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晶 《云南农业》2023,(5):42-43
<正>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因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是农业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普通高中的升温,使农业职业院校招生面临严峻挑战和困难。学生思想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明显下降,再加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学生理想迷惘,前途不明朗,学习无动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文化生态是指以古老的农耕生产方式孕育的农业文明所体现出来的农村人(农民)的生存状态,是融合了农村人自觉生态智慧的自我构建和社会构建过程。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我国农村文化生态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农村文化生态面临保护、发展、重构的考验。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选择、传递、批判和创造的文化功能,可以给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以人才支持和科研支撑。同时,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也为高等农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两者具有互惠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籍学生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对农村籍学生在农业职业院校学习现状的SWOT分析,帮助农村籍学生适应农业职业院校学习,国家应遵循“扶弱”原则,为在农业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多的适合农村籍学生的工作机会.农业职业院校方面,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紧扣农村发展现状,在思想建设和经济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董宁 《河南农业》2013,(4):23-24
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突出"职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当前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希望可以探讨出一条突出农业职业院校特色、适合高等农业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类职业院校在促进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所以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责,探讨了农业类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认为改变原有的道德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及加强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业类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包艳杰  孟晓 《古今农业》2023,(1):81-90+108
农业文化遗产的劳动属性和文化属性,从根本上定义了农业文化遗产关乎人全面发展的内涵,也赋予了农业文化遗产天然的育人功能和优势。塑造校园农业文化遗产微景观,一方面增加劳动课程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使农耕文化融入触手可及的四时之景中,最大程度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地域农耕特色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了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历史的平台,引导学生社团围绕农耕文明开展志愿者活动,加强学生对认知农耕文化的主动参与度;探索校内教学与遗产地合作育人,通过校内设置中华农业文明史等农史特色课程,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上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理论认识,同时借鉴科技小院模式,与遗产地建立协作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观察真实乡村的实践机会,在鲜活的乡村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农耕精神,进而激发学生自觉成为“知农、爱农、懂农”的领头雁型涉农人才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优秀农耕文化蕴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涉农高校培养合格的新型农业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面临重视程度不够、农耕文化教育缺失、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因此,涉农高校要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着力有效发挥农耕文化育人作用,助力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尤为重要。从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多措并举开展劳动教育、丰富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如何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成为农林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农林院校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农林院校在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时面临着教师培育意识不强、学生认同有待提升、育人资源挖掘不深、教育形式单一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农林院校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时,应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网络育人。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对象的调查表明,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通过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去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去农村就业的积极性更高,父母和朋友的看法对学生是否去农村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102-104
在对"农耕文化"概念不同理解的表述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阐述"农耕文化"在农林类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形式,并提出了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已难以适应其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天津市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教育理念、办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探析了天津市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业历史文化是高等农业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又承载着中国人顺天应时、阴阳和合的仁和精神;精耕细作、克俭于家的勤劳精神以及关心民生、强农兴邦的报国精神。高等农业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立足"大宣传"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农业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农业院校学生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争做中国强农梦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确立的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发展战略目标中,科教兴农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就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农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如何加快农业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建设,是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现以武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农科高职学生。  相似文献   

17.
<正>农耕文化原创科普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智慧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希望小朋友们通过这套书更好地认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智慧。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8.
中美高等农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美高等农业教育学生生源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对中美两国高等农业教育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进行对比。提出要从培养学生"爱农"的思想出发,通过政府加大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投入,促进中国农业高校与美国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培养出大量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农耕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影响深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们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农业文化反映农业在国家稳定和建设的重要地位,对农业院校学生专业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