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低氮高效型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氮高效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双低效型玉米品种豫单606、双高效型玉米品种秋乐36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在不施氮肥和纯氮90、180、270、360 kg/hm2处理下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双低效型品种相比,低氮高效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可以正常维持物质合成,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粒重增加,进而具有较高产量优势;高氮高效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光合作用,子粒库容量较高,库调节能力较强,子粒产量存在优势;双高效型品种同时具有以上特性。  相似文献   

2.
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郑单958、登海605和鲁单510,探究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鲁单510穗位较低,株高与登海605相似且略高于郑单958。吐丝后45 d,鲁单510和登海605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郑单958显著高102.2%、86.9%和126.9%。济南和淄博,鲁单510产量较郑单958分别高9.0%和17.0%,较登海605高2.9%和20.4%。鲁单510的氮肥偏生产力较郑单958和登海605平均高3.8%和2.7%,氮肥吸收效率分别高18.4%和15.7%。鲁单510穗位较低,子粒灌浆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特性和氮肥利用效率及其向子粒的分配能力,为该区域高产及氮高效玉米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禾谷类作物上施用NO_3和NH_4混合型N比单施NO_3-N产量更高,这一现象在玉米、小麦、黑麦、高粱、水稻等作物上都已观察到了。虽然这些观察大都是通过水培试验法进行的,然而有迹象表明增施NH_4-N在土壤环境中也对作物有益。这些现象使人们想到,增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依据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对该区30个夏玉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4种类型,高产氮高效型(Ⅰ)、高产氮中效型(Ⅱ)、中产氮中效型(Ⅲ)和低产氮低效型(Ⅳ)。经进一步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间显著相关。开花期后,高产氮高效型(Ⅰ)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和干物质向子粒分配比例较高,氮转移量、转移效率、贡献率最高;低产氮低效型(Ⅳ)夏玉米品种向根、茎的分配比例较高,氮转移量、转移效率及贡献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分配、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对氮肥的敏感性,以西农979和小偃22为参试品种,对其分别进行了五个水平的施氮处理,并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两个品种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各器官含氮量、分蘖成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茎鞘、穗轴+颖壳、叶中干物质转运量及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呈减少的趋势,施氮后西农979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减少14.23%,小偃22平均减少18.50%;两品种器官含氮量均以籽粒最高,茎鞘最低,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品种千粒重降低,穗数、穗粒数以及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小偃22相比,西农979花前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较低,但其具有更强的花后同化能力;施氮后,西农979在冬春分蘖与穗数增加方面均优于小偃22,产量提高幅度也相对较大,在施氮180 kg·hm-2时产量最高,说明西农979对氮肥反应较小偃22敏感。  相似文献   

