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两个燕麦品种叶面积的初步研究,求得了可以在燕麦叶面积测定中推荐应用的叶面积校正值K=0.73,并对K 值在应用中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入量对高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不同施入量对高粱品种辽杂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肥施入量,可促进辽杂18号高粱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基施氮肥300 kg/hm2、P2O575 kg/hm2和K2O 75 kg/hm2获得产量10 484.1 kg/hm2,比不施氮肥增产7.97%,达显著水平。同时,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也较大,对产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瓜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瓜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瓜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2 5。西瓜的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在一定范围内紧密相关,当叶面积指数为2.53时,产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部性状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选育优良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以玉米杂交种M103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LA)、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叶期到盛花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差异逐渐加大,单株叶面积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盛花期种植密度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影响达到最大。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对籽粒干重和灌浆速率有一定影响,低密度有利于籽粒干重的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前期的影响较大,后期相对较小,低密度下单株的灌浆速率较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的灌浆速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叶面积矫正系数及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河北省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四个冬小麦品种为对象,研究了冬小麦春生六叶片的叶面积矫正系数及群体叶面积指数的速测方法。结果表明:(1)r值与密度无关;(2)品种间r值无差异;(3)春生六片叶间r值差异显著,随着叶位升高r值变小,根据r值可将六片叶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6.
对罗汉松属(Podocarpus)竹柏(P.nagi)、长叶竹柏(P.fleuryi)、罗汉松(P.macrophyllus)和大理罗汉松(P.forrestii)4种植物茎水力结构特征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4种植物平均叶面积和茎端总叶面积均差异明显;4种植物的胡伯尔值(Hv)、边材密度、导水率(Kh)、比导率(Ks)、叶比导率(LSC)没有显著差异,与其平均叶面积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4种植物的茎端总叶面积没有显著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玉米群体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提高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产量的准确评估。[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分析玉米群体的消光系数动态变化。[结果]玉米群体生长季消光系数日变化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00~9:00、15:00~17:00,最小值在12:00前后,但变化幅度在抽雄期变小;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5d),消光系数(K)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07。当仅考虑消光系数是太阳高度角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时,方程在模拟玉米群体生长季不同时刻的消光系数K值时准确性较差,为此发展了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K=λ(0.7848-0.0016θ)(0.1548LAI2-0.5586LAI+0.654)。[结论]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和玉米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对消光系数的影响,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单因子消光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数码相机结合Photoshop软件实测的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us Hort)叶面积为参照,用不同叶位叶片的长径(L)和宽径(W)求得唐菖蒲叶面积的矫正系数和回归方程。以矫正系数(K)法求算叶面积:品种“桃红”LA=0.65LW,品种“玫瑰粉”LA=0.71LW;回归方程法求算叶面积:“桃红”LA=0.58×L×W 7.02,“玫瑰粉”LA=0.69×L×W 1.58。经方差分析比较证明,应用回归方程法计算的叶面积比用矫正系数法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祁红彦  周广胜  李荣平  刘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26-17829
[目的]研究玉米群体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提高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产量的准确评估。[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分析玉米群体的消光系数动态变化。[结果]玉米群体生长季消光系数日变化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07:00~09:00、15:00~17:00,最小值出现在12:00前后,但变化幅度在抽雄期变小;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5 d),消光系数(K)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0 7。当仅考虑消光系数是太阳高度角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时,方程在模拟玉米群体生长季不同时刻的消光系数K值时准确性较差,为此发展了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K=λ(0.784 8-0.001 6θ)(0.154 8 LAI2-0.558 6LAI+0.654)。[结论]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和玉米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对消光系数的影响,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单因子消光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10.
用叶面积扫描仪测定苜蓿叶面积,在105℃下杀青,65℃下烘干24h,称取苜蓿叶干重,计算比叶重(SLW)。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3年生紫花苜蓿叶面积、叶干重及比叶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肥对苜蓿现蕾期叶面积和叶干重都有一定的影响。K40P20配施不仅有利于扩大苜蓿光合叶面积,而且有利于苜蓿叶干重增加。②施肥,尤其是施氮提高了苜蓿现蕾期的比叶重,以K40P20N10配施效果最好,有助于苜蓿提高其光合速率,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相似文献   

11.
播种期对各生育时期甜高梁叶片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甜高梁品种辽饲杂3号在4个播种期条件下进行了叶片性状指标测定试验,分析了不同播种期甜高粱在拔节、孕穗、开花、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绿叶数等叶部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孕穗期与开花期达最大值,早播时甜高粱前期叶绿素含量高,晚播时后期叶绿素含量较高。比叶重在灌浆期达最大值,且以晚播甜高粱的比叶重较大。叶面积指数随播种期延迟,并有下降趋势,但晚播甜高粱在成熟期时叶面积指数较高。绿叶数的变化趋势类似于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2.
