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棉花育种提供优质抗源,对陕棉抗病种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认为: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棉所17、中棉所19、中棉所23、中棉所35、中棉所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hm2,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陕棉6192新品种发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陕棉6192和中棉12、中棉19相比具有种子体积小,比重在,顶土力强,发芽率高,出苗率好等优点,同时显示陕棉6192是替换中棉19并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 豫棉一号(原新棉二七八)是我省新乡地区农科所选育出来的.是一个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成熟较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1981年12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定合格正式定名为"豫棉一号",并决定在全省推广.豫棉一号是以陕棉四号为母本,刘庄一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78、79、80年  相似文献   

4.
陕棉217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7年以陕2234为母本,陕2059为父本通过人工去雄授粉杂交,后代在枯、黄萎混生病圃经多年连续选择而成的丰产、抗病、优质的棉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1992,(4):13-14
<正> 开发棉麦两熟,走棉麦一体化的种植道路,是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实现“八五”期间棉花自求平衡和粮棉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决策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北方棉区棉麦两熟发展很快,从几十万亩发展到3000多万亩,占到棉田面积的一半以上,预计“八五”期间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为加快棉麦两熟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培育选择适合我省两熟种植的早熟、丰产、优质、抗病品种,探索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两熟栽培模式,以保证两种作物高产、稳产、促进棉麦一体化这一种植制度积极而稳妥的发展。提出此实施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蔡荣芳研究培育的中棉19(原名中7886)具有早熟、高产、优质,兼抗枯黄萎病,耐棉苗根腐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和Ⅰ级抗蚜虫等特性,是一个多抗棉花新品种。适于麦棉套种也可作春播品种使用.1992年和1993年分别由陕、豫和全国审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培育成功的两个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6”和“中棉所48”,近日分别通过了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审定。其中“中棉所46”是陆地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8”是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它们分别具有以下特性:  相似文献   

8.
郭海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56-12157
193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交通不便的制约,陕棉运销均属不易。陇海铁路通达后,陕棉大量运销上海等地,同时,由于建立起畅通可靠的运输渠道,陕棉在沪上棉市占据重要地位,西部棉产地与东部棉花消费市场间的常态互动机制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棉苗根病(立枯病、炭疽病等)是影响我省棉花全苗和壮苗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棉苗病害为害严重,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重播还不能保证全苗;严重影响棉苗健壮生长。1973年鄢陵县城关公社程岗大队棉苗根病的发病率为79%,死苗率为13%;后期田间缺株10%左右,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棉苗根病的防治研究。过去我国曾研究出用“五西合剂”、“五赛合剂”、“西力生”或“赛力散”拌种,有较好的防治棉苗根病的效果。但由  相似文献   

10.
陕2234是以陕5655×sp21杂交后代为母本,辽756-57为父本进行杂交,于枯、黄萎混生病圃连续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纤维产量高,品质优良,兼抗枯、黄萎病,中熟偏早。1995~1997年,陕西省中熟棉区试,皮棉产量,较对照品种中棉19号增产13.3%,居参试品种首位。  相似文献   

11.
棉、麦两熟是我省主要栽培制度,怎样克服棉、麦两熟季节矛盾,夺取棉,麦双高产,对于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具有重大的意义。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克服棉.麦两熟矛盾的有效措施,是广大贫下中农在棉花生产中一项重大创造。1971年我院贫下中农教师吴金祥同志主持的棉花丰产试验,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营养钵育苗,更是积累了较完整的经验。总结和学习这一经验,对于进一步应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克服粮,棉两熟矛盾,夺取粮、棉双高产、双丰收有很大的意义。吴金祥同志对营养钵育苗的要求是棉苗健壮而略带旺,在苗期生育过程中细致观察苗的生育情况,用调节温、水、肥、密对棉苗进行“促”或“控”。  相似文献   

