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Sheathblight)不同病级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期病级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呈线性相关,产量损失率(y)与收获前病情指数(x)呈幂函数关系,当x<20时.y=0.18075x1.127025(r=0.9770,n=16),当x>20时.y=0.1105X1.351575(r=0.9983,n=12),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得到纹枯病经济阈值的动态模式,即:在目前小麦产量6~7.5t/hm2水平下.建议防治指标病情指数为3.0~6.0,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控制在1.4%以内.  相似文献   

2.
黄潮土长期施用磷肥的肥效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 ̄1998年在黄潮土上进行肥力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黄潮土连续18年施用磷肥(每年施150kg/mh^2P2O5的过磷酸钙),磷肥的年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增长,试验13年后趋稳定;磷肥在小麦、玉米上的养分生产力(Y)与施肥年限(x)呈二次方程关系:Y小麦=-15.002+11.077x-0.553x^2(r=0.9532^**);Y玉米=-8.503+5.621x-0.274x^2(r=0.9801^**),显示出磷肥残效的叠加效应。在该试验条件下,由于NP处理配施有机肥带入的磷量较高,磷肥肥效则有年下降,黄潮土中磷肥肥效与土壤速效磷(olsen P)含量呈极显著负样关:Y(小麦当季表观利用率)=199.409x^-0.709(r=-0.9382^**);Y(小麦增产)=65.894-2.605x(r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不同菌源梯度人工接种的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不同的18个发病小区,分析各期病情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玉米面粒重、单穗重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产量损失率最高可达38.24%,而病情指数对穗数没有直接影响。利用电子计算机SPSS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两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1)关键期病情模型(CPM),L=2.8219+0.7402x1(R=0.8799,SD=5.2149,N=18)。(2)多期病情模型(MPM):L=1.073+0.426x1+0.170x2(R=0.892,SD=5.2898,N=18)。式中:L为玉米产量损失率;x1为授粉期病情指数;x2为灌浆后期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4.
畜牧系统灰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畜产品产量的主要因素作了灰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猪出栏率、粮食产量是影响猪肉产量的关键因子(r(y1,x5)=0.894,r(y1,x2)=0.824;禽肉比重、粮食产量是禽肉产量的主控因素(r(y2,x6)=0.905,r(y2,x2)=0.848);禽出栏率、粮食产量是影响禽蛋产量主要因素(r(y3,x8)=0.998,r(y3,x2)=0.991);草杂肉比(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肉类比率)与非农业人口率分别是影响草食动物肉类产量与奶产量的关键因素(r(y4,x10)=0.852,r(y5,x12)=0.832),文中所建立的GM(O,N)静态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平均误差皆在-1~1%之间)。  相似文献   

5.
秋花菜人工叶损失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一次性剪叶的方法测定报秋花菜叶损失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为Y=-8.2688+0.6746x(r=0.9983)。  相似文献   

6.
鲫鱼体尺及RNA/DNA比值与体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取21尾健康鲫鱼停食2天后测基体长,体高,体宽,体围,白肌中RNA/DNA比值及体重,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94.237+2.713x1+7.467x2+7.908x3+1.904x4+39.366x5+3.151(r=0.996);单独分析体重(Y)与RNA/DNA比值(x5)建立回归方程Y=-38.730+82.764x5+5.969(r=0.9817)。经主成分分析,第1  相似文献   

7.
寒地水稻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野外和稻田中华稻蝗发生规律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主要以3龄以上虫态于7月初开始身稻田转移,7月中旬大量进入稻田,稻蝗的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损失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千粒重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26.153-0.3955x(r=-0.948),产量损失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5.119+1.866x(r=0.9167)。  相似文献   

8.
武育粳3号单穗重和穗粒与产量均呈抛物线型相关,其回归方程,单穗重与产量为y=-678.6+1307.5x-359.3x^2,r=0.7476^**。穗数与产量为y=-1955.5+170.8x-2.94x^2,r=0.7094。因此高产群体的单穗重和穗数都要控制适宜量,武育粳3号以单穗重1.189g,亩穗数29.04万相组合为桂。促进低位分蘖成穗,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是建立高效个体、高产群体的基  相似文献   

9.
通过1985 ̄1993年对龙海市稻飞虱调查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晚季主害代(第六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在9月底10月初,其发生量(y)分别与8月30日至9月5日的五代若虫稳定期的虫量(x1)9月上旬的诱虫量(x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预测模式为:y1=3918.2978+8.4254x1(r1=0.8328)y2=3058.4073+14.8494x2(r2=0.9090)。采用直线回归直  相似文献   

10.
交换钙对锶—89在小麦和大豆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交换钙对^89Sr在小麦及其连作作和的在豆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钙钙将抑制^89Sr由土壤向小麦和大豆植株的输运和积累。^89Sr在该两种作物中的滞留浓度C与交换钙量X呈线性负相关:麦根C1=124.2-10.1x,麦秸C2=99.3-3.8x,麦壳C3=40.1-6.0x,麦粒C4=12.3-1.5x;大豆根C1=333.0-53.5x,豆壳C3=240.5-4...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接虫法,探讨了不同密度菜青虫对春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青虫百株虫量(X)与甘蓝产量(Y)呈显著负相关,相关式为Y=165.8904-0.0385(r)=-0.9902^**)。通过五种曲线模拟及回归分析,得出了虫口密度与甘蓝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为幂函数,即Y=0.0208x^1.0057(r=0.9961)。提出了豫南地区甘蓝菜青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55头。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混合危害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研究了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共同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小麦吸浆虫和条锈病同时发生时,随着病、虫数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而与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呈线性相关。不同年份间病害与虫害的损失当量基本一致;当病、虫的数量相同时,干旱年份作物的实际损失比正常年份大。正常年份小麦条锈病的病指(x)和每穗吸浆虫数量(z)造成的产量损失(L%)模型为:L%=0.0259+0.0024  相似文献   

