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春季冻霜害是洛阳市小麦生产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十几年来,通过对春季小麦冻霜害发生年的实地跟踪调查,总结出冻霜害发生频率、冻害程度与栽培环境、苗情长相等因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探讨补救和防灾应对措施并进行了生产试验及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申晓晴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40-41,5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春季极端温度波动加大,小麦晚霜冻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给周口市冬小麦生产造成一定损失,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灾害因子。通过对2010—2019年周口市小麦生育期资料及低温过程、小麦发生晚霜冻害的年份及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小麦晚霜冻害发生特点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期为当地冬小麦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灾害性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广,但易受灾害气候的影响,导致小麦减产减收。基于此,分析几种气象灾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依据。1冻害1.1冻害类型在苏北鲁南地区的小麦生产中,小麦冻害的发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其发生概率较高、涉及区域广泛、产生的危害巨大,这对我国小麦的正常生产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及约束。从不同时期小麦承受低温危害的具体状况来看,通常把冻害划分为冬季冻害与春季冻害。  相似文献   

5.
徐艳玲 《河南农业》2014,(15):57-57
<正>南乐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30.4h,是河南省日照最高值区,非常有利于小麦优质高产。近年来,由于异常天气不断,低温冻害、冬春连旱、夏秋内涝、干热风等不利气候因素严重制约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是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6.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年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冻害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该年型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 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年型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选取降水、气温及产量等资料,对2012~2013年度桓台县小麦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春季低温冻害的相应对策。结果发现,2012~2013年度桓台县小麦播种期温湿条件适宜,小麦出苗均匀;冬前积温充足,利于形成壮苗;越冬期降水较多,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春季气象条件复杂,小麦冻害偏重,生育期推迟;后期光照偏少,风雨天气造成倒伏,不利于小麦充分灌浆,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8.
宁波南部区域杨梅生态环境与抗逆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南部区域宁海、象山两县2014年杨梅面积为0.767万hm~2,灾害性气候对杨梅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最严重的是成熟期降雨导致严重落果,其次是高温旱害、台风、冻害等。要做好抗逆配套栽培技术,包括杨梅品种结构调整,熟期避雨栽培,高温旱害、台风涝害、冻害应对措施,病虫害防控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增温明显加快,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气候变暖使小麦冬季旺长,易受冻害,生育期缩短,后期高温影响灌浆,暖冬还会增加春季病虫害大爆发的机率,给湖北省小麦生产带来诸多风险.选育多抗、广适小麦品种,采用高产、稳产栽培措施,合理布局品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是规避气候变暖不利影响、保证湖北省小麦安全生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冻害与寒潮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与品种、播期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小麦生产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1.冬季冻害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根据小麦受冻后的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业》2012,(7):37-38
正针对几年来小麦冻害、干旱等灾害多发重发的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提出十项栽培生产技术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强化防灾减灾,挖掘增产潜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国北部冬麦区遇到了早冬降雪、冬季极端低温、春季持续低温等特殊气候,引发了冬小麦不同程度的冻害。以河北廊坊市为例就麦田低温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浅析,并提出"慎重选用品种、培育壮苗、浇好冬水、早春锄划、科学运用春一肥水、预防倒春寒"等防冻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小麦生产存在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耕地质量下降等因素而引发的旱化趋重、产品安全性差等诸多问题,通过开展系列农艺农机单项关键技术研究,同时结合已有技术成果,组装集成了"低山丘陵区旱地有机小麦种植技术",其关键种植技术是:以中强筋品种替代中筋品种实现品质提升;以增施农家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绿肥压青提升耕地质量;以人工锄草替代除草剂、物理生物诱杀替代农药治虫、通风透光健壮栽培抑制病害实现产品安全。该项技术实现了与当地气候、土地资源相匹配,可为有机、绿色、无公害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气温较安阳市低1~2℃,特别是春季极易发生倒春寒天气。冻害是林州市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查明冻害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栽培措施预防,减少冻害发生,是夺取小麦高产措施之一。本文就小麦冻害发生机理原因、栽培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小麦冻害一般出现在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冬季寒流低温来得较早,或春季低温霜冻来得较迟的情况下,冻害更为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下低温使小麦的细胞组织因冰冻而受害称为冻害。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预防小麦冻害的播种技术和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关中灌区冬小麦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冻害,导致减产,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冻害与寒潮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但冻害也与品种、播期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应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使小麦生产趋利避害,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柯长群 《河南农业》2014,(23):53-53
<正>一、品种选择泌阳县各乡镇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以及小麦的栽培特点、播种期、成熟期等有一定差异,小麦生育期间易遭受冬季低温冻害、倒春寒、干旱、干热风、收获期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的影响,综合考虑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是小麦夺取丰收的基础。按照县农业部门的推荐,选择适宜的小麦主导品种,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宣城地区冬、春季气候特点,农民小麦生产习惯栽培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品种选择、播种、施肥、春季田管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以指导小麦栽培。  相似文献   

20.
侯马市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发生小麦春季低温冻害,对产量影响极大,尤其是2007年4月初发生大面积小麦冻害,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全市这两年的小麦冻害情况,分析小麦春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原因,以便及早进行预防,或在冻害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使冻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