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輯同志: 讀了吴恭謙同志的《肖碭棉区使用E—一○五九防治棉蚜情况調查》一文(載于本刊1964年第三期)后,获益不小。安庆地区近年来用E—一○五九防治棉蚜也发生药效降低的現象。1956年开始时,二千至四千倍的药液杀蚜率达100%,六千至八千倍的为90%,一万倍的也有80%的效果(东至大渡和宿松复兴等棉区試驗,噴后二十四小时检查)。近年来,各棉区不再使用三千至四千倍的药液,就連二千倍的快速噴射也无显著效果。有的棉区提高到一千五百倍。同时,防治次数增加,1958年以前,一熟棉田于麦收前防治一至二次,麦收后治一次;两熟棉田在前作收获后防治一次,基本上就能控制为害。但是現在一熟棉田有的于麦收前要防治二至四次,麦收后治二次;两熟棉田在前作收获后也需  相似文献   

2.
<正>自推广覆膜植棉技术以来,棉花种植密度一直在增加,为提高单产,一些地区棉花种植密度已突破30×104株/公顷。棉花合理种植密度与当地气候、棉花品种、土壤条件及管理栽培措施相关联。本研究旨  相似文献   

3.
花生白絹病在省内发生普遍。据在霍山、六安、霍丘、金寨、肥东、合肥等地調查,尚未发現无病区。1957年調查花生七十一亩,发病面积占75.6%;1958年調查花生三千四百五十四亩,发病面积占94.8%;1959年在合肥郊区調查,花生发病田占花生田70%左右。植株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高者达30%,个别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病害在花生生长期都能发生,主要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植株早期发病,重的很快枯死,顆粒无收;后期染病,重者亦引起枯死,輕的虽不死去,伹减产很大,品質显著变劣。白絹病菌是一种土壤传染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四至五年,輪作防病虽属有效,伹不理想捎诓≡闹鞣段豕?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省各地水稻稻瘟病普遍反映輕微,湘西地区也有同样的反映。究其原因,說者纷紜:有的认为这是干旱的关系,有的說是改制后的稀植关系,也有的认为与恢复种植秈稻有关等等。为了摸清情况,找出原因,便于明年在生产措施上和有关科研方面的参考,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特組織力量分赴本省各地考察。本文系就湘西地区从座談訪問和实地調查等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烂秧的因素很复杂。从1961—1962年作者在合肥、舒城、桐城、安庆、怀宁、无为、芜湖等地調查,及我省以往报道的資料看来,我省江淮地区早稻烂秧常系綿腐病而引起的。例如,1962年舒城县农科所3月29日播种的烂秧率69%,其中因綿腐病引起的占烂秧总数92%;安庆专区农科所3月28日播种的烂秧率61.4%,而因綿腐病引起的占烂秧总数86%。本文就是作者1961—1962年对病害的发生过程、病原菌的种类、发病因素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調查訪問結果,并对控制病害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討。  相似文献   

6.
掌握三化螟田間卵量分布規律及卵块密度与螟害程度的关系,对預測一个地区三化螟发生量、为害程度及指导大田防治均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等于1964年进行了較为系統的調查和观察,現将初步結果整理报道如下,以供生产和进一步研究参考。一、成虫产卵活动的习性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水稻是其唯一寄主。因此,成虫絕大多数在水稻上产卵;但在大发生的年份如1962年和1964年,除水稻外,还发現在稗草、三稜草、芦葦及狗牙根(土名)等野生植物上产卵。(一)产卵位置。螟蛾产卵位置,因水稻生长情况不同而異。据1963—1964年調查,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武汉地区的野牧草”。其調查目的是希望結合武汉地区目前牛乳事业的发展,和耕牛飼养的需要,提供一部分本地优良野生牧草,以供有关生产部門和畜牧业生产上的参考。調查方法:是以野外观察記載为主,其中生長优良的牧草,結合移栽培育和农家,牧場訪問。調查时間:从1954年10月底开始,到1955年7月底基本結束。調查地点:以珞珈山、宝积庵作为重点調查地区,青山、九峯山、家山、喻家山、洪山附近,东湖公园、汉口解放公园、南湖农場附近、汉阳汉水鉄桥附近至龟山、徐家棚沿鉄路附近作为一般的調查地区。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薯烟2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25是密云地区近2年引进的优质鲜食甘薯品种,生产面积占密云地区甘薯总面积的50%以上。品质好、口感佳、产量高,深受好评。为得出该品种在本地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该品种在本地区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数据依据,以提高密云地区甘薯生产水平,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烟25在本地区最适合的种植密度为4 000株/亩。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烤烟及其套种免耕鲜食蚕豆的产量,确定蚕豆的最佳种植密度,研究了蚕豆四个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05 000株/hm2的处理C综合表现最好,比种植密度最低的处理A的烤烟中上等烟比例、产量、产值分别提高0.88%、0.61%、2.08%,蚕豆鲜荚产量、产值分别比处理A增长3.65%。  相似文献   