13.
豫东潮土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供磷量等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豫东石灰性潮土区经过连续3 年的田间试验和对土壤、小麦植株磷素含量的系统测试,建立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供磷量、磷素利用率及磷肥增产效果的相关技术模式。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供磷量呈对数曲线关系,Y= 0 .593lnx - 0 .556(n = 43) ,r= 0 .680 ** ;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磷利用率呈指数曲线关系,Y= 101 .60e - 0 .081x(n = 34) ,r = - 0 .701 ** ;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磷肥增产量亦呈指数曲线关系,Y= 171 .45e- 0 .0555x(n = 51) ,r = - 0 .554 ** 。有关模式和参数,对指导该区作物轮作中计量施肥,调节养分平衡及提高施肥的经济、生态效益等均有较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法对杂交高梁的产量及其他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的同一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不同;同一组合内的不同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也不同。其关联度顺序为:单穗粒数(r4=0.9008)>穗长(r3=0.8005)>茎粗(r2=0.7080)>株高(r1=0.6786)>单穗粒重(r5=0.6516)>千粒重(r6=0.5490)。  相似文献   

15.
玉米新杂交种的产量-密度方程与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变化,群体生物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分别符合W=x/(a+bx)和W=axebx(a>0,b<0)模式,登海1号和鲁单961的最高群体仔粒产量分别为964.7g/m2和873.6g/m2,其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是8.1株/m2和7.7株/m2。而单株籽粒产量和穗粒数符合W=aebx(a>0,b<0)模式,千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粗均符合Y=a+bx方程,回归截距a和回归系数b反映了品种的生产潜力和耐密性;反映玉米结实性指标的空秆率和败育籽粒数与密度的关系可分别用回归方程Y=aebx和Y=a+bx+cx2表示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鼠害剪株分布型,发现剪株的分布均属聚集型,高密度下聚集原因主要是鼠类本身习性所为,低密度下是环境与鼠类本身行为两因素作用结果。鼠害一般产量损失调查可用n=26.34/x+7.58进行抽样,产量损失率(剪株率)可用公式y=0.0637+0.6830x来计算。防治指标为6.2%上夹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500个玉米杂交种不同穗部质量与数量性状关系的列联分析表明:玉米穗型与单株产量表现极显著正相关(C=0.2934),玉米粒型与单株产量无显著相关(C=0.1052),玉米穗型与粒型表现极显著正相关(C=0.3717);玉米筒型果穗,半马齿粒型的杂交种单株产量高,是玉米育种中穗部质量性状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n=12,r0.01=0.708);施磷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57**(n=12);氮磷配施与小麦产量之间有正相关趋势,r=0.581(n=10,r0.01=0.632)。表1中10个氮磷配比有9个表现比单施磷肥处理增产。说明在盐渍土区增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可获得显著增产效果。表1氮磷不同用量及配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1991~1993年,本所)注:肥料价格均按当年统销价,下同。“土加肥”指土壤中养分与肥料中养分之和,供试品种为鲁麦14号。(二)最佳氮磷配比1992~1993年小区试验结果(表2)表明,不同施肥量级,最佳氮磷配比略有不同:在氮加磷10~16公斤/亩时,最佳氮磷比均表现为1.5∶1;7公斤/亩时为2∶1;19公斤/亩时为1∶1。也就是说,随施肥量的加大,最佳氮磷比例逐渐变低。这个结论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盐渍土小麦对氮肥反应的敏感性和氮磷配施的特殊性,即不同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及偏酸性的内陆土壤的施肥特点。亲2氮磷不同用且及配比对小麦产且的影响(1992~1993,本所)(三)施肥量、施肥氮磷比例与最佳土壤氮磷比值通过小区试验对空肥区小麦所吸收的养分测算,在试验地土壤肥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80%以上的卵产于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胶东地区秋玉米抽雄盛期,是第三代棉铃虫产卵盛期,而开花盛期,则是卵孵化盛期。多年观察结果表明,第三代棉铃虫在秋玉米上的卵量(y)与第二代蛾量(x)密切相关,其相关式为y=-315.9+1.7783x。第三代棉铃虫幼虫量(y)与第二代蛾量(x)相关式为y=-31.3+0.1340x,第三代棉铃虫幼虫量(y)与第三代卵量(x)相关式为y=2.42+0.0989x。  相似文献   

20.
采用播期(x1)、密度(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小麦8539高产栽培优化模型y=356.64-30.31x1+14.23x2+34.08x3+7.56x4-18.07x1x2-13.51x1x3-18.98x1x4-8.62x4x5+10.00x52。因子水平选优,当x1取-2、x2取2、x3取2、x4取2、x5取-2时,获得产量12085.8kg/hm2,比各因子取0水平时,净增6747.0kg/hm2,增产125.92%,比四川小麦历史最高产量7575.0kg/hm2,增产83.38%。这是目前粮食作物高产模式栽培中罕见的增产效益。经大田验证,模型信度均达0.95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的建立,对小麦8539的高产栽培和四川小麦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