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是指1560~1890年小冰期气候最寒冷的时期,其间气候波动剧烈,自然灾害频发,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中分别从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康熙复兴、道光萧条、光绪衰落五个阶段探讨了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研究表明:(1)明末北方低温,雪灾冻害频繁,严重影响了以游牧业为主的女真族的生产生活,牲畜死亡,食物短缺,加速了女真族南下入关的步伐。(2)崇祯大旱期间,农业欠收,饥荒四起,农民起义不断,导致明朝灭亡。(3)康熙时期,气候寒冷,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但康熙励精图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社会发展不断充满活力,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4)道光年间,冷冬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将原本矛盾尖锐的社会变的更加动荡不堪,生产力受损,社会开始衰落。(5)光绪大旱,导致人口减少,生产停滞,社会混乱,国家内外交困,社会已彻底衰败。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的预知能力、适应能力、抵御能力差;在自然灾害频发且灾情严重情况下,易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食物短缺,饥荒四起,起义不断,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严重受损,社会将面临衰败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冻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冻灾发生频率做了统计。结果表明:该时期冻灾的发生呈现波动变化,1451-1500A.D.(明景泰-明弘治)、1571-1730 A.D.(明隆庆-清乾隆)、1831-1910 A.D.(清道光-清宣统)这三个时期冻灾发生的频率较高,而1501-1570 A.D.(明弘治-明隆庆)、1731-1830 A.D.(清雍正-清道光)冻灾发生的频率较低。且冻灾的灾害程度与冻灾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冻灾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灾害的程度也较重。此外,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旱灾发生频率统计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冻灾与旱灾的发生频率基本上为同步变化。旱灾与冻灾的同步增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归绥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及其降雨特征,具有潜在的致灾性。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自明末以来的持续经济开发活动与大青山的植被覆盖变化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经济活动导致大青山及其山前地带植被覆盖大为降低,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调节机能,激化或加剧了自然环境潜在的致灾性,使归绥城市发生水患的机率相对增大。水患与环境相互反馈,频发的水患加剧了大青山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植被再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所得资料,详细论述了划区轮牧与季节连续放牧对草场牧草生长数量及质量、草场土壤肥力变化及羊群生长状况等诸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肯定了划区轮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对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北部玉米螟一代区1974~1991年的玉米螟研究资料及相应年份的相关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非特殊灾变年份玉米螟发生量中、短期预测模型,并根据对经济阈值的分析,建立了玉米螟综合防治决策模型。从1992年开始在拜泉县等地进行综合防治决策模型的生产应用、检验和修订,预报准确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4~2005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节水灌溉基地的试验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水量平衡法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及根据作物系数Kc和Penman-Monteith公式、Penman修正式、Blaney-Criddle公式、Hargreaves公式、Priestley-Taylor公式、Markkink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等间接求解作物需水量。以逐旬需水量的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以上各种方法计算苜蓿、披碱草和青贮玉米需水量的结果进行了适用性评价;以PM方法的计算结果对常用的6种计算饲草料作物需水量方法进行了评价,根据建立的回归方程实现了PM方法与其它6种方法的相互转换,并用2006年的实测资料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日本在农药登记管理方面的法律依据、登记基本资料要求、农药登记品种、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等,重点介绍了农药登记的新品种,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杀虫剂、天敌、杀鼠剂及信息素类新型农药等较好的品种,生测资料、残留资料要求,杂草抗药性最新情况等。日本在农药登记、管理、科学使用及农民协会等方面的风险控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近520年旱涝特征及干旱频率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根据最新收集到的史料记载等资料,对原甘肃500年旱涝等级进行了增补和修改,并将资料延续至1989年,最终得到一套目前为止最可靠的连续的1470—1989共520年旱涝等级序列。