遗传限制、  相似文献   

18.
香稻稻米自身含有较高量香味物质且在食用口感、营养等品质方面优于非香水稻品种。香稻香味物质主要成分是2-乙酰-1-吡咯啉(简称2-AP),不同的品种2-AP含量不同。稻米2-AP含量多少不仅受到自身遗传物质的影响,还与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土壤水分管理、环境温度、贮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AP合成与调控可能与脯氨酸及其酶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小麦磷效率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植物营养遗传研究是当今农业科研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小麦磷效率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如磷效率的含义、细胞遗传学研究、基因型间的差异、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分子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同时,对当前小麦磷效率遗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土壤pH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壤pH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影响植物生长,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植物外观形态、物质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品质和产量等方面。为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酸碱性失调土壤的改良途径与土壤pH对植物的影响机理等是当前亟待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