提供了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快速计算植物虫损叶片面积的方法,对叶片图像进行图像采集、预处理以及几何校正,提取叶片轮廓并填充后,去除叶柄求得虫损叶片面积及虫损率。此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多种形状叶片,同时适用于非虫损叶片面积的测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种羊草叶面积方便、快捷的测定方法。[方法]试验在分析羊草叶面积和叶长宽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数字图像法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确定了计算羊草叶面积的修正系数k值为0.6555,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k值精确度较高。[结论]利用长宽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对照实测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适于野外羊草叶面积的快速、无损测定。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9个小豆品种叶片叶面积矫正系数(b值)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剑叶形的b值为0.53;卵圆形的b值为0.64;主茎和分枝顶部的叶片b值较基部和中部小;全株叶片的b值为0.63,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小豆花荚期的叶面积空间分布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叶片形状系数(α)为测量作物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方法。然而,以往研究表明对作物叶片形状系数的选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标准,且通常将其视为常数,不考虑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叶位叶片形状系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10月生长季6个夏玉米品种,将玉米生育期划分为三叶、拔节、抽雄、开花、吐丝、成熟等6个不同生长阶段,每6天采样一次,测量叶片面积(LA)、叶片长度(L)和宽度(W),计算各个阶段的α值,同时对比α值在单个玉米植株不同叶位之间的差异。然后分别建立线性、二次、对数等3类共5个叶面积估算模型,以RMSE、RRMSE和ARE 3个统计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各叶片面积估算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对全生育期6个夏玉米品种的760个叶片的面积和长宽乘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夏玉米叶片形状系数均值约为0.78;在被验证的5种叶面积估算模型中,叶面积模型LA=α×L×W,其中α=0.78时精度最高,其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约为9.50%,绝对相对误差(ARE)约为6.96%。α值范围为0.72—0.87,并随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自三叶期到开花期逐渐增大到全生育期最大值0.87,开花后缓慢下降至0.78,其中开花期叶片的α值与开花前各阶段的α值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开花后各阶段的α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熟性的夏玉米品种之间叶片α值也只在开花、吐丝期表现显著差异。不同叶型叶片α值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三叶期到拔节前,短宽型叶片的α值大于细长型叶片,此后一直到成熟期,细长型叶片的α值则大于短宽型叶片。在单个植株不同叶位叶片之间,α值变异性明显,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均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规律,其中植株中部棒三叶位置α均值最为稳定,为0.78,对应的标准差在0.05以内,而植株上部和下部α均值约为0.84,对应的标准差在0.03—0.10。其中拔节、抽雄期不同叶位叶片的α值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花、吐丝、成熟期则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叶面积模型LA=0.78×L×W更适于估算田间夏玉米叶片面积,较一般采用叶片性状系数0.75时提高模拟精度(ARE)3.86%。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叶位分别采用不同的叶片形状系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叶面积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 2a田间多点小区试验和示范 ,对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棉花专用肥和 5种已推广应用的叶面肥进行比较筛选。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叶面肥优于其它 5种叶面肥 ,在提高棉花霜前花比例和增加绒长方面有突出作用 ,可做为棉花平衡施肥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黔北高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冠层结构参数的测定,研究了烤烟冠层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定行距(110 cm)的条件下,株距50~75 cm的烤烟单株叶面积积累量差异不大,三者单株最大叶面积积累量比株距38~43 cm高出0.58~0.66 m2。株距50 cm的烤烟最大群体叶面积积累量分别比株距75、60、43、38 cm高出0.96、0.42、0.70、0.42 m2/m2。株距低于或高于50 cm均导致烤烟单株或群体叶面积积累速率的降低。种植密度与中部叶位及垄面透光率呈负相关,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呈正相关;株距低于50 cm烤烟中部叶位和垄面的透光率明显降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在黔北高山区植烟生态条件下,株距50 cm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烤烟中部叶位及垄面的透光率,又有利于单株及群体叶面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以及叶面积和产量。【结果】水稻群体向上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R20.99);抽穗期、抽穗后17d和成熟期的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分别出现在0.53、0.56和0.60的相对冠层高度左右;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上中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增趋势,而冠层下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减趋势。PAR截获率(FIPAR)与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FIPAR=α×(1-e-K×LAI)来定量描述(R20.86);消光系数K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其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冠层PAR截获量(AIPAR)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多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58-70d,即孕穗至抽穗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典型晴天下,冠层PAR截获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结论】水稻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影响冠层光截获;水稻产量与PAR利用率呈正相关,而PAR转化率随PAR截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维持一定的漏光损失量对水稻高产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