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1月初,本站一行3人在双季晚稻区的陆城镇、枝城镇、姚店乡调查.二化螟为害油菜严重。为害田块100%,被害株率Ic%~28.8%.一般一株油菜有l~3头虫,最多的有6头。大部分从油菜茎中部咬一个扎进去,有二部分从叶柄咬孔过去,在茎内上下取食为害,将茎吃空,仅留下形成层和表皮,植株出现美蔫、发黄,严重的造成死亡。水稻二化螟如此严重为害油菜在我市历史上还没有记载。二化螟严重为害油菜的原因之一:今年二化螟基数大,加之气候适宜.每代都是大发生,尤其是第3代是历年来最重的一年,农户开始时重视不够,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又…  相似文献   

2.
我县水稻种植中,单季稻占85%。主要害虫二化螟形成了较稳定的发生为害规律,系统测报进行中的总体调查,发现重发年份(代次)并不是所有田发生都重,轻发年份(代次)并不是所有发生田都轻,通过试验观察逐步弄清了各代为害对象田及主导因素。验证表明,它能准确地预报防治田块、防治面积,有效地控制螟害,并且减少了成本,保护了有益生物。一、为害对象田1.一代只为害插花种植及早稻及早栽中稻(5月底以前栽),中、迟栽单季稻基本不受害(表1),为害面积占总面积30~40%。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栽培上一种常发性、危害又较严重的害虫之一,在害虫测报工作中历来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可能由于种植品种和食料条件等因子的变化,使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代数及虫情苗情配合等方面起了一些变化,与1984年前比较,差异甚为显著。为了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将黄岩市病虫观测站历年的系统调查资料作一分析研究,并在防冶技术上提出相应的对策。现简述如下。一、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春油菜蚜虫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造成春油菜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91~1992年作者研究了春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受蚜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油菜植株受蚜虫为害时,导致株高下降、有效角果数减少、单株产量下降。油菜苗期、苔花期、角果期的临界为害量分别为12~15、50~100、90~100(头/株)。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春油菜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及天敌各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每hm~2产1050kg的油菜田,防治指标为12头/株。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田间为害株率与为害丛率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调查者调查相同稻田内二化螟为害的枯鞘、枯心和白穗等受害稻株,分析平均受害株率和平均受害丛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受害丛率”在不同调查者之间的误差小于“平均受害株率”。受害株率和受害丛率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受害丛率小于60%时,受害株率与受害丛率的相关系数超过0.91,用受害丛率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受害株率。  相似文献   

6.
一般年份小菜蛾发生危害较轻。但1998年冬季至1999年春季出现了百年罕见的高温干旱,气温比常年偏高5~6℃,雨量偏少10~12成以上.特别是11月份至2月份四个月的降雨量为3.8mm,因而极有利小菜绒暴发危害油菜。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单株幼虫由38O头上升到2200头,高的达3400~4100头,667m3虫量约计1~1.3千万头。笔者走进危害严重的油菜田中间,幼虫遇惊吐丝下垂或向身上爬行,中下部的衣服基本粘着青色的幼虫;而成虫触惊后起飞,向身上、脸部、眼睛扑撞。幼虫孵化后主要危害嫩叶、嫩德、花带等部位,每个部位幼虫40~110头,危害部位食…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为害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在重庆巴县白市驿设置了三种不同肥力水平180个一代二化螟自然为害及18个控制螟害的隔离小区,4月30日至6月29日每隔5天系统调查了苗数、枯鞘株数和枯心株数的发生情况,收获时考种,建立了不同生育期苗数、枯鞘、枯心数对产量损失的二次回归模型。详细讨论了苗数、枯鞘和枯心数的消长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为害补偿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分蘖期受二化螟为害后,枯心丛内残余稻株对枯心株的损失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其中杂交早稻的补偿能力显著大于常规早稻和杂交晚稻;分蘖初期受害补偿能力大于分蘖中期。枯心团周围健丛对枯心团有效穗和稻谷损失也有微弱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9.
