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强桑一号桑树品种的桑叶为材料,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桑叶粉中硒元素含量及其溶出率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测定桑叶粉及其水溶液中硒的含量。结果表明:阴干桑叶粉硒含量最高,为780.31 μg·kg-2,冻干、煮后烘、烘干依次减少;冻干桑叶粉硒溶出率最高,为23.45%,阴干、煮后烘、烘干依次减少。采用冷冻干燥可以提高富硒桑叶粉及其水溶液中硒含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二月兰可有效降低石灰性土壤pH值,45 000 kg·hm-2(处理Ⅰ)和90 000 kg·hm-2(处理Ⅱ)翻压量的土壤pH值在培养结束时(120 d)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24和0.41个单位;翻压二月兰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2.00 mg·kg-1、26.28 mg·kg-1和0.09 g·kg-1、3.32 mg·kg-1、63.00 mg·kg-1;土壤有效氮含量在翻压15天时达到峰值,此时处理Ⅰ、Ⅱ的有效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2.95 mg·kg-1和21.70 mg·kg-1,但培养60天后各处理有效氮含量相近;翻压二月兰可在培养前期(22 d)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22天后处理间差异缩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和0.33 g·kg-1;翻压二月兰可降低土壤碳氮比,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碳氮比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02和1.51个单位,降幅分别达到20.82%和15.58%。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周至县‘翠香’猕猴桃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陕西省周至县78个‘翠香’猕猴桃果园叶样的11种元素含量,依据产量、果实外观品质和叶片健康状况将调查果园划分为高生产力园(13个)和低生产力园(65个),以高生产力园测定结果为标准值进行DRIS和DOP法诊断。结果表明,低生产力园在DRIS法诊断下的养分需求顺序为K>N>Zn>B>P>Fe>Cl>Mn>Cu>Mg>Ca,其中K和N缺乏,Ca、Mg和Cu过量;DOP诊断结果为Zn>K>N>B>P>Fe>Cl>Cu>Ca>Mg>Mn,与DRIS诊断结果较为一致,说明DRIS诊断结果较为可靠。K-S检验表明,N、K、Cl、Fe、Mn、Zn和B叶片测定值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且DRIS诊断平衡的养分Cl、Fe、Mn、Zn和B进行2点3区间概率分级;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虽符合正态分布但DRIS诊断失衡的养分,参考高生产力园测定值和DRIS法诊断结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陕西省周至县‘翠香’猕猴桃叶片营养诊断的适宜范围:N(21~26 g·kg-1)、P(1.4~2.1 g·kg-1)、K(10~18 g·kg-1)、Ca(32~42 g·kg-1)、Mg(4.0~8.0 g·kg-1)、Cl(6~10 g·kg-1)、Fe(140~220 mg·kg-1)、Mn(100~500 mg·kg-1)、Cu(5~9 mg·kg-1)、Zn(23~50 mg·kg-1)和B(60~78 mg·kg-1)。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青菜对不同类型土壤中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吸收和累积特性,通过盆栽实验,观察了三类土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中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噁唑(SMZ)、四环素(TC)、土霉素(OTC)4种典型抗生素在青菜中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青菜累积三类土壤中4种抗生素的含量均在第10天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青菜中抗生素的含量随着土壤中抗生素初始含量(0.1~25.0 mg·kg-1)的增大而增大,抗生素初始含量为25.0 mg·kg-1时,青菜中累积的抗生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低浓度处理组(P<0.05);土壤中抗生素初始含量为25.0 mg·kg-1时,青菜从不同类型土壤中吸收同种抗生素的含量差异较大,排序为红壤(SM2 14 993.6μg·kg-1、SMZ 12 199.2 μg·kg-1、TC 646.1 μg·kg-1、OTC 967.6 μg·kg-1)>黄褐土(SM2 12 598.1 μg·kg-1、SMZ 11 678.5 μg·kg-1、TC463.5 μg·kg-1、OTC 663.8 μg·kg-1)>砂姜黑土(SM2 9 510.4 μg·kg-1、SMZ 3 666.9 μg·kg-1、TC 58.8 μg·kg-1、OTC 90.5 μg·kg-1),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青菜从土壤中累积抗生素的重要因素;在同类土壤中,青菜对不同抗生素的累积顺序为SM2>SMZ>OTC>TC,导致青菜对不同抗生素累积差异的原因,除了土壤对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吸附能力强于磺胺类抗生素(SAs)外,还与不同抗生素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形态)有关。