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利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问题,本文以西吉县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应用不同比例尺、不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可行的.其主要步骤包括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转化;空间叠加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表格分析等.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问题 ,本文以西吉县 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为例 ,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 ,应用不同比例尺、不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可行的。其主要步骤包括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转化 ;空间叠加分析 ;确定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 ;表格分析等。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图绘制的一般过程。图例的设计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代数叠加运算是整个编制过程的关键。做图过程中应本着简单实用、形象达意和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分别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周1993和2000年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编制出了建库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计算出了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减少土壤侵蚀面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分析是评价工程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以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重点监测小流域-盆古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理前后的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eCognition、Arcgis软件,对盆古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盆古小流域旱地、水田等面积减少,有林地和梯田等面积增加;小流域轻度侵蚀在有林地中分布最多,而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中;另外,小流域土壤侵蚀这一期间整体呈现由强转弱的趋势,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以黄土高原较早实施退耕还林的宁夏西吉县为例,选择1990和2005年的2期TM遥感图像,对西吉县1990—2005年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RS与GIS技术,提取地类、坡度和植被等3个因子的数据信息,模拟1990—2010年毕节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过程和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并运用叠置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土壤侵蚀的响应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毕节试验区土地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壤侵蚀以轻度、中度侵蚀为主,整体呈现改善的趋势,尤其是退耕还林后,土壤侵蚀的面积与强度均不断降低;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具有密切的联系,耕地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土地类型,耕地的减少与土壤侵蚀呈正相关关系,林地面积变化与土壤侵蚀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退耕还林的初期,土壤侵蚀的强度略有增加,草地增加与土壤侵蚀负相关,增加草地有利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增强。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有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为区域土地规划及水土保持等宏观决策部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之一,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利用1990,2000,200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13 580.8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3%,后6a变化速度明显快于前10a;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水田、旱地、林地面积快速减少;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土地利用景观不断破碎,多样性增强。水田、旱地、林地、水域和城镇用地近圆指数较小,斑块形状复杂;分维数介于1.26~1.44,各地类形状趋向复杂,人类对其干扰不断增强;林地是整个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质,分离度最小,水田、城镇用地、旱地和水域的分离度相对较小,呈现连片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8.
详细介绍了土地利用变化图绘制的一般过程,认为图例的设计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代数叠加运算是整个编制过程的关键,制作过程中应本着简单实用、形象答意和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实例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周1993年和2000年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编制出建库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计算出土地覆被变化转移矩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对明晰和诊断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白洋淀198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土地利用类型以苇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5.66%~52.62%,17.92%~29.82%和11.31%~18.52%;1987~1999年间耕地向苇地和水域转变,转移概率分别为12.84%和7.2%;1999—2007年间水域转化为耕地和林地,转移概率分别为12.76%和6.37%,苇地转化为耕地和建筑用地,转移概率分别为3.03%和2.31%;1987—2007年间干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24.06 km2和19.92 km2,耕地、建筑用地和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20.98 km2、9.94 km2和9.67 km2,变化趋势主要是由干草地和水域向耕地、建筑用地和苇地的转变;除干草地与BOD5的相关系数为-0.711,P=0.048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研究为在流域尺度下揭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对白洋淀水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并为制定该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6,自引:10,他引:66  
根据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分析了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等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14年间,榆林地区未利用地减少1305.56km^2;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增加567.11,99.6,616.79km^2;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分别为1.11%及0.91%;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海西州区域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导致各种建设用地增加,使我国土地供需矛盾加剧.随着集约节约用地政策的提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随之在各地开展.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及发展情况,以2003-2008年青海省海西州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青海省统计年鉴等资料为基础,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为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极值标准化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各级评价指数分值和总指数分值,对海西州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强度指数(UII)逐年增长,用地弹性指数(EI)逐年下降,增长耗地指数(GCI)平稳波动,总指数波动增长.海西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不协调,需要政策引导,加大土地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1985,1995和2000年3期土地利用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丹汉江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转移情况和变化速率。研究了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面积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该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的99%以上,是该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体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草地相反。15a间,耕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增加了105.08和14.85km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41.02和77.63km2;在不同坡度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5°~35°,而且在15°~25°之间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3.
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燕玲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66-168,171
依据1996年和200年的新疆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计算出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动指数,全面分析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全区土地利用总体变动指数为0.71%,其中变动指数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为14.47%,最小的是和田地区,仅为0.19%.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新疆土地利用提出一些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转移矩阵的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2016年,准格尔旗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显著,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地面积分别减少16.02,12.66和2.48km^2,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其他土地、耕地的占地面积分别增加18.63,10.53和1.72km^2;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70.8km^2。[结论]准格尔旗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结合水土流失数据分析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宁夏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宁夏盐池县5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对盐池近17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的农业用地、牧业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业用地面积增加,居民建设用地有较快增长但规模不大,其它土地类型变化不大,基本处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增加对土地利用变化矢量属性的认知,进一步挖掘潜藏于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特征和规律,丰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为区域土地资源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土地转移流视角,提出土地转移率和土地转移链概念,采用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县的土地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1978—2015年同心县耕地和草地比例增大,未利用地减少。区县尺度上土地转移率渐次降低;类型尺度上,耕地转移率先升后降,草地转移率先降后升,未利用地转移率呈"降—升—降"特征。1978—1987年的土地转移流以草地转未利用地为主,1987—1996年则呈现多元特征,1996年表现为退耕还林还草和对未利用地的改造利用。1978—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围绕着耕地的流失与保护进行,土地转移单向链以31型(草地转耕地)和61型(未利用地转耕地)为主,往复链以Ⅱa型为主,主要是161型(耕地—未利用地—耕地)和131型(耕地—草地—耕地)。[结论]同心县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大份额的"往复链"。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要重视往复链所揭示的内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1—2008年新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特征,研究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耦合关系,为更加有效实施“富民兴边”国家战略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经济带3个轴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其他地区相对稳定,南疆的克州与和田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小;(2)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边疆新时期扶贫开发,应针对处于不同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市州采取有差别的土地政策,通过放宽、放活建设用地供给,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力争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应用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1996-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1996-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7062.1671亿元增加到7168.987亿元,共增加106.8139亿元,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在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价值最高,水源涵养价值次之,原材料价值最低,13a间各服务类型的价值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新疆在13a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0.82万元,减幅达19.52%。这表明新疆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环境压力呈持续增大趋势。影响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人文因子可归纳为经济、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其中经济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问题一向都是研究的重点。结合近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环境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气候、大气质量以及区域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