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杨树速生丰产林材积生长量与气候因子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筛选出影响其材积生长量的主导因子是水分因子,其次是热量因子,水热综合因子处于第三位,光照因子的影响最小。为杨树速生丰产林的集约化栽培及其低产、低质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树是我国低山丘陵半干旱区河滩地重要的防护用材林树种之一,探讨其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可为该地区河滩地杨树防护用材林集约栽培及其低产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该地区大、小凌河两岸河滩地为典型试验区,经多年连续观测,通过林木调查和树干解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和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杨树生态防护用材林高生长量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气候环境因子对其生长量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顺序为光>水>气>热,即可认为影响杨树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因子,其次是水分因子,再次是热量因子。表2参17。  相似文献   

3.
齐中武 《河南林业科技》2003,23(4):12-12,17
对杨树进行窄宽行三种营林密度对比试验,从1~4年林龄的生长量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3种营林密度单位面积年平均材积生长量的比值分别为198∶116∶100,杨树利润比值为2 33∶1 13∶1。证明窄宽行的营林密度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为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提供科学的营林密度。  相似文献   

4.
杨树林分密度对材积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树进行窄宽行 (3m× 2m与 3m× 8m交替 )、3m× 6m和 3m× 5m 3种营林密度对比试验 ,从第 1年到第 4年林龄的生长量调查和试验分析表明 ,3种林分密度单位面积年平均材积生长量的比值分别为 198∶116∶10 0 ,杨树利润比值为 2 33∶1 13∶1。证明窄宽行的林分密度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为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提供科学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引种不同杨树无性系生长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茂源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汉江平原洪北林场不同杨树新无性系区域化试验5 a生林分中,选取7种不同杨树无性系,测定其胸径和树高。通过生长量研究,结果表明,胸径5年总生长量排序依次为:湘林-680>湘林-668>湘林-423>湘林-740>湘林-705>湘林-623>湘林-77,树高5 a总生长量排序依次为:湘林-680>湘林-705>湘林-423>湘林-668>湘林-740>湘林-623>湘林-77,单株材积5 a总生长量排序依次为:湘林-680>湘林-668>湘林-423>湘林-705>湘林-740>湘林-623>湘林-77。湘林-680在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的5 a总生长量表现最佳,分别为25.3 cm,20.3 m,0.42 m~3,在江汉平原区域生长量表现达到速生丰产标准。  相似文献   

6.
三北防护林杨树天牛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三北地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和黄斑星天牛(A.nobilis)的分布与危害,总结和分析了防治杨树天牛危害的基本措施,阐述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断断续续的防治、不彻底的防治、不成规模的局部防治和忽视检疫重治轻防都不能有效地控制天牛的蔓延和危害。强调了加强检疫和预测预报这项基本预防监控措施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广天牛非寄主树种和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培育速生健康的防护林,增强抗性,减轻天牛危害,实行短轮伐期经营躲避天牛危害,推广天牛非寄主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营造混交林,在主栽树种林分中配置5%~10%的天牛喜食树种为诱集天牛集中危害的诱饵木等等以营林措施为主的抵御和躲避措施,以及加强联防联治,实行物理、化学、生物防治和人工捉、砸、铲、刮、掏虫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这是全面控制杨树天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杨树对天牛抗性与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对黄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抗性与其生长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速生树种一般抗虫性较弱,而生长速度较慢的树种一般抗虫性较强。不同杨树种遇到同等虫害后,其生长损失率不同,反映了其抗性的强弱序列。天牛对杨树的选择性与杨树一定范围的胸径相适应。幼虫在杨树树干上分布的上下限和杨树胸径有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同一滩地、不同高程杨树林一个轮伐期的定位观测,杨树造林保存率和材积生长量均随滩地高程降低、淹水时间增加而减小。东南湖滩地根据其杨树宜林性分为3类:①高位滩地,适于建速生丰产林基地;②中位滩地,可作一般用材林、防浪林、抑螺林的造林;③低位滩地,一般不宜直接用于杨树造林。  相似文献   

9.
赤—36杨树高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喀左县境内杨树速生丰产林的主要造林树种赤-36杨树标准木作解析,用其树高生长量作为参考数列,以杨树生长期的气候指标作为比较数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其结果气候因子以杨树高生长量的影响,光照因子起主导作用,水分子次之,热量因子为第3位。  相似文献   

10.
1 三北地区发展杨树生产的基础三北地区土地广阔,发展杨树生产的土地面积大,杨树又是三北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对三北地区改变生态环境,促进农林业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三北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土地贫瘠,部分地方杨树病虫害严?..  相似文献   

11.
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经营效果,对喀左小钻杨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左小钻杨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7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7~11a;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6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6~11a;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8年。把工艺成熟和数量成熟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喀左小钻杨的轮伐期为13~15a。经分析,喀左小钻杨生长过程分3期,1~5a为幼林期,6~11a为速生期;12~15a为近成熟期,应主伐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在集约栽培的杨树人工林中进行小区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处理下林木生长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了田间供水量、蒸腾耗水量和材积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林木蒸腾耗水量和材积年产量均随供水水平的高低而增减。5年生杨树人工林(林行距3×6 m)在5—10月的蒸腾耗水量约602.6—879.2mm,林木生长1m~3 材积需蒸腾消耗180.0—215.0 t水。作者还用多种模式分析了田间供水量与材积产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估算杨树人工林需水量的方法和 Ⅰ-69杨人工林需水量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加拿大杨插条苗和刺槐播种苗苗期高生长量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两种苗木高生长量的影响效应基本一致,其主导因子均为水分状况,从而为苗期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量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4 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同时对体系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广 《防护林科技》2004,(Z1):15-16,18
通过 7年的引种造林试验表明 :辽宁杨在彰武风沙干旱区有较强的适应性 ,表现出很高的抗干旱、防风沙能力 ,速生性较强 ,其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乡土优良树种彰武小钻杨 14 4 .7%、133.9%、135 .5 %。  相似文献   

16.
根据森林永续经营利用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并根据最新的林业调查资料 ,重新确定杨树的成熟龄 ,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杨树永续经营利用的大胆构想 ,并对现实林龄组进行了更加切合实际的调整 ,对可实现的调整目标进行了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生命表法的基本理论,提出在静态生命表中用树高代替年龄的作法,并用其对小兴安岭缓坡天然杨桦林恢复成阔叶红林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天然杨桦林下红松大5m后基本能存活下来与顶极阔叶种相伴进入主林层。  相似文献   

18.
对文安县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过程中的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栽植、经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现有林木培育技术、经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文安县速生丰产林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9.
中德合作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向荣 《防护林科技》2000,(3):55-61,65
本文阐述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系统目标和实施步骤 ,系统分析功能和应用前景 ,将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的科学展示和效益分析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建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三北地区河滩地杨树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北地区河滩地喀左小钻杨树人工林的生长特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喀左小钻的轮伐期为 13~ 15a。经分析 ,喀左小钻生长过程分为 3个时期 :1~ 5a为幼林期 ,6~ 11a为速生期 ,12~ 15a为近、成熟期。根据其生长发育特性 ,在现有林分密度下 ,8年时应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 ,以提高林地生产力 ,培育高产、优质的大、中径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