青菜能吸收土壤中的抗生素,在移栽后第10天青菜中抗生素的含量最高,青菜易从酸性土壤(红壤)中吸收抗生素,中性土壤(黄褐土)次之,碱性土壤(砂姜黑土)最低,且青菜对SAs的累积能力强于TCs,土壤中抗生素的初始含量越高,青菜中抗生素的含量也越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鸡粪中的抗生素在蔬菜中的累积规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鸡粪中四环素(TC)、土霉素(OTC)、磺胺甲噁唑(SMZ)、磺胺二甲嘧啶(SM2)4种抗生素在青菜中的累积动态,探讨了小麦秸秆炭、稻壳炭对鸡粪中抗生素在青菜中累积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鸡粪中4种抗生素均可被青菜吸收,在青菜移栽后的第10 天青菜中抗生素的累积浓度达到最高,随后浓度逐渐下降;在鸡粪中添加相同浓度(200 mg·kg-1)抗生素时,移栽10 d的青菜中SM2的累积浓度最高(957.35 μg·kg-1),OTC、TC次之(分别为300.17和216.75 μg·kg-1),SMZ累积浓度最低(36.62 μg·kg-1);青菜中抗生素的累积浓度随着鸡粪中抗生素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小麦秸秆炭和稻壳炭可显著降低鸡粪中4种抗生素在青菜中的累积,但两种生物炭的阻控效果差异不显著,土壤中抗生素有效态浓度的显著降低是生物炭减少青菜中抗生素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微粉化对制马钱子中士的宁、马钱子碱溶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附录溶出度浆法,用HPLC 测定,分别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无酶)模拟体内环境的溶出介质下,转速50 r/min,体积为900 mL,比较微粉化前后马钱子粉的溶出行为。结果以T50、Td、T90 为溶出度参数,在人工肠液中,以马钱 子碱、士的宁为考察指标, 马钱子超微粉分别为0.38、1.33、19.50,0.39、1.31、17.63 min; 马钱子粗粉分别为19.43、 44.53、249.12,20.84、44.96、229.95 min。在人工胃液中,以马钱子碱、士的宁为考察指标,马钱子超微粉分别为0.32、 1.25、20.60,0.45、1.41、20.81 min;马钱子粗粉分别为20.53、43.31、220.30,20.76、46.02、241.82 min,两者比较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粉化能提高马钱子中士的宁、马钱子碱的溶出量与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干旱区山盆体系下不同绿洲生态系统农田的土壤水盐与养分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异规律,于2019年5、8、10月在玛纳斯河流域山前绿洲、人工平原绿洲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采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对土壤水分、盐分、铵态氮和硝态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棉田土壤水盐与养分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变异强度属于中等或强变异;各区域的土壤水分和盐分在垂直剖面上呈现随土层加深而增加的趋势,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各土层无明显规律性。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差异较大,土壤含水量表现为绿洲与荒漠过渡带(12.89%) >人工平原绿洲(12.80%) >山前绿洲(12.55%),土壤盐分表现为人工平原绿洲(3.44 g·kg-1) >绿洲与荒漠过渡带(2.69 g·kg-1) >山前绿洲(1.93 g·kg-1),人工平原绿洲和山前绿洲土壤盐分存在显著差异,人工平原绿洲土壤属于轻度盐渍化。土壤铵态氮表现为绿洲与荒漠过渡带(3.77 mg·kg-1) >人工平原绿洲(3.53 mg·kg-1) >山前绿洲(3.46 mg·kg-1),土壤硝态氮表现为山前绿洲(2.02 mg·kg-1) >人工平原绿洲(1.90 mg·kg-1) >绿洲与荒漠过渡带(0.77 mg·kg-1)。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山前绿洲、人工平原绿洲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的棉田土壤水盐与养分的块金值小于0.25或等于1,表明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空间自相关性强,但受采样和农业耕种的影响,存在恒定的变异。山前绿洲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的土壤盐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理论模型拟合度较高,人工平原绿洲土壤水盐与养分拟合效果欠佳。