杂交双季晚稻二化螟为害损失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害损失及其估计方法,国内外进行过大量研究,但限于研究环境及方法的特殊性,结果差异甚大,难以通用。湖北省近年来,杂交中稻、杂交双季晚稻上二化螟的第二、三代为害显著加重,为了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本研究对杂交双季晚稻第三代二化螟为害损失进行了田间测定。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为害株消长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蚁螟孵出后。首先侵入水稻叶鞘造成枯鞘。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枯心(分蘖期)和死孕穗、白穗、死秆株(穗期)。枯鞘株的消长动态呈抛物线趋势;枯心株的发展趋势呈Logestic曲线上升;白穗(含死孕穗)和死秆株的发展趋势指数呈曲线上升。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稻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指出,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依地区、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变。为明确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主要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对二化螟为害的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赣西北稻区近10年来,一代二化螟的发生和为害具有明显的时差,发育进度不整齐,四种虫态有重叠;蛾辐拉长,蛾峰频次多;被害状多,为害时间长。影响时差的因子是:末代幼虫的滞育现象;幼虫越冬场所多,生境差异大;幼虫转移栖息推迟发育进度;春季气温变幅大;早稻插秧进度不齐,品种熟性有别,苗情与虫情吻合程度不一。防治对策:改进测报方法,以不同虫源田预测不同蛾峰;预测与验证相结合,及时矫正误差;设置诱测田兼作验证田;改一次用药为分次用药;重视一季晚稻田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移栽油菜田杂草防治阈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多点试验,建立移栽油菜栽后有草或无草天数与油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了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阈期。结果表明:油菜栽后有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26.09/(1 43.35e^-0.0417x),栽后无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0.00001 26.52e^-0.0227x。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阈期约为栽后41-96d,相当于油菜全生育期的19.5%-45.7%,油菜处于7-9叶期,此前田间杂草的发生量占总量的90%左右。在此阈期内保持田间无草,既能保证杂草造成的减产率低于3%,又能充分发挥杂草在田间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才土 《植物保护》1985,11(2):19-19
作者于1982年进行了二化螟不同卵块密度的为害、损失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及结果简报如下,供参考。 试验方法 小区处理 种早、晚稻各一坵,分别作一、三代为害、损失试验。小区面积0.02亩,早稻每小区540丛,每丛8—10株。晚稻每小区384丛,每丛4—5株。小区卵量分别0、1、2、4、8、16块,相当于每亩卵量是:0、50、100、200、400、800块,重复六次,随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造成一代二化螟发生和为害时间差异显著的原因.对搞好一代二化螟的测报和防治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选用不同作用机理杀虫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40%毒死蜱乳油处理移栽前的早稻秧苗,移栽后调查各处理受二化螟为害程度,比较不同药剂的防虫效果。调查发现,氯虫·噻虫嗪、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对早稻1代二化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特别是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875、1 750 m L/667m~2处理,药后30 d对二化螟造成枯鞘的防效在80%以上,药后41 d对二化螟造成枯心的防效在70%左右,且无药害发生。40%毒死蜱乳油300 m L/667m~2对二化螟枯鞘(心)防效较低,药后30~41 d防效均在50%上下。试验还发现,合理提高供试药剂用量,可延长秧苗"送嫁药"的持效期,减少大田用药次数,从而减少总用药量。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近几年来本县油菜菌核病一般病株率为20~50%,病情指数为10~35。油菜因此病减产6~26%,该病严重流行后感病品种要减产30~50%。笔者在1987~1989三年间开展了油菜菌核病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搞清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与油莱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防治油莱菌核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前期研究发现,二化螟为害稻株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鉴定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水稻挥发物,本文通过H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为害诱导水稻释放的15种重要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影响。结果显示,β-石竹烯、2-壬酮、大根香叶烯D和(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对褐飞虱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水杨酸甲酯、2-十一烷酮和(3E,7E)-4,8,12-三甲基十三-1,3,7,11-四烯对褐飞虱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α-蒎烯、2-十三烷酮、十三醛、苯甲酸苯甲酯、异氟尔酮、2-十五烷酮、邻伞花烯烃和肉豆蔻酸异丙酯对褐飞虱行为选择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为害诱导稻株不仅释放对褐飞虱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同时也释放对褐飞虱具有排斥作用的化合物,褐飞虱对二化螟为害稻株的偏爱性源于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不同化合物的综合作用。研究鉴定的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水稻挥发物为研制褐飞虱驱避剂和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防治蛞蝓为害郑惜卿(福建云霄县植保站,363300)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蛞蝓科。60年代初期蛞蝓在我县零星发生。80年代以来蛞蝓的为害日趋严重,10个乡镇都有发生,成为危害我县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生产的一种主要杂食性小动物。鉴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