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分析南川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多年来的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应用对策与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高效、适用性很强的农作物,加大马铃薯种植的发展力度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作物种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发展马铃薯种植,重庆市涪陵区选择在在两季水稻区增种秋马铃薯。发展现代化农业对于栽培技术要求非常高,这种情况下,秋马铃薯的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就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近10年的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简要阐述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秋马铃薯栽培技术,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之后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直到2006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垄作玉米年均产量最高,为101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免耕玉米连作高12.3%,但几种耕作方式间玉米和大豆年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按农业生产成本排序,玉米为秋翻〉免耕〉垄作,大豆为秋翻〉垄作〉免耕。按经济效益排序,玉米为垄作轮作〉免耕轮作〉秋翻轮作〉免耕连作〉秋翻连作,大豆为免耕轮作〉垄作轮作〉秋翻轮作。除玉米连作外,免耕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玉米-大豆轮作可获得与常规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和较高的大豆产量。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免耕处理在人工和农机上的生产费用比其他处理少,且免耕轮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大于秋翻,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观测。  相似文献   

4.
免耕种植秋大豆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大豆是利用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收获后、小春作物播种前的秋闲地增种的一季作物。免耕种植秋大豆,是指在水稻、玉米等收获后,不翻耕土地,直接起沟直播或打窝点播的一种种植方式,该种植模式是一种用养地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改革耕制、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5.
稻田水稻、秋马铃薯、油菜套种轮作是在稻油两熟基础上,采用深沟高厢免耕稻草覆盖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套种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稻田复种指数,达到稻田年三熟、实现作物的优化配置,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6.
免耕对黑土春夏季节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与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生长早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由于免耕与常规耕作(秋翻)覆盖率和含水量不同,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大豆小区土壤的白天5cm地温均低于常规耕作处理,夜间差异不大;相同深度的玉米和大豆秋翻处理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比免耕高0. 7℃和0. 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差异逐渐减小。播种后,除了下午免耕5cm地温略低于秋翻外,下午至夜间免耕的10cm和15cm地温,均略高于秋翻的土壤温度。这是由于免耕下土壤水分增高引起的土壤热容量加大,从而缓解夜间降温和寒流影响,减缓土壤温度下降的结果。播种前,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大豆地土壤水分分别比秋翻处理高2. 4%和1. 8%。播种后的一个月期间,免耕大豆土壤含水量比秋翻高2. 3%。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季黑土墒情不好的问题,这对保证出苗和幼苗的健康生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在翻耕、免耕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的稻草覆盖量对秋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效益的影响,以此探寻在开县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下,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翻耕、免耕模式下,稻草适量覆盖可以明显提高秋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免耕模式秋马铃薯的株高、产量高于翻耕模式,差异极显著,且在稻草覆盖量为2.5kg/m2时,秋马铃薯的产量高达45.9kg/15m2,效益最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土壤的容重、氧化还原电位、土温、通气孔隙、剖面结构和水稻根系、伤流液、灌浆速度、分蘖状况、经济性状等项目的测定,试验研究免耕与翻耕直播技术,明确了免耕直播相对于翻耕直播不但能促进水稻生长,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是一项更轻型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秋马铃薯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可以治疗胃痛、烫伤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重庆涪陵地区秋马铃薯市场销路较好,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但由于部分农户一直沿用过去的种植模式,导致种植收益不高。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利用水稻收获后的茬口田,不需要翻垦直接栽培,具有省时省力、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新平县者竜乡农业粮食生产种植中,玉米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玉米产量,也是者竜乡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分析了者竜乡的基本情况,结合者竜乡哀牢山区作物栽培现状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烟地免耕直播套种秋玉米栽培,并对哀牢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真正获得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免耕与翻耕直播对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土壤的容重,氧化还原电位,土温,通气孔隙,剖面结构和水稻根系,伤流液,灌浆速度,分蘖状况,经济性状等项目的测定,试验研究免耕与翻耕直播技术,明确了免耕 对于翻耕直播不但能促进水稻生长,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是一项更轻型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结合湿热地区的环境特点,科学运用秋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此,重点介绍秋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玉米、红苕是旱地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玉米/红苕套作是旱地主要的栽培模式。研究薯/玉/苕旱三熟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旱三熟年产量,对保障渝东山区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薯/玉/苕旱三熟套作模式的增产机理作了分析,并介绍了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种植中的主要技术,具有成本低、收益高、成活率高的优势,成为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快速发展的代表。基于此,以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成效分析为基础,着重探究了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全面推广的有效措施,为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高效运用提供了理论推广的理论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15.
蔺草茬能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腐烂后还能够为水稻供给必需的营养成分,从而有效提高了当地水稻种植的产量。从蔺草茬晚稻免耕撒直播栽培技术的优势入手,对蔺草茬晚稻免耕撒直播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干旱半干旱西辽河平原区农田耕层存在的土壤质量问题,揭示不同免耕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设置浅旋秸秆不还田农户模式(CK)、免耕秸秆秋覆还田(MG)、免耕秸秆秋覆春二次粉碎还田(ME)、免耕秸秆秋覆春配施秸秆腐熟剂还田(MF)、免耕秸秆秋覆春二次粉碎配施秸秆腐熟剂还田(EF)5个处理,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免耕和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0~15cm土层中4种免耕秸秆还田方式降低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15~30 cm土层中MF和EF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较高,MF中增加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和假平胞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EF中增加Haliangium、溶杆菌属(Lysobacter)、Subgroup_10、Alistipe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30~45 cm土层中4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增加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增加了节杆菌属、拟杆菌属、Gaiell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相对丰度,但减少了Alistipes、Es...  相似文献   

17.
山区充分利用秋季资源,大力发展秋马铃薯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简介了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和山地玉米窄行穿林套种秋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水稻少免耕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述了水稻免耕栽培的研究进展,综合介绍少免耕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以及稻田杂草环境变化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少免耕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需重点加强研究解决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中层黑土上连续监测了6年的玉米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磷、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土壤深度上,免耕造成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层化,即表层0~5 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亚表层,而秋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则比较均匀。免耕处理的速效养分均表现为表层与亚表层存在明显差异。免耕处理下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磷、钾在土壤表层发生明显富集。  相似文献   

20.
汤兰 《南方农业》2010,(2):22-23
结合重庆市垫江县实际,从良种选择、免耕栽培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