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土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应(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8年定位试验的资料,在前两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中上肥力双季稻母实行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积累、土壤磷素的有效化和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而且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特别是细菌的总量、自生固氮菌等生理群的菌量和脲酶等主要土壤酶类的活性,从而收到培肥土壤、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中上肥力水平水稻土不同肥料结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前三种酶活性随水稻生长量大小而有规律地变化,酸性磷酸酶活性除受水稻生长影响外,还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制约,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与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相对强度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和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耕翻前土壤的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红壤性水稀土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4.
5.
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施用对紫色土性水稻土的肥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勇周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Z1):138-142
连续多年的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增加了土壤氮、磷、钾养分的供应量,特别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钾的比例,协调了土壤养分的供应,提高了施肥效应和化肥利用率,缩小了土壤基础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差异.有机肥结合氮磷化肥施用的田地,粮食产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年提高,而单施氮磷化肥的田地,粮食产量则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韦琳琳  王昌友 《农技服务》2015,32(5):117-118
选择当地主推水稻新品种为试验对象,研究有机无机肥料如何搭配对其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用有机无机肥料试验处理下,水稻产量表现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水稻地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肜的效应(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水稻BB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混肥料,该肥利用多种高效优质原料,通过特殊生产工艺分别造粒,再按一定的配比掺合而成。与其它复混肥相比较,其有机质含量高于20%、氮磷钾总含量达18%~20%,具有肥效利用率高、投入低、产出高和配方灵活、针对性强等优点。长期使用更凸显其优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强壮株杆,起到减低农药量、增产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壤胶体复合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培肥效果的重要指标,有机培肥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但因肥料的不同,有机无机合量和追加复合量的变化各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12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一无机肥料配施对蝼土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的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化肥配施秸杆与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肥力,但效果不同;与长期施无机化肥的NPK相比较,M(H)NPK、M(N)NPK培肥效果明显好于SNPK,以有机质提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稻田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研究了稻田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与土壤养分、土壤结构及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等皆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值与氮素矿化率呈显著负相关。且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代换量、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及水稻产量的相关系数皆大于有机质总量与它们的相关系数。初步认为: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品质,可作为衡量稻田土壤肥力及培肥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淮北黄潮土 19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试验前相比下降 1.5 4g/kg ;长期单施化肥可基本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厩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比试验前增加 9.2 4~ 10 .6 1g/kg。与无肥处理相比 ,施氮磷钾肥和施厩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有所下降 ,而施氮肥和施氮磷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升高 ;厩肥配施化肥能明显增加易氧化有机质的含量 ,并降低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与定位 5年试验相比 ,长期施厩肥有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和胡敏酸 /富里酸比值的趋势 ,而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则不利于土壤腐殖质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3.
塿土中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田间定位试验和砂泸管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灌水条件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质累积和分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第一年矿化率毛苕秸秆、玉米秸秆>厩肥,第二年趋于一致,达到相对稳定。当年累积系数,根茬>厩肥>玉米秸秆,受施用量的影响较小。稳定有机质分解系数,旱地>水浇地。土壤有机质消长,不施肥有下降趋势,施化肥能维持土壤原有机质水平。在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提高程度与施有机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肥配施下氮钾的渗漏损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3年5季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稻季渗漏水中的氮以NH_4-N为主,麦季以NO_3-N和NO_2-N为主。稻季渗漏水中氮素形态的变化还因配施比例、烤田措施而变化。稻季渗漏损失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其中施肥的激发矿化作用对土壤氮的损失有较大影响。肥料氮直接渗漏的比例占26%~34%。稻季氮素渗漏损失量,在前期(拔节前)占全生育期总渗漏量的86%~90%,全期渗漏损失量占施氮量的18.2%~5.6%。随有机肥氮比例的增加而减少。稻季钾素渗漏量平均占施钾量的13%。肥料钾的直接渗漏损失占总渗漏钾量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研究得出,本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多在2-5%,各种还田有机物的腐殖化系数约为0.2-0.4。连续4年测定,玉米秸还田形成的新腐殖质的分解速率(r)为0.2458,减半期为2.8年。采用腐殖化系数0.3及新形成腐殖质的分解速率0.2458作为代表值,计算了每年定量加入超过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所需要的有机质情况下的腐殖质积累速度。据此估测出,本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7-0.9%左右的低产田,适当增施化肥使粮食年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每年以其秸秆产量的一半(约350公斤)以上还田,5-6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便可增长到1%以上,从而可以基本满足作物稳产高产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连续四年在水泥模拟池内进行了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地下水位和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处理,水田土壤有机质均有所增加,不同耕作制度,以冬泡区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最多,但只施化肥进行冬泡的有机质量增加极少,并且第四年开始降低。施用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高水位区>低水位区;而不同地下水位对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各处理土壤中的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及其活化度均逐年有所增加。无定形氧化铁的含量一般是:耕层>下层,冬泡区>冬作区,高量区>常量区>化肥区。耕层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主要决定于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下层则主要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活化度及其变化规律与无定形氧化铁的状况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亚热带山地矿物质循环,植被演替与土壤肥力变化的初步研究。按照原生植被、次生植被、耕地的顺序,黄棕壤土壤有机质由14%左右下降至4%左右,红壤由7%左右下降到1%左右。土壤腐殖酸碳与非腐殖酸碳的比,原始植被下的土壤最低。同一土壤剖面中,原始植被与次生植被下的土壤其比值下层高于上层。而在耕地上,上下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元素分析结果,原始植被土壤中腐殖酸的C/H比值最低,同一土壤剖面中其比值下层高于上层。官能团分析结果,原始植被下的土壤腐殖酸有较高的酸度,羧基,酚羟基和羰基。黄棕壤富里酸的数均分子量是714,它的分布范围为198—1052。碳含量是44%(40.5—51.4%)。氢含量是4.88%(3.74—5.45%)。氮含量是2.2%。氧和硫含量是48.92%。E_4/E_6比值是6.84(4.16—8.56)。  相似文献   

18.
两年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淹水土壤中施用硝酸钾和尿素(1986),均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加3.4%~12.7%和13、0%~28.9%,尿素的效果优于硝酸钾。这两者深施或混施的促进作用均对应优于其表面匀施。2.施用尿素和豆科绿肥箭舌豌豆(1987)后,水稻吸收的土壤氮素,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不断增加。从六叶期到完全成熟期,水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收全氮的百分数,施用尿素的从21.9增至31.0,施用箭舌豌豆的从26.4增至40.8。3.在整个生育期,施用尿素和箭舌豌豆的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绝对量,均高于不施肥的对照。箭舌豌豆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优于尿素。4.淹水植稻,不论有否施用化学氮肥或施用何种形态的氮,都会发生土壤原始氮素的损失;但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原始氮素的维持,以及土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