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冀东麦区水氮运筹对强筋小麦干物质转运与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追氮春灌时间为主区[返青期追氮灌水(T1)、起身期追氮灌水(T2)和拔节期追氮灌水(T3)],氮肥运筹为副区[基施N 120 kg·hm-2+追施N 120 kg·hm-2(N1)、基施N 90 kg·hm-2+追施N 120 kg·hm-2(N2)和基施N 120 kg·hm-2+追施N 90 kg·hm-2(N3)],比较分析不同处理下津农7号籽粒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氮运筹对津农7号的籽粒产量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8 734.82~9 763.22 kg·hm-2,其中T2N1和T2N2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较T1和T3分别高4.84%和1.88%,且T2N2处理最高。各处理花后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57.35%~89.74%,说明小麦籽粒产量多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T2条件下成熟期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T1和T3,且N3下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较N2无显著变化,说明追氮灌水前移至起身期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及籽粒氮素积累。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施N 90 kg·hm-2,起身期灌水并追施N 120 kg·hm-2可在协调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同时稳定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实现强筋小麦节氮稳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氮肥配施生物炭对滨海盐土区麦田N2O排放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氮(N0)、农民常规施氮(N1)、氮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N1B1)和氮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N1B2) 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法对滨海盐土区麦田不同处理间N2O排放通量进行观测和比较。结果表明,施用氮肥(N1)后滨海盐土区麦田N2O累积排放量和小麦产量较N0处理分别增加了70.4%和50.5%(P<0.05),施氮对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以及土壤反硝化酶活性(DEA)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N0处理相比,N1B1、N1B2处理下土壤硝化潜势(PNR)分别降低了16.9%(P<0.05)和19.9%(P<0.05)。在所有施氮处理中,生物炭的N2O减排作用较明显,但是没有显著增加小麦产量。与N1处理相比,N1B1处理下土壤N2O累积排放量、PNR、DEA分别降低了17.4%、17.6%(P<0.05)和29.4%(P<0.05),N1B2处理下分别降低了28.8%(P<0.05)、20.5%(P<0.05)和3.4%。N1B1与N1B2处理间土壤N2O累积排放量、PNR、DEA和小麦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滨海盐土区实行氮肥配施生物炭在保证小麦稳产的同时有助于减少N2O排放。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3(每次45 mm)、W4(每次60 mm),分析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2021年,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且三个生育时期均以N2W4 处理最高,与N1W4和N2W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三个生育时期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以N2W3、N1W4或N2W4处理最低。小麦越冬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与产量和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年度,水氮运筹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8.3%,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幅分别为8.0%~15.7% 和10.1%~16.4%,NPFP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5.5%;冬小麦产量和WUE均以N2W4处理最高,N2W3处理次之,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N2W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N2W4处理。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每次灌水45 mm(N2W3)为该地区滴灌冬小麦最佳水氮运筹组合,可以实现保障产量和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壤水分、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秸秆不同还田耕作技术的响应,为半湿润区水分、光能高效利用及玉米增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2018和2019年,采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秸秆离田旋耕起垄(CK)、秸秆深翻还田(SP)、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C)、秸秆覆盖深松(SS)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2018和2019年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率、叶面积指数、叶片的PnGsCiTr,SS处理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与CK相比,SS、SP、SC处理2018和2019年的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8%和14.82%、7.59%和9.12%、7.42%和8.5%。秸秆条带覆盖深松技术适合作为半湿润区水分、光能高效利用和玉米增产的一种优化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施用不同量尿素(N)、缓释尿素(CN)及其配施黄腐酸(FA)对黑青稞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以隆子黑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氮肥处理下其籽粒灌浆相关指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相同施氮量下,较N处理,CN处理下隆子黑渐增期、快增期灌浆速率(R1R2)及最大灌浆速率(Rmax)分别提高11.84%、2.65%、0.46%,渐增期持续时间(Ta)缩短,快增期持续时间(Tb)延长,籽粒产量、千粒重分别提高13.8%、4.11%;(2)较单施氮肥,氮肥配施黄腐酸可提高隆子黑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CN+FA处理增效作用最好,其较CN处理的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别提高21.66%、17.88%、2.87%、20.24%;(3)减氮20%处理下,隆子黑灌浆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缓释尿素处理无显著的减氮增效优势,CN80%较N、CN处理产量分别下降5.51%、12.08%;(4)快增期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快增期持续时间、缓增期持续时间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提高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是增加隆子黑产量的有效措施。