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绿头野鸭,俗称家驯野鸭、绿头野鸭,属瘦肉型优质肉鸭,较完整地保存了野鸭的野性和食用口味。近年来已成为全国肉鸭消费市场中心的首选品种。国家农业部已正式批准200万只绿头野鸭项目。绿头野鸭2000年由我公司从美国引进,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发,枞阳县团山种禽蛋贸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开始独家市场推广,现已具备每年提供优质绿头野鸭雏鸭、青年鸭1000万羽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实用科技》2005,(11):32-32
美国绿头野鸭,俗称家驯野鸭、绿头野鸭,属瘦肉型优质肉鸭,较完整地保存了野鸭的野性和食用口味.近年来已成为全国肉鸭消费市场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3.
张联合 《农村百事通》2007,(8):42-43,77
美国绿头野鸭.俗称家驯野鸭、绿头野鸭.属瘦肉型优质肉鸭珍品.较完整地保存了野鸭的野性和食用口味,近年来已成为全国肉鸭消费市场中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4.
绿头野鸭人工养殖技术贵州省凯里市凯棠农经站龙根绿头野鸭是近年来从美国引进的世界名优珍禽新品种。它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快、成熟早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野禽风味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老少皆宜的四季滋补食疗佳品。发展绿头野鸭生产,具...  相似文献   

5.
<正>绿头野鸭在我国东北、新疆、甘肃、青海、江苏、浙江等地区都有分布。由于绿头野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当前饲养绿头野鸭的人越来越多,它既适于个体户养殖,又可采用集约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美国绿头野鸭的育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绿头野鸭,俗称家驯野鸭、绿头野鸭,属瘦肉型优质肉鸭,较完整地保存了野鸭的野性和食用口味。近年来,已成为我国肉鸭消费市场的首选品种。国家农业部已正式批准200万只绿头野鸭项目。绿头野鸭是2000年由安徽省枞阳县团山种禽蛋贸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美国引进,并向市场推广,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发。1.选雏绿头野鸭雏鸭分父母代和商品代,选雏时应按照实际引进用途选择代系。挑选雏鸭应按照性情活泼、体态匀称、绒毛整洁、腹部柔软适中、雏体饱满、叫声清亮、鸭脚温暖等标准。公母比例以1∶5为宜。2.消毒育雏室应在…  相似文献   

7.
绿头野鸭有四大特点:一是抗病力极强,从出壳到成鸭出栏不用打防疫针,霍乱、鸭瘟等传染病一般不会发生;二是食性极广,稻谷、玉米、大小麦、糠麸、豆饼、鱼粉、蚕蛹和青、粗饲料以及鲜活动物,均可为食;三是生长极快,绿头野鸭肉用一般养至 70日龄就可上市出售,体重达 1.4千克,比普通野鸭大 2— 3倍;四是营养极丰富,其脂肪少、瘦肉率高、肉质鲜嫩,野味香浓,属上等滋补佳肴。因此,积极家养绿头野鸭,销路广、效益高,前景诱人。 野鸭家养 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8.
绿头野鸭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已经取得较大成功,但长期以来,孵化率低是困扰养殖的一大难题。绿头野鸭在雌雄配比、种蛋质量、孵化温度与湿度、出雏处理等方面与家鸭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加以重视,很难提高绿头野鸭孵化率。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绿头野鸭的饲养管理、种蛋的选择、消毒、孵化条件等几方面作了阐述,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野鸭是水鸟的典型代表,有10多种类型,狭义的野鸭指绿头野鸭.我国目前驯养的主要是绿头野鸭.绿头野鸭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其肉质鲜嫩,野味浓郁,屠宰率高,营养价值高.野鸭羽毛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由于生产技术易掌握且销路广,生产效益高,既可采用个体户养殖,又可采用集约化生产,饲养绿头野鸭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提倡发展特色水禽养殖业,将使中国家禽业更具竞争优势,同时为广大农民寻找出一条可靠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今年饲养的第三批绿头野鸭,目前剩下1200多只绿头野鸭已被北京和济南的三家酒店给预订了。"2015年12月30日,山东鱼台县张黄镇张庙村村民宋冬梅一边给绿头野鸭投食,一边聊起了在河滩养生态野鸭的"钱景"。2012年,宋冬梅利用村里坑塘水域资源饲养生态野鸭,把废弃池塘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5.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比较黑豆不同部分馏油抗氧化性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索氏提取黑豆馏油的最佳工艺,提取黑豆不同部分馏油;研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在样品浓度为1.0 mg/mL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83.9%、豆黄(黑豆去皮部分)馏油64.8%、豆皮馏油17.3%,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41.3%、豆黄馏油33.2%、豆皮馏油77.9%。[结论]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豆馏油、豆黄馏油、豆皮馏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豆皮馏油、全豆馏油、豆黄馏油。  相似文献   

17.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18.
干旱对合丰42不同部位叶片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垄作、密植两种栽培方式的条件下,研究干旱对大豆不同部位叶片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垄作还是密植,干旱严重影响大豆叶片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及周长的大小、不同部位叶长、叶宽及比值、叶片形状因子等。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 mollisima Blume),其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贮藏。基于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从合理采收、贮前处理、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姬松茸碳源利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麦秸培养基,系统研究了姬松茸在生长期间对碳源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姬松茸降解的有机物质绝大部分被菌体的呼吸过程消耗掉,绝对生物学效率较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大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十分有利;非木质纤维素组分在菌丝生长阶段被主要利用,而木质纤维素则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且就整个栽培过程而言,姬松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79.86%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