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为害程度日趋严重。从1968年起,大多数稻区病虫测报站开始把褐稻虱的观察和测报列入工作内容,1973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测报办法。但由于当时没有摸清褐稻虱远距离迁飞的特性,在测报工作中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预报,使防治工作陷于被动。有鉴于此,自1977年起建立了全国联合测报网,互通虫情、苗情和天气情况,全面分析各地虫情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以指导各地短期测报和大面积防治;同时比较年度间的发生特点,以促进迁飞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1977年全国褐稻虱联合测报网获得的资料证明,褐稻虱不仅有向北迁移的规律,在秋季还有向南回迁的迹象。为进一步探明褐稻虱的回迁规律,为今后开展异地测报提供依据,1978年9月至10月,我们在凤阳县城西乡公社,在凤阳县植保站大力支持下,对褐稻虱的回迁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和卵巢解剖等分析工作。由于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时间较短,加之水平有限,只能提出一些粗略的数据和看法。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区自扩种后季稻后,褐稻虱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近十年来除1972和1976两年由于水稻穗期寒潮来得早为害较轻外,其余年份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尤以1975年的为害最严重.为了有效地控制后季褐稻虱的为害,自1976年起,对后季稻褐稻虱的防治适期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的发生为害规律和中长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安庆地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探明褐稻虱的发生为害规律,掌握其中长期预测方法,对指导大田防治具有现实意义。安庆地区农科所自1978年以来,着重对褐稻虱的地方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综合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主要有灰稻虱、白背稻虱和褐稻虱三种,其中以“两晚”生长后期的褐稻虱为害威胁最大.1968、1970、1972和1975年曾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夺取晚稻丰收的主要障碍.现将几年来褐稻虱发生和防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小结如下:一、发生和为害规律1.发生时期 褐稻虱第二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南方陆续迁入我县稻田,繁殖第三、四、五代三个完整世代,第六代若虫一般不能羽化为成虫,逐渐自然消亡(见表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稻虱、褐稻虱、灰飞虱等。近年来,在单季稻上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褐稻虱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灰飞虱为轻发生。其中,2005年桐庐县稻飞虱发生特点:白背稻虱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褐稻虱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10年来发生为害最重的年份;灰飞虱发生量有所增加。现将稻飞虱发生为害损失及成灾原因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5年浙江桐庐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5年浙西北桐庐单季稻区褐稻虱发生为害及挽回损失情况,以及稻飞虱发生为害变动规律调查研究表明,五(3)代稻飞虱前中期以前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8月20日起以褐稻虱发生为主,为大发生至特大发生,成灾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4%,挽回稻谷损失约22.6%。并对褐稻虱成灾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有效防控对策措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台风来袭,稻飞虱的迁飞路径受到影响,加上近期气温走低给稻飞虱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环境,目前安徽部分地区田块的稻飞虱尤其是褐飞虱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户要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并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常见的稻飞虱有两种,即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以为害小麦、玉米、高粱、茭白、甘蔗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2005年江苏省洪泽湖农场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稻白叶枯病、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及稻褐飞虱特大发生,加强了测报工作、系统田间观察,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四代稻飞虱2005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四代褐稻虱大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有效防治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策略,将其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1.
稻纵卷叶螟(Cnapk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国和东南亚、东北亚一些国家水稻上重要害虫。国内除新疆外,南起海南岛,北迄黑龙江,东自台湾,西到西藏都有发生。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发生频次显著增加,为害程度日趋严重。多数稻区的病虫测报站相继开始把稻纵卷叶螟的观察和研究列入日程,1973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测报办法。但由于对稻纵卷叶螟远距离的迁飞特性和规律尚不清楚,在测报工作中往往不能准确预报,使防治工作陷于被动。自1978年起,在总结了我国东半部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联合测报网,修订了测报办法,各代发生期间彼此互通虫情、苗情和天气情况,全面分析各地虫情发生趋势和变化规律,初步形成了异地与本地、中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联合体制,指导了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12.
褐稻虱是东南亚、日本、印度次大陆等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经常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稍一放松警惕,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实践证明,栽培抗虫品种,影响褐稻虱的生存和繁殖,控制其发生为害,必要时施用部分药剂,是当前消灭褐稻虱危害较好的综合防治方法。例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栽培对褐稻虱高抗品种,可以不使用农药治虫(Patyek和Dyek,1973)。  相似文献   

13.
镇江地区位于北纬30°09’~32°11’,东经118°44’~120°12’.全区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和圩区三种类型,是一个单、双并存,早、中、晚混栽稻区,水稻品种布局十分适宜于褐稻虱的发生和为害.近年来,我们为了控制褐稻虱的为害,对褐稻虱在镇江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将取得的主要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1987年晚稻“圭巴”品种小区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褐稻虱及其混合种群为害损失率和经济阈值.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因生育期不同而异,每百蔸幼虫分蘖期为121.3头,抽穗期为131.2头.褐稻虱抽穗期的经济阈值为百蔸494头若虫.本文提出了抽穗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直接利用此模型进行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5.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稻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金坛地区褐飞虱的测报与防治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1995年以来金坛地区褐飞虱的测报与防治工作,对存在"通天"的年份和田间虫卵量高的年份作重点分析,并就褐飞虱测报与防治提出合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褐稻虱是我县后季稻上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大发生的频率高,在防治上稍有疏忽,小虫就闹大灾,严重地影响了水稻的持续增产。为了经济有效地控制褐稻虱的为害,1976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组织12个重点公社农科站,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集中力量揭露其发生规律,研究防治策略和药剂防治技术。兹将初步结果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9.
1975年以后,各地防治褐稻虱都采用治上控下争主动,决战当代保丰收的策略.这对于扑灭褐稻虱为害,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镇江地区的实践来看,这个策略的弊病主要是农药成本高.目前三代的防治标准为每穴0.3头,多数年份8月上、中旬要连续治两次,加上决战当代,单季稻用药达3~4次,每亩农药费达2~2.5元.另外,有一定的盲目性.褐稻虱是个隔代暴发的害虫,第四代是否暴发,除与三代的虫量基数有关以外,还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后期迁入虫量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为了寻求褐稻虱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整理了近几年来各类型水稻褐稻虱消长的系统资料,并进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四(2)代褐飞虱在稻飞虱种群中所占比例及基数高,是五(3)代褐飞虱大发生的重要原因。搞好四(2)代的测报、防治工作,对于减轻五(3)代防治压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