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低油菜“浙双72”苗期生长嫩绿,叶色深,其菜苔可作蔬菜,炒后食用味道清香。据浙江省农科院试验,菜苔可加工成脱水蔬菜,利于出口创汇,且适时采菜苔可提高油菜籽产量。为探讨“浙双72”苔后对油菜籽产量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浙双72”苔效应及配套技术的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2.
“浙双72”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杂交育成的优质双低高油油菜新品种,具有高产、高含油量、低芥酸、低硫苷、较抗菌核病等特点,该品种已成为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已审定的黑籽双低油菜中产量较高、含油量最高的品种之一。萧山区于1999年引进“浙双72”,经多年品比和大田对比试验,不管在丰产年或多灾年份,均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优。现将2011年油菜“浙双72”高产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两用油菜浙双72的种植密度与产量表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双72两用种植密度以700株/667^2为宜。  相似文献   

4.
2005—2006年对直播油莱5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从产量、品质、耐肥、抗倒、抗病性、抗裂荚性等综合要素比较,初步筛选出适宜绍兴县直播油菜机械收割配套品种为浙双72和浙双758。  相似文献   

5.
油菜浙双72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双低油蔬两用型油菜新品种[1].其薹茎可以鲜食,也可加工成脱水蔬菜.为探讨摘薹生产技术对浙双72菜籽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01~2002年进行了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6.
对移栽双低油菜浙双72进行"3414"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浙双72的合理施肥量为氮(N)332.0 kg·hm^-2,磷102.6 kg·hm^-2,钾105.9 kg·hm^-2。  相似文献   

7.
油研9号在浙江省3年的区试结果表明:平均产量为143.21 kg/667m2,与浙双72的144.21 kg/667m2基本持平,虽减产但不显著;3年试验示范平均产量164.5kg/667m2,比浙双72增产5.37%;含油率平均为46.66%,比浙双72高 2.82个百分点,产油量为66.82 kg/667m2,比浙双72(63.22 kg/667m2)增产5.6%;芥酸含量为0.36%,比浙双72低0.59%; 硫甙含量为25.62μmol/g·饼,比浙双72低7.45μmol/g·饼。油研9号苗期长势旺,整齐度好,花期耐低温能力强,结实性好,耐湿。适宜在浙江省油菜产区大面积种植推广。在栽培技术上要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早栽稀植,科学施肥,增施硼肥,并注意开沟降渍,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杨杰  徐建强  屠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68-6468
试验结果表明,浙双6号在6个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综合性状最优;与对照浙双72相比,浙双6号表现株型紧凑,产量更高,熟期更早,抗寒、抗倒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直播双低油菜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瑞安于2006-2007年引进多个优质双低油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浙油18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比瑞安主栽品种浙双72增产15.38%。  相似文献   

10.
"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量的油菜新品种,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湖州市于1998年引进,1999年参加市油菜区试,2000年采取对比试验、高产攻关、示范推广同步实施的技术路线,大大加快示范推广步伐."浙双72"推广面积达38.68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47.0%;2001年冬种,全市"浙双72"种植面积扩大到48.83万亩,占油菜面积的59.54%,已成为我市油菜生产新一代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对引进的油菜品种进行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浙油50、浙油28、浙油17、浙大619品种产量超过或接近对照品种浙双72,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油菜新品种浙双72 浙双72(原名双72)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双低油菜,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浙江省1997和1999两个年度油菜区试,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分别为132.86千克和141.70千克,比对照浙优油2号分别增产16.33%和12.33%;比对照九二-58系分别增产31.63%和12.27%,均达极显著水平。2000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4千克,比对照九二-58系增产12.8%。两个年度区试平均全生育期219.2天,比浙优油2号长0.7天,比九二~58系长0.6天。平均株高158.9厘米,有效分枝位45厘  相似文献   