缓释尿素配施黄腐酸提高了黑青稞籽粒灌浆能力、千粒重和产量,生产上推荐135 kg·hm-2缓释尿素配施45 kg·hm-2黄腐酸为黑青稞的最佳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耕作(T1)、秸秆覆盖(T2)、起垄覆膜膜侧种植(T3)、起垄无膜(T4)、无垄覆膜(T5)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不同覆盖模式下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起垄覆膜膜侧种植模式下的Pn、Cond和WUE为最大,TrCi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8;与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6。 2018 年 T3 处理产量最高,达 10 095 kg/hm2,较 T1、T2、T4、T5 处理分别高 23.18%、0.55%、19.32 %、3.71%;2019年T3处理产量最高,达10 248 kg/hm2,较T1、T2、T4、T5处理分别高21.84 %、12.47%、15.69%、6.03%。  相似文献   

7.
晚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揭示水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机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不同品种的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对CH4和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根际土壤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CH4、N2O季平均排放通量间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9.27~14.57 mg/(m2·h)、7.16~15.28 μg/(m2·h);CH4排放通量与5 cm处土壤E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N2O排放通量与5 cm处土壤Eh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CH4排放通量与0~7、7~13、13~20处土壤溶液中CH4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N2O排放通量与7~13 cm处N2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CH4、N2O排放通量与0~7、7~13、13~20 cm处土壤溶液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CH4排放通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2O与电导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因此,水稻根际土壤Eh、pH、电导率以及CH4浓度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根际土壤pH与N2O排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以常规追施尿素为对照,研究浅埋滴灌减施尿素配施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对春玉米根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减施尿素配施UAN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吐丝期和乳熟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延缓根系的衰老,有利于生育后期产量的形成。各土层土壤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CK (常规追施尿素)显著高于尿素减量配施UAN处理,UAN能促进根系对土壤氮的吸收利用。减施尿素25%、配施UAN 75 kg/hm2处理(N2U)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减施尿素51%、配施UAN 75kg/hm2(N1U)处理;N2U处理两年的经济效益均最高。浅埋滴灌技术为尿素减量配施UAN玉米的田间作业提供便利,配施UAN、减施尿素是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ALA叶面肥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和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含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叶面肥对春小麦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宁春1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喷施稀释2 000倍(T1)、1 500倍(T2)、1 000倍(T3)、500倍(T4)的ALA叶面肥和清水(CK)5个处理对春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喷施一定浓度的ALA叶面肥能提高小麦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但以T2处理增幅最大。ALA叶面肥能够提高春小麦灌浆中前期的灌浆速率,以T2处理的效果最佳;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T3处理成穗数、产量最高,与CK差异显著,较CK增产10.74%。综上所述,一定浓度ALA叶面肥能够改善春小麦的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以稀释1 000~1 500倍施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根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冬梅  郭华  朱海燕  刘明  陈涛  齐华 《玉米科学》2014,22(5):115-119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通过传统耕作(CK)、隔行深松(T1)和行行深松(T2)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空间分布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与CK相比,T1、T2处理根总量较大,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叶面积在前期T1、T2处理优势不明显,生长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均高于CK;深松处理(T1、T2)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日期(Tmax)推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增大,生长活跃天数(p)延长,单株干物质积累潜力(Dwp)明显升高。深松处理明显增加玉米产量,T1、T2处理较CK产量分别提高4.72%和5.46%。深松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于千粒重的提高,两个深松处理(T1、T2)之间产量未达到显著差异;相对于T2处理,T1处理节约动力、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夏玉米减氮增效科学生产模式,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夏玉米形态生长指标、子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以传统畦灌施氮模式(CK,施氮量300 kg/hm2)为对照,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依据0~20 cm土层含水率进行补灌,设4个施氮水平(DN120:120 kg/hm2、DN180:180 kg/hm2、DN240:240kg/hm2、DN300:300 kg/hm2)。