6.
7.
氮素形态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氮素利用率的途径,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两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差异及不同形态氮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吸收型小麦品种秦麦11灌浆期籽粒GS、GPT活性、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大于低氮吸收型小麦品种扬9817。不同氮素形态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蛋白组分含量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同。高氮吸收型小麦品种秦麦11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表现为酰胺态氮处理〉铵态氮处理〉硝态氮处理。处理间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低氮吸收型小麦品种扬9817籽粒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均表现为酰胺态氮处理〉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处理,谷蛋白含量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最高,硝态氮处理下最低,处理间清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量类型小麦品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氮高效且高产的小麦品种,于2016-2017年综合运用籽粒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2项指标将河南省38个主推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高产高效型、高产低效型、低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穗粒数都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产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低产(效)小麦高24.8%,花后干物质的转移量和转运效率最大,分别是低产低效型小麦的2.1倍和1.6倍。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较氮低效品种增加16.2%,但在干物质转移效率上与不同氮效率品种差异不显著;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氮素转移效率是氮低效品种的1.1倍。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型小麦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速率最高,在该时期,同等产量水平下,HYHE型小麦氮素积累量速率较HYLE型高28.8%,LYHE型小麦的氮素积累速率较LYLE型高66.0%,且花后氮素积累速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相同产量水平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氮肥水平不同则品种间的氮效率差异程度不同。大部分供试品种的氮效率类型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仅临麦4号、鲁原502、泰山28和山农25在各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均较高,可划为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临麦4号通过高氮素吸收效率、泰山28通过高氮素利用效率、鲁原502和山农25通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实现氮高效。由此可知,应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力环境的品种和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施肥技术;在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鉴别和调控,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高产、高效潜力,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规律,于2019-2020年度小麦生长季,以3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 3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小麦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开花期和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以成单30(CD30)和正红505(ZH505)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无氮(N1)和纯氮225kg/hm2的NH4Cl(N2)、KNO3(N3)、尿素(N4)、猪粪(N5)等5种处理下的产量、氮效率以及花后叶片氮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其变化为N4>N3>N2>N5>N1。品种间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显著差异,ZH505的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D30,CD30的保绿度显著高于ZH505。氮肥形态和品种显著影响Chla和Chlb的变化,其中N4处理下含量最高,CD30显著高于ZH505。叶片氮浓度在花后20d达到最高值,两个品种在花后40d的Chla和Chlb平均含量较花后20d分别降低19.11%、13.63%和42.98%、36.31%。氮肥形态显著影响Rubisco和PEPC的变化,其中N5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因此根据玉米品种持绿特性,通过尿素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叶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是实现玉米高产氮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用平安18和金玉1号两个供试品种,每品种设7个氮肥处理,研究氮肥的施用技术。经生理指标测定和产量及质量分析结果表明,氮肥225kg/hm2添加6.75kg/hm2增效剂的施用模式效果较好,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均明显好于其它处理,蛋白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我国不同年代的3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两个水平下对产量、穗长、穗粗、穗粒数、秃尖长、轴粗、百粒重共7个农艺性状进行考查比较。结果表明,除轴粗以外,其余几个农艺性状不同年代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年代变化玉米品种产量显著提高,氮胁迫压力下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均下降。正常施氮条件下,各年代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呈上升趋势,低氮胁迫降低了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而对轴粗无明显影响。研究还表明,1950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的耐低氮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育种工作要在自交系选育中重视低氮条件,为进一步培育耐低氮杂交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氮肥水平、5个种植密度,探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在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氮肥主要调控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来影响子粒建成,最终使百粒重增加;密度则调控快增期、缓增期持续天数来影响子粒重。要提高玉米产量,关键在于提高子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时间,尤其是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以及提高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在生产中,首先要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的群体,延长子粒灌浆持续时间;此外,通过增加开花后的氮肥供应来提高子粒灌浆前期的平均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15.
以始于200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评价持续施用有机肥氮和化肥氮13年对郑单958子粒产量和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氨基酸含量,低氮量60 kg/hm2,有机肥氮处理子粒产量低于化肥氮处理;施氮量120~360 kg/hm2,有机肥氮与化肥氮处理子粒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420~600 kg/hm2,有机肥氮处理子粒产量显著高于化肥氮处理。施氮量0~60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越高氨基酸含量越大且化肥氮处理的氨基酸含量大于等量有机肥氮处理,有机肥氮118.5~600 kg/hm2、化肥氮91.9~600 kg/hm2可以获得最优总氨基酸含量。兼顾子粒产量和氨基酸综合评价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氮120~420 kg/hm2、化肥氮120~300 kg/hm2,可实现玉米产量和氨基酸品质...  相似文献   

16.
深松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梁熠  马琨  朱海燕  齐华  刘明 《玉米科学》2014,22(2):129-134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置深松模式为主区(CK:不深松;T1:隔行深松;T2:行行深松),施氮量为副区(N0:不施氮肥;N1:纯氮112.5 kg/hm2;N2:纯氮225 kg/hm2;N3:纯氮337.5 kg/hm2),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形成特点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深松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行行深松和隔行深松产量分别较不深松高9.62%和8.81%;N2、N1和N3处理产量分别较不施氮肥提高65.32%、62.60%和49.09%,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深松和合理的施氮量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的原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作物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呈降低趋势,隔行深松和行行深松的氮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不深松,且隔行深松的氮吸收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自交系对低氮反应的田间与盆栽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入了解玉米自交系的氮效率现状是选育氮高效品种的基础。利用20个自交系在两个地块上、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它们的氮效率(产量/施氮量)表现。同时,进行盆栽试验,探讨利用苗期生物量实现氮效率快速筛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氮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利用效率在玉米自交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地块间自交系的氮效率变异较大,CA170(2)、原引1号(5)、早27(17)对土壤氮素的降低反应敏感,减产幅度达到45%以上,是高氮高效品系;478(1)是中产耐低氮品系;武312(13)、北黄4(20)为双低效品系。盆栽苗期试验与田间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差,说明不能达到氮效率快速筛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两个氮水平下不同玉米基因型产量与根拔拉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刚  陈范骏 《玉米科学》2013,21(6):107-110
以华北地区主栽的8个玉米杂交种和中国农业大学自育的2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不同供氮水平(0、240 kg/hm2)下对玉米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根拔拉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在不同氮处理间差异显著,平均产量、穗粒数及根拔拉力差异极显著,穗长、穗粗及穗行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玉米基因型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的降低。低氮处理下根拔拉力显著降低,其降低幅度与产量的减产幅度显著相关,可作为氮高效品种筛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对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速效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具有显著增产效果。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一次性施用不同类型的缓/控释肥的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乐喜施"、"鲁西化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金正大"和"益多保"处理,增产达7.3%~11.8%。成熟期,"乐喜施"、"鲁西化工"和"益多保"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金正大"和"施可丰"处理。缓/控释肥在土壤中的氮素释放天数在60 d左右,释放高峰在播种后32 d前后,之后土壤速效氮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