研究表明,山前绿洲、人工平原绿洲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土壤水盐与养分变异的主导因素是土壤类型、气候和地下水位,滴灌和施肥是影响土壤水盐与养分分布的重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青铜峡市农耕表层土壤和水稻全硒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青铜峡市农耕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水稻子实硒含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元素含量在0.057~0.95 mg·kg-1之间,平均值为0.226 mg·kg-1,83.55%的农耕土壤达到足硒水平(0.175~0.40 mg·kg-1),其中连湖农场土壤硒元素含量均值最高,树新林场最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硒元素含量表现为灌淤土 > 潮土 > 粗骨土 > 盐土 > 灰钙土 > 新积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铁氧化物、锰和CEC。此外,水稻子实硒含量不只受土壤全硒含量的影响,而且与土壤pH、有机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转ATCIPK23基因烟草植株在不同钾浓度下钾及干物质积累的能力,研究了外源基因的导入对转基因烟草植株钾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钾环境下,转基因株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烟株发育较快、根系发达、生物量较大、植株的含钾率也有明显提高,随着供钾量的减少,这种差异幅度逐渐增大。当供钾浓度为0.1 mmol·L-1时,对照品种K326植株的平均钾含量为17.7 g·kg-1,而转基因品系KA12为23.3 g·kg-1,KA16为24.6 g·kg-1,KA21为22.1 g·kg-1,分别较对照品种增加了31.6%、39.0%和27.7%。钾吸收动力学研究表明,转基因植株与对照品种植株的最大吸收效率(Vmax)差别不大,而最低浓度(Cmin)与米氏常数(KM)的差别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浓度为0、10、20、40、60、80 和100 μg·mL-1的亚硒酸钠溶液对萝卜籽浸泡处理8 h,而后于25℃进行发芽培育,研究不同硒溶液浓度处理条件下,发芽萝卜苗中微量元素硒的生物转化能力。研究发现,经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后,萝卜苗中硒富集因子随硒溶液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先极显著增加(P<0.01)而后再减少,当硒溶液浓度为80 μg·mL-1时达最大值。硒的生物转化能力与有机硒、总硒的变化趋势相似,当硒溶液浓度为80 μg·mL-1时,生物转化能力最高,达88.756%左右。可见萝卜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硒元素具有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数值统计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7348 g·kg-1,10~30 cm土层为0.2070 g·kg-1,30~50 cm土层为0.1852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含盐量减少,土壤盐分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11%和193%,呈现强变异性。(2) 0~10 cm、 10~30 cm和30~5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l-、SO42-、Mg2+ 和K++Na+离子的均值逐渐减少,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3)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是Cl-与SO42-。(4)未利用地土壤总盐分均值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次之,林地的最小,分别为0.4420 g·kg-1、0.0755 g·kg-1和0.0414 g·kg-1。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矮壮素浸种对不同小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低浓度矮壮素(10 g·kg-1)浸种4h和浸种8h提高了商麦1619和蓝黑粒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高浓度(≥20 g·kg-1)处理则表现出抑制作用;②胚芽鞘长和芽长随着矮壮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③最大根长、根数目、茎叶干重和干重变化趋势因品种而异。综合来看,商麦1619为10 g·kg-1矮壮素浸种4h处理效果最佳,蓝黑粒为10 g·kg-1矮壮素浸种8 h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土培和网室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的腐植酸对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硒形态以及大蒜硒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硒含量随着腐植酸用量的提高而增加,20%OM处理的土壤有效硒含量(43.3~50.6 μg·kg-1)> 10%OM(37.6~48.8 μg·kg-1)> 5%OM(36.0~44.1 μg·kg-1)> CK(33.0~41.5 μg·kg-1)。可溶态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联度最大(关联系数为0.821),其次为有机硫化物结合态硒(关联系数为0.693),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关联度最低(关联系数为0.482)。