13.
直播机收油菜新品种筛选及灰色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灰色评判法对20个直播机收油菜品种(系)的12项性状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浙双6号、浙双72灰色综评值G>0.85,为一级品种;IM15-6、浙双758、沪油15、IM15-4、HM42、浙双758(平头)、浙油18的灰色综评值G为0.8~0.849,为二级品种;其余V33等11个品种的灰色综评值G<0.8,为三级品种。据此,筛选出浙双6号、浙双72为当地生产应用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4.
“浙双-71”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早熟、高广、双低和高出油率品种。一般出油率40%左右,籽粒亩产140kg左右,成熟期同“高油605”相仿,增产6%。”浙双-72选系”双低苔、油两用油菜,是慈溪市种子公司在“浙双-72”油菜品种中,通过多年的菜苔测试、筛选和系统选育而成。我市2002年引试,经2003~2004年示范推广,菜苔鲜食、脱水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取得基本成功。打一次主蕻,亩产鲜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用~(60)Co-γ辐射剂量0~10 000 Gy对甘蓝型、芥菜型、白菜型油菜种子进行了辐照。结果显示,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至1 000 Gy对发芽率均没有显著影响,辐照剂量增加至1 000~10 000 Gy不同品种发芽率出现差异,浙双72下降很快,各品种发芽率随辐照剂量增加而下降的程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双72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约为2 500 Gy,致死剂量为10 000 Gy,而浙油50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10 000 Gy。辐照敏感性依次为浙双72浙油50淳安老油菜白34龙游浙油505。  相似文献   

16.
<正>一、项目意义油菜是洞头县主要粮油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在大门镇,已连续种植9年的浙双6号、浙双72品两个品种特性有所退化,单产在100~110kg/667m2上下浮动。菌核病、病毒病等间歇发生,防治难度大。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的提高,种植油菜经济效益逐年下降。2012年,引进沪油杂1号、中双11、浙油28等进行品种更换对比试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17.
双低油菜浙双72的小孢子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浙双72及其F1代杂种的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浙双72对小孢子培养有较好的反应能力,通过换培养液等方法,小孢子胚状体产量明显提高,达27.1胚/花蕾,而F1代杂种(浙双72×高油605)的胚状体产量为4.4胚/花蕾,胚状体的质量也有明显改善.正常胚状体经过冷击、萌发、生根,获得了大量的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倍性检测表明,浙双72及其F1代杂种中,单倍体占56%左右,自发双单倍体(DH)约占37%,其余约7%是多倍体和嵌合体.  相似文献   

18.
长汀县位于福建西部,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习惯,全县每年冬种油菜约1667hm^2。目前引进种植芥蓝型油菜新品种“浙双72”,表现适应性广、产量较高、熟期适中、抗逆性较强,是生产“双低”绿色食用油的优质原料作物。冬季种油菜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现将“浙双72”的特征特性及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油菜、芥菜萌芽与幼苗生长的耐镉性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浙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油菜(浙双72)和芥菜(鸡冠菜和嘉兴榨菜)品种,设置0(CK),0.5,1.0,2.0 mmol 4个镉(Cd)处理浓度进行沙培试验,研究油菜和芥菜在不同Cd浓度条件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浙双72和嘉兴榨菜在低浓度(0.5 mmol)下种子发芽率、幼苗成苗率和幼苗生长(苗高和单株绿叶数)均无明显影响,而鸡冠菜在此浓度下发芽率、成苗率和苗高明显下降,在1 mmol和2 mmol浓度下3个品种的种子发芽和幼苗成苗及其生长均明显下降.浙双72与嘉兴榨菜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在不同Cd浓度胁迫下的Cd耐性相似,而鸡冠菜对Cd胁迫的反应较为敏感,随着Cd浓度上升,鸡冠菜的发芽率、幼苗生长及其Cd耐性指数较浙双72与嘉兴榨菜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试验结果说明,鸡冠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对Cd胁迫的毒害反应可较好地用来监测所种植土壤的Cd污染状况;实验室早期筛选油菜和芥菜的Cd耐性品种,以1.0mmol的Cd浓度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黄山市推广种植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浙双72、沪油15为材料,设计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处理(ck)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摘薹对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双11菜薹、菜籽产量均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