并据此统计了甘肃历史旱涝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干旱频率的趋势和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精度的中国西部公元1-2000年温度和降水变化序列及CENTURY模型,重建公元1-2000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序列,利用小波分析探讨了不同草原生产力周期变化特征及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类草原ANPP波动大体相似,其中在魏晋和明清小冰期出现明显低值期,在公元600-1200年出现长达600年左右的高值期;2)不同草原ANPP波动有所不同,典型草原ANPP居中变幅最大,荒漠草原ANPP最低变幅次之,草甸草原最高且变幅最小;3)3类草原ANPP均存在准280a和准60a振荡周期,草甸草原ANPP还存在准150a振荡周期。4)降水和温度对草原ANPP有重大影响,但在不同类型的草原影响不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主要受降水控制,草甸草原受降水和温度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6~2005年金昌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的分析,对金昌市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硫的时间及空间浓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主要监测点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市区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风向与风速、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方面分析成因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我国北方63个代表站点(1961-199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指标和计算方法,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农牧交错带界限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不变,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农牧交错带将东南移,范围扩大;同时气候生产力可能下降。而在温度升高、同时降水增加的气候情景下,农牧交错带的移动变缓,甚至不变,视降水的情况而定。降水增加能部分或完全补偿因温度引起的气候生产力的下降,气候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增加。降水是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干热的气候趋势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2.
近12kaBP以来南疆博斯腾湖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博斯腾湖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以及孢粉和地化元素资料的分析,建立了近12kaBP以来此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序列,并得到以下结论:(1)其气候演变特征同新疆地区由其他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基本一致,气候演变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干旱的水热配置关系;(2)由δ(18)O所反映的温度波动存在显著的后期增温特征,结合δ(13)C及Ca-CO3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划分出若干具有广泛区域一致性的冷暖阶段,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0-5.5ka、3.0ka和2.0kaBP;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和2.0-1.5kaBP期间快速的冷暖变化都具有显著的突变性特征;(4)在7.0-5.0kaBP期间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的反映,这也是剖面中唯一的最为显著的暖湿期。  相似文献   

13.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疏勒河流域是目前甘肃省移民和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也是“再造河西”战略实施水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随着移民范围和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 ,进一步提高流域水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 ,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化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计算和评价了疏勒河流域的降水资源、冰川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允许开采资源、储存资源 )、水资源总量的数量和特征 ,评价和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2002年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本文利用CLIMEX和GIS软件,并结合悬铃木方翅网蝽已知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数据,对其在当前(1981年-2010年)及未来(2011年-2040年、2041年-2070年和2071年-2100年)气候条件下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适生范围较广,适生区占我国内陆总面积的61.27%,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半部地区,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大部、华东大部及西南局部地区;未来气候变暖情境下,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适生区呈现向东北方向扩展的趋势,总适生范围不断增大,且适生程度增加。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悬铃木方翅网蝽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对于现已发生和预测出的潜在适生分布区,要加强检疫,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5.