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相应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可溶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和有机硫化物结合态硒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62和0.906,而与其他形态的硒相关性不明显。大蒜各部位干重的硒含量为根(0.167~0.653 mg·kg-1)> 茎(0.114~0.326 mg·kg-1)> 叶(0.056~0.086 mg·kg-1),且4个处理大蒜鳞茎鲜重的硒含量为0.018~0.110 mg·kg-1,均达到了富硒食品标准(HB001/T-2013)。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嘧菌酯和丙环唑复配农药在大豆作物上的残留分布及降解动态,分别在北京和安徽两地对大豆作物进行田间施药,得到了青豆与大豆(干豆)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茎、叶的样品,并通过QuEChERS方法提取、液质联用色谱仪检测对各样品进行了农药残留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青豆与大豆上农药残留规律近似,不同部位的残留浓度表现为叶>茎>果实,其中鲜叶上嘧菌酯和丙环唑最大残留量为0.709 mg·kg-1和1.300 mg·kg-1,鲜茎上分别为0.032 mg·kg-1和0.059 mg·kg-1,青豆上分别为0.025 mg·kg-1和0.029 mg·kg-1,干叶上分别为0.546 mg·kg-1和0.581 mg·kg-1,干茎上分别为0.024 mg·kg-1和0.050 mg·kg-1,大豆上分别为0.026 mg·kg-1和<0.01 mg·kg-1。根据降解动态公式拟合,嘧菌酯和丙环唑在鲜叶上的消解速率均大于其在干叶和干茎上的消解速率。嘧菌酯和丙环唑的复配剂按推荐方式施用时,不会带来潜在的残留风险,但由于茎和叶上的残留浓度远大于大豆果实,在饲料选择时需要关注农药残留问题,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降低饲料中农药残留对家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秸秆促腐还田条件下沿淮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秸秆还田后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通过沿淮麦田的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稻秸还田+腐秆剂(CN52,C/N=52∶1)、稻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拔施N肥(CN11,C/N=11∶1)、稻秸还田+腐秆剂+常规施肥(CN17,C/N=17∶1)和稻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拔施N肥(CN22,C/N=22∶1),并对耕层土壤养分、不同形态碳素、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碱解氮以CN17最高,为166.23 mg·kg-1,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以CN11最高,分别为22.12和138.75 mg·kg-1;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均以CN11最高,分别为15.52 g·kg-1、11.87 g·kg-1、38.04 μg·kg-1、76.49% 和0.2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以CN11最高,为204.19;土壤养分含量、碳素有效率与土壤碳库指数的相关性最高。总之,沿淮地区稻秸促腐还田施用氮肥调节土壤初始C/N至11时,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大。  相似文献   

16.
甲酸盐和葡萄糖对两种土壤N2O排放的刺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究某些根系分泌物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甲酸盐和葡萄糖为外加碳源(0、0.5、1 μmolC·g-1),测定了其对菜地和稻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外加有机碳源情况下,菜地土壤的N2O-N(2.65~2.69 μg·kg-1)排放量显著小于稻田土壤(6.19~11.79 μg·kg-1)(P<0.01);添加葡萄糖的情况下,菜地土壤的N2O-N(2.47~3.44 μg·kg-1)排放量也显著小于稻田土壤(9.55~13.34 μg·kg-1)(P<0.01);但在甲酸盐(1 μmol C·g-1)的刺激下菜地土壤N2O-N排放量(54.86 μg·kg-1)显著高于稻田土壤(42.40 μg·kg-1)(P<0.01);增加施氮量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中N2O排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微生物拷贝数(包括真菌、细菌、反硝化细菌)是菜地的3~8倍。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反硝化真菌在菜地中的相对丰度(53.8%),远远高于其在稻田土壤中的丰度(6.6%)。有报道指出,反硝化真菌能够有效地利用甲酸盐产生N2O,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小分子有机物质的微量添加可以显著刺激土壤N2O排放;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显著地影响土壤N2O排放对不同有机碳源添加响应;甲酸盐添加下的菜地土壤中,大量反硝化真菌很可能是N2O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7.