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各处理夏玉米生育期灌水量差异不大,滴灌水肥一体化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质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增大趋势,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处理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多,滴灌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逐渐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氮肥偏生产力(NPFP)逐渐降低。与CK和DN300处理相比,DN180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减少40%,耗水量减少10.10%~19.99%,WU...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通辽市辽河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以DK159为研究对象,设置6.0万株/hm2(D1,CK,农民常规种植密度)和9.0万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处理和45 mm(I45)、90 mm(I90)、180 mm(I180)、270 mm(I270)、360 mm(I360)、450 mm(I450,CK,农民常规灌溉量)6个灌溉量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9.0万株/hm2密度下在360 mm的灌溉量下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WUE;6.0万株/hm2密度下在270 mm的灌溉量下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WUE。与传统生产方式(D1-I450处理)相比,D1-I270处理的产量无显著降低,灌溉量降低40.0%,蒸散量减少19.7%,WUE提高25.1%;D2-I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滴灌玉米高效施磷提供技术依据.磷肥用量各处理相同,设5个处理[Pb100:磷肥100%用作基肥;Pb50:磷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Pb25: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PbO:磷肥100%用作追肥;不施磷肥(P0)为对照].等施...  相似文献   

14.
孙扬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7,25(1):133-138,146
针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的生态特点,研究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条件玉米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叶片光合性能,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也逐渐升高;当氮肥超过300 kg/hm2时,各项指标开始下降。在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种植模式的改变比较敏感,膜下滴灌下各处理平均Fv/Fm均显著高于同期普通生产田对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Fv/Fm增加;高氮处理穗位叶Fv/Fm无显著差异。施用氮肥均增加了玉米穗位叶PEP和Ru BP羧化酶活性。在膜下滴灌模式下,玉米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00 kg/hm2,与300 kg/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非膜下滴灌玉米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斌  马忠明 《玉米科学》2018,26(2):102-109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着施氮量与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灌水量大于2 700 m~3/hm~2、施氮量大于200 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不在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灌水量为27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hm~2。  相似文献   

16.
2017~2018年,以传统畦灌常规施氮为对照,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常规灌量50%(W2)、常规灌量60%(W3)为主处理,以常规施氮量50%(N1)、常规施氮量70%(N2)、常规氮施量(N3)为副处理,研究浅埋滴灌下水氮减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埋滴灌下...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肥料种类及其相互配合追施提高花生产量的效应,确定适宜的追施肥料种类和配施方式,为花生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覆膜滴灌条件下,于花针期设置追施氮、钙、硼肥及其相互配施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追施氮、硼、钙肥相比,三种肥料配合施用后单株果针数、结果数和荚果干重分别增加了18.61%~24.0%,12.50%~23.00%和12.13%~21.60%,进而提高了产量,且氮、钙和硼肥配合施用促进了花生的地上部干重、主茎高和分枝数,有利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故以花针期追施一定比例的氮硼钙肥或氮钙肥能够有效促进花生营养生长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干物质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干物质明显高于PK(不施氮肥)和CK(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3.0%~52.4%和49.5%~71.3%,且NPK+DD2(基肥+氮肥深追二次)处理较NPK+SD1(基肥+氮肥浅追一次)处理干物质量提高14.6%。追氮提高寒地玉米单穗穗行数,显著提高了行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寒地玉米产量,与PK处理相比产量提高54.4%~73.2%;NPK+DD2、NPK+DD1(基肥+氮肥深追一次)与NPK+SD1处理相比产量提高8.76%~12.2%,以NPK+DD2处理产量最高,收获指数最高,达到63.06%。追氮改善寒地玉米品质,与CK和PK处理相比,蛋白质分别提高为2.05%~2.38%和2.24%~2.57%,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0.33%~0.58%和0.14%~0.39%,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81%~2.11%和0.29%~0.59%,赖氨酸含量降低0.01%~0.02%和0.02%~0.03%。不同追氮方式有利于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且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以NPK+DD2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