12.
<正> “豫棉一号”是新乡地区农科所培育的一个新的棉花品种.1982年,被定为重点推广的品种之一.根据我们一年多的试验与观察,对推广这个品种持有不同的看法.棉花枯萎病近几年在郑州市传播蔓延很快,发生为害严重,对棉花生产威胁很大.1980年对全市106,000亩棉田调查,发病面积为62,082亩,占棉花播种面积的58.6%,估计损失皮棉8,000-10,000担.为了有效的防治此病,1981年初我们从外地引进陕1155、  相似文献   

13.
从结铃性、单株果枝数、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等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陕棉2365产量构成特点,并对其部分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陕棉2365结铃性和棉铃经济系数较高;陕棉2365整个生育期均保持较高的光合强度,N素营养充足,为高产优质奠定了营养基础.苗期MDA含量低,SOD、CAT酶活性高,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棉苗抗胁迫能力强,苗质好,生长健壮.中后期MDA和POD活性提高.此外,陕棉2365铃壳薄、吐絮畅,为高产、优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 “河南七九”是在河南省农林科学院主持下,与遂平县农林局、遂平县张店大队等单位协作育成的。培育河南七九的工作开始于1973年,当时我省大面积上种的是引进多年的美国老棉种,已严重混杂退化,生产上迫切要求有较好的品种。而我院试验条件困难,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们决定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迅速育成比岱字棉系统原种增产15%,比斯字棉原种纤维品质优良的中熟新品种为最低目标。解放以来,我国棉花主产区虽然用单株选择法选出了100多个新品种,但长期没有解决斯字棉系新品种品质不佳,岱字棉系新品  相似文献   

15.
试验主要从产量、抗虫性、抗病性和纤维品质四方面详细的介绍了陕棉2365的品种特征,并研究了其产量构成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陕棉2365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结铃性都明显优于对照美棉33B,为其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外刊文摘     
1977年从大田选一密毛株,代号“抗77”,当季获自交铃。用江苏棉一号作父本与其杂交,获杂交铃.1978—1982年对这一选株及其衍生后代进行5年8代种植,并采用罩笼内接蚜和田间抗蚜鉴定法鉴定其抗蚜性。“抗77”老株移入温室后,叶蚜累计数为54.5头,对照“洞庭一号”是228.2头。大田棉蚜自然侵染比“陕3563”棉株蚜量少  相似文献   

17.
“中油杂2号”(原“7789”)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秦油2号”不育胞质“陕2A”培育的双低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江苏省大华种业2000年引进推荐参加江苏省优质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并在农垦各地示范种植,经几年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高产、稳产、优质等特点。在实践中我们  相似文献   

18.
棉黄萎病对棉叶脯氨酸含量及光合蒸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病品种陕1155、陕2059与感病品种泗棉2号、冀棉11号之间,经统计分析表明,病情指数差异显著(p<0.05).用磺基水扬酸法测定不同抗性棉花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接种后感病品种泗棉2号,冀棉11号含量显著高于抗病品种陕1155和陕2059(P<0.05).2个抗病品种之间和2个感病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棉苗的光合与蒸腾作用表明,接菌后的棉苗即使不表现症状,净光合率也显著下降(P<0.01),病棉苗比健棉苗净光合率下降90%~96%.病棉苗的气孔传导使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1),但发病程度与气孔传导和蒸腾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叶片气孔阻力随棉苗的病情发展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9.
棉花适时播种,争取最大限度利用其生长季节,是提早成熟、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我省棉农,对适时早播棉花的增产作用,有一定的体会,如农谚有:“谷雨前好播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播种正当时”;但也有“花出立夏籽” 的说法。一般讲,对适时早播的增产意义是认识不够的。过去大多失之过迟,尤其对麦茬花,怕棉苗在麦田中生长过久,造成“线苗”,因而往往在5  相似文献   

20.
从棉花种植、供试棉株器官选择、棉铃虫饲养、标准试虫选择、室内生测方法、抗性级别评价标准等方面 ,系统地总结了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的室内鉴定技术。以从美国引进的转 Bt基因棉“保铃棉 32 B”为参考 ,对我国自行培育的第一个转 Bt基因棉“品种国抗棉 1号”的抗虫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