确定合理磷肥用量对取得高产、提高经济收益和保护环境都有重要意义,而明确土壤速效磷产量临界值与淋溶临界值是界定施肥量适宜与否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下辽河平原长期定位试验,使用直线-平台、双直线和米氏模型计算土壤速效磷产量临界值,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确定土壤速效磷淋溶临界值。结果表明:该地区玉米和大豆的速效磷产量临界值分别为12.0 mg·kg-1和10.8 mg·kg-1;三个模型中以米氏模型计算的值最高,以直线-平台模型计算的值最低;通过6次淋溶试验,计算的土壤速效磷淋溶临界值在74.6 mg·kg-1到82.0 mg·kg-1之间,均值为80.2 mg·kg-1。在农业生产中应将土壤速效磷控制在12.0~80.2 mg·kg-1之间,可据此指导施肥,达到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并减少施肥对环境影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土壤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铬(Ⅵ)和多环芳烃菲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单一暴露试验结果表明:铬(Ⅵ)对赤子爱胜蚓7 d和14 d的LC50分别为259.98 mg·kg-1和241.13 mg·kg-1;菲对赤子爱胜蚓7 d和14 d的LC50分别为88.01 mg·kg-1和60.96 mg·kg-1.铬(Ⅵ)和菲对赤子爱胜蚓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浓度-效应关系,而且铬(Ⅵ)和菲对赤子爱胜蚓均具有一定毒性,菲的毒性大于铬(Ⅵ).采用铬(Ⅵ)和菲等毒性单位进行复合暴露试验,结果表明铬(Ⅵ)和菲混合物对蚯蚓7 d-LC50中铬(Ⅵ)和菲所含浓度分别为151.73 mg·kg-1和37.93 mg·kg-1;14 d-LC50中铬(Ⅵ)和菲所含浓度分别为 137.69 mg·kg-1和34.42 mg·kg-1,根据等效应线图判定其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研究苯甲酸钠对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 mmol·kg-1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出苗延迟,且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与清水对照(处理0)相比,喷施2~4 g·L-1的苯甲酸钠溶液,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喷施2~4 g·L-1苯甲酸钠处理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缓解了小麦幼苗的毒害,最终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但喷施苯甲酸钠溶液浓度越高(>6 g·L-1)反而会抑制幼苗生长甚至对幼苗产生毒害。相关分析性表明,当苯甲酸钠施用浓度为1.97~3.12 g·L-1(2016年)、1.58~3.27 g·L-1(2017年)时,小麦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达最大值,当其浓度为2.59 g·L-1(2016年)、3.02 g·L-1(2017年),MDA含量最小。综上,喷施(1.58~3.27 g·L-1)的苯甲酸钠能减轻复合重金属胁迫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番茄和土壤中咯菌腈残留的检测方法。用乙腈水溶液提取样品中的咯菌腈,经PSA(N-丙基乙二胺)和硅镁型吸附剂净化后,以C18柱为分析柱、乙腈-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电喷雾负离子源,外标法定量。咯菌腈在0.01~2.00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 412.6x+163.95,r2=0.999 5。向对照番茄果实和对照土壤中分别添加咯菌腈标样,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0、2.0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96%~103.17%和88.21%~106.8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4.6%和1.1%~6.2%。番茄和土壤中咯菌腈的检出限均为0.4 μg·kg-1,定量限分别为1.4 μg·kg-1和1.3 μg·kg-1。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和灵敏度都较高,适用于番茄和土壤中咯菌腈的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