10.
一、技术运用 1.栽培密度 沙湾县金沟河镇2009~2010年引进1膜8行滴灌栽培技术,棉花种植模式由1膜4行改为1膜8行,667米2种植密度由1.0万~1.2万株提高到1.8万~2.4万株,是一般普通宽膜植棉密度的1.5倍,在中低产田充分发挥了"以密取胜"的优势,依靠坚实的群体,最大限度挖掘棉花群体综合生产潜力,在同等投入基础上,获得30%~50%增产效果,实践证明,采用"以密取胜"的高密度栽培技术,依靠增加密度,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株数、总铃数是常规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大棵稀植棉花每亩1500—2000株,比常规密度单株结龄数增加14.8个,烂龄数减少5.7个,烂龄率降低15.96%,产量增加25%—35%,品级提高1—2级;每亩可节约用工10—15个,农药费降低4—6元,直播节约棉种4—5公斤,制营养钵节约棉种0.5—1公斤,亩降低成本25—40元;间种早熟黄豆,每亩可收青豆角75—100公斤,价值60—80元。是一种提高植棉经济效益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2.
棉花双层双株高密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棉花高密度多种模式在库尔勒市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2000hm2高密度棉花平均产皮棉143kg/666.7m2,比常规植棉增产16%.棉花双层双株模式将成为我市植棉的主要种植模式.我将其相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有些人認为,棉花和山芋間作,可以改善棉田光照、空气、营养等条件,不失为获得棉花增产的一种技术措施。但从历年生产实践出发,权衡利害得失,对棉芋間作的这种認識,是值得商榷的。从1959年起,安庆专区樅阳县开始試行棉芋間作。到1961年,全县植棉三万亩,棉芋間作就有四千四百亩,占14.7%;其中以湯沟公社最多,間作二千四百亩,占公社植棉总面积29.7%。1961年底和1962年初,我們对樅阳的棉芋間作情况做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发現棉芋間作并沒有起到增产作用,相反的,却給棉花生产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  相似文献   

14.
柳江县拉堡地区的稻田稗草很多,为害十分严重。据今年早稻調查,秧田每亩稗草一般有50—57万株,占秧苗总数29.7—41.7%;本田每亩稗草一般有11—14万多株,占禾苗总数的11.6—14.6%。当地生产队每年从种到收,花了很多劳动力也没法将稗草及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稻茬小麦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宁麦13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采用免耕单粒精密条播方式控制稻茬小麦种植密度,设种子间距分别为1.5 cm、3.0 cm和4.5 cm 3个处理,行距均为20 cm。通过定位跟踪统计稻茬小麦出苗率和苗龄占比,同时测定分析稻茬麦幼苗个体地上部和根系指标,分别用出苗动态和单株农艺性状2类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南方水稻土而言,稻茬小麦出苗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出苗率和苗龄占比可以用于检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之间的出苗差异。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稻茬小麦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在2017年呈减小趋势;2018年稻茬小麦幼苗农艺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受到抑制。相比于出苗率指标,苗龄占比更能准确反映稻茬小麦的出苗密度效应。稻茬小麦群体从出苗期开始出现株间竞争,而且种植密度越大,株间竞争越剧烈。  相似文献   

16.
貴池县烏沙公社新庄大队第十生产队,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科学实验,钻研植棉技术,积累了麦棉两熟的丰富經驗。从1956—1964年,除1959、1960二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亩产皮棉均达百斤以上,小麦产量亦达百余斤。特别是近两年来,棉花增产十分显著,全队植棉二百一十四亩(占旱地96.8%),1963年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点五斤,1964年虽然棉花生长后期遇到长期严重的干旱,預計仍可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是我省沿江地区大面积麦套棉的丰产典型。  相似文献   

17.
正河北省是棉花生产大省,全省植棉面积常年在5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10%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9%左右。但是近年来,由于植棉劳动力成本上升、综合效益下降,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也呈现下降趋势,许多棉农改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也有的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通过调研新疆棉区机械化发展现状,提出河北省  相似文献   

18.
甘薯天蛾是甘薯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在阜阳地区每年发生三至四代,大发生为害多是第三或第四代幼虫,时間在8—9月間,正值甘薯結块时期,造成甘薯大量減产。据調查研究.成虫繁殖率高,一头雌虫平均能产卵一千零三十五粒。幼虫食量大,一头幼虫一生可吃中等大小的胜利百号甘薯叶片三十五个左右。6—9月雨水偏少,則有利发生。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春甘薯地里,春薯面积小,这时虫口密度也稀,不仅防治成本低,而且收效大,是防治有利时机。天敌有小茧蜂、悬茧蜂、寄生蝇等,卵寄生以第二代为最高,寄生率达41.6%,幼虫寄生率以第三代最高,在28.5—38.5%之間。1965年,甘薯天蛾第一代发生早、数量大,成虫多、落卵稠。6月上旬在田間調查,百株甘薯上有卵和幼虫五十个左右,多的百余个,比1964年同代虫期高两倍。全专区二百多万亩春薯,块块都有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全球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种植进程,结果显示,1996年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3国率先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棉花以来,此后迅速发展,至2010年已有13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达2 100万hm2,占全球棉花总面积的64%;2011年转基因棉花的普及率更是高达82%,并首次超过大豆成为转基因品种普及率最高的作物,揭示了转基因棉花的普及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于1998年开始规模化种植转基因棉花,到2011年普及率仅71.5%。普及速度比任何一个种植转基因品种的主要植棉国都慢,而且我国的转基因棉花研究与美国也有很大的差距,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尚未面世,双抗(既抗虫又抗除草剂)和转其他基因的棉花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研发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两年植棉效益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涉棉工作者及棉农,在发展间作、套种增加棉田复种指数的同时,打破常规,加强相关简化田间管理的研发、创新与实践,总结出不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棉田管理新经验、新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效果突出的有:1精量播种,不间苗,靠群体优势提高产量由原来的每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提高到4500——6000株,适当增加密度能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投入,既降低了生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