内蒙大青山高等真菌区系地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大青山高等真茵世界性分布属占66%,种占293%,它们是一些起源古老、生理适应幅宽的种类。欧亚北美分布属占33%,种占43.5%,表明本区与欧亚北美真茵区系上的广泛联系。热带分布属仅占4%,种则未见,可见本区与热带联系很不密切。欧亚分布种占12.9%。东亚北美分布种在11%以上,特别与北美东部联系更为密切,共有种不下10种。中国日本分布种约1.3%,足见本区和日本在真茵区系上有着联系。特有成分2.2%。内蒙古大青山深居北温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本区真茵区系的结构特征。总体上,泛北极真茵成分占优势(在70%以上),充分显示出北温带成分为主的特色。附有该区习见高等真茵名录。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据调查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河中下游地区天然植被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林灌草甸草地减少了78.26%,覆盖度介于30%~70%之间的湖盆、洼地、沼泽草甸草地以及产量较高的草地减少了约40%,草地总面积也减少了将近50%。额济纳绿洲林地和沼泽地草甸植被面积与50年代相比,分布于河岸的胡杨、沙枣林面积减少54%,红柳林面积减少33%,成片的芨芨草甸、芦苇沼泽逐步消失,已被旱化的骆驼刺、花花柴、黑果枸杞群落取代;沿河乔灌木林严重退化,以疏林为主且林木生活力极差。植被退化的因素很多,近年来自然环境在缓慢地向干旱变化,但非主要因素,主要是进入下游的水量呈减少趋势,由此引起了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加大了包气带厚度,造成了包气带土壤的极度干旱化,使部分不适宜该水分和盐分生存的植物长势由密变稀、由好变坏、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额济纳三角洲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选择黑河下游额济纳旗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土壤养分特征.通过对2003年额济纳土壤样品的分析得出:土壤pH值在7.97~9.35之间,呈碱性;全N、全P、全K,pH值比较集中,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的含量比较分散,差异大;对土壤养分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第一、第二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3.65%.第一主成分代表土壤综合养分水平;第二主成分则主要反映土壤的K肥和速效P水平.通过对主成分低维聚类分析,将研究区的土壤大致划分为4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分别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和防治情况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2008年5~6月,对我国山东等7个苹果主产省市的88个果园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和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苹果枝干轮纹病的总体发病率达77.6%。随着树龄的增大,枝干轮纹病危害加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提高。4~10年生果树发病率为56.7%,病情指数为37.0;11~17年树龄的果树发病率为78.7%,病情指数为53.8;18~24年树龄的果树发病率为91.5%,病情指数为70.8;25年以上树龄的果树发病率为100.0%,病情指数为95.3。不同省份之间苹果枝干轮纹病的发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该病在山东、河南和北京的危害相对较重,而在山西和陕西的危害相对较轻;几个主栽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枝干轮纹病的化学防治中,石硫合剂是最常用的药剂,其次是多菌灵。已被禁用于无公害果园生产中的福美胂仍然在不少果园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山山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天山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加上多民族聚居,三大医药体系交融等人文条件,使这些药用植物长期以来在当地居民与疾病作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算,整个天山山区有药用植物200多种,依功能,疗效可分为16类,在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上,仍存在众多的问题,本文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导思想上,阐述了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利用方面,提出了加速升值研究;保护方面,提出了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  相似文献   

20.
Carbon(C) storage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or its relevance to agricultural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Afforestation can increase C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offset CO_2 emission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 benefits of planting wolfberry(Lycium barbarum L.) on the secondary saline lands in arid areas, we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biomass carbon(BC) storage 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storage in different-aged wolfberry plantations(4-, 7-and 11-year-old) established on a secondary saline land as well as on the influence of wolfberry plantations on C storage in the plant-soil system in an arid irrigated area(Jingtai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The C sequest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in the wolfberry plantations of Gansu Province were also evaluated. An intact secondary saline land was selected as control. Results show that wolfberry planting could decrease soil salinity, and increase BC, SOC and litter C storage of the secondary saline lan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4 years after planting.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C storage values in the intact secondary saline land(control) accounted for only 1.0% and 1.2% of those in the wolfberry plantation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intact secondary saline land, the SOC storage values in the 4-, 7-and 11-year-old wolfberry plantations increased by 36.4%, 37.3% and 43.3%, respectively, and the SOC storage in the wolfberry plantations occupied more than 92% of the ecosystem C storage. The average BC and SOC sequestration rates of the wolfberry plantations for the age group of 0–11 years were 0.73 and 3.30 Mg C/(hm~2·a),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C and SOC storage between the 7-year-old and 11-year-old wolfberry plantations, which may be due in part to the large amounts of C offtakes in new branches and fruits. In Gansu Province, the C storage in the wolfberry plantations has reached up to 3.574 Tg in 2013, and the C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existing wolfberry plantations was 0.134 Tg C/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olfberry planting is an ideal agricultural model to restore the degraded saline lands and increase the C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 in ari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