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7.5℃、培养初始pH为6、以麦芽糖作为C源、硝酸钾作为N源及完全光照等条件最适合其菌丝生长;30℃、以乳糖作为C源、硝酸钾作为N源及完全黑暗等条件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形成;27.5℃、湿度为100%+水膜、12h光暗交替等条件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这是该病在广西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草莓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浩  张桂军  毕扬  闫哲 《农药学学报》2019,21(3):279-284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种供试杀菌剂中,双苯菌胺对C. cassiicola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50值为 (0.27 ± 0.18) 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环唑、腈菌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 (0.66 ± 0.21)、(0.85 ± 0.25)、(1.4 ± 1.2)、(1.8 ± 0.3)、(3.8 ± 3.0) 和 (4.5 ± 2.6) μg/mL;而该病原菌对百菌清与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棒孢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WSSMV)的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逆转录-PCR方法并配合免疫电镜观察,对采自我国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5省9个县、市的27份感病田小麦样品进行检测。除2份样品未检测到病毒外,其余25份样品均为小麦黄花叶病毒所侵染,没有发现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由此表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淮河及渭河流域严重危害小麦的真菌传线状病毒应主要为小麦黄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YC2140,进一步对其进行了16S rRNA和gyr B序列分子鉴定,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和YC2140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经Biolog鉴定和分子鉴定,YC2140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推荐施用剂量(449.78 mL/hm2或449.78 g/hm2)下,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500 g/L氟啶胺悬浮剂(防治效果78.77%)、450 g/L咪鲜胺水乳剂(77.85%)、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7.12%)、1×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61.64%)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6.12%)。相同施药剂量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3.33%)、500 g/L氟啶胺悬浮剂(40.97%)、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7.94%...  相似文献   

5.
多主棒孢和棒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泛,能够侵染530余种植物。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棒孢叶斑病在橡胶、蔬菜等作物上流行性暴发,对农作物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该文简述了多主棒孢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对该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素蛋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另外,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棒孢叶斑病诊断和防治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多主棒孢病原学及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辽宁发生茄子棒孢叶斑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近年来 ,辽宁海城地区保护地茄子发生了一种新病害 ,对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我们对海城市温乡镇后湖村送来的标本进行了鉴定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生褐色小点 ,扩大后呈星状 ,边缘不整齐。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大呈近圆形至不整齐形 ,有时病斑有少量的轮纹 ,边缘无明显的晕圈。在叶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病斑 ,大的直径可达 15mm ,病斑数量多时引起植株早期落叶。该菌还可以危害茄子植株茎基部 ,初为淡褐色 ,稍后表面凹陷 ,最后呈干腐状 ,表面生浓密黑色霉层 ,严重时引起上部萎蔫 (封面彩图 3)。据介绍该病也发生在果实上 ,但…  相似文献   

7.
采用PDA培养基和PD培养基,对樱桃番茄病株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认其致病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6种杀菌剂对多主棒孢的室内毒力和EC_(50)。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对樱桃番茄多主棒孢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24 mg/L;氟菌.肟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4.18 mg/L和5.46 mg/L;春雷霉素抑制效果居中,EC_(50)为29.01mg/L;嘧菌酯和多菌灵的EC_(50)分别为161.35 mg/L和649.05 mg/L,其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六种杀菌剂对绿色木霉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6种杀菌剂对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sex Gray)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绿色木霉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力克菌较敏感,Ec50分别是1.697mg.kg^-1、5.566mg.kg^-1和8.571mg.kg^-1,对代森锰锌、消菌灵和粉锈宁硫敏感性较差,Ec50分别是77.37mg.kg^-1、86.77mg.kg^-1和162.5mg.kg^-1。可供协调生物防治和  相似文献   

9.
5种杀菌剂对木霉菌及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条件下用5种常用土壤杀菌剂对生防木霉菌及尖孢镰刀菌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木霉菌及镰刀菌对5种杀菌剂敏感性不同,两菌株对多菌灵反应敏感,其EC50最小;5种杀菌剂的毒力在平板上和在土壤中稍有差异,在土壤中福美双和口恶霉灵对木霉菌的抑制作用极小,可与木霉菌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杨叶  王兰英  张宇  胡加来 《植物保护》2010,36(1):118-121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两株橡胶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对12种杀菌剂原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个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药剂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抑霉唑的EC50均小于5 μg/mL,抑菌活性高;在加入SHAM后嘧菌酯的抑菌活性也很高,与SHAM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他供试杀菌剂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依次为戊唑醇、腈菌唑、异菌脲、溴菌腈、代森锰锌、百菌清和三唑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杀菌剂对灰葡萄孢菌菌株的离体、活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之间 ,二甲酰亚胺类的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之间表现交互抗性 ;苯并咪唑类和 N -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表现有负交互抗性趋势。离体测定中 ,对不同类型菌株以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 (EC50 200mg/ L) ,咯菌腈以及甾醇抑制剂戊唑醇、氟硅唑和丙环唑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步研究甘贤友,周国顺,袁桂荣,张定法(河南省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植保系辉县市453600)80年代中期,作者在河南省新乡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玉米叶斑病。叶面上病斑密布,并联成片,导致叶片枯焦,重病地病株率和病叶率高达100%,对玉米高产、稳...  相似文献   

14.
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是在草莓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本研究对采自北京昌平、山东诸城、云南保山及广东惠州等地草莓Fragaria × ananassa发病叶片进行了组织分离,结合形态特征和ITS系统发育分析对所分离获得的8株疑似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8种代表性杀菌剂及新型药剂——双苯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双苯菌胺对8株新拟盘多毛孢 N. clavispora的毒力最强,平均EC50值为 (0.004 ± 0.002) 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咪鲜胺、嘧菌酯、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平均EC50值在0.006~0.803 μg/mL之间;百菌清毒力较低,而代森锰锌对新拟盘多毛孢 N. clavispora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草莓新病害——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多主棒孢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Dot-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田间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 h左右。通过同多主棒孢在黄瓜叶片上不同侵染时期的症状及显微诊断比较,发现该方法可在黄瓜棒孢叶斑病潜伏、未显症期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为黄瓜栽培期的病害监测和及时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帚枝霉属Sarocladium内生生防真菌HND5菌株外泌激发子蛋白SbES的诱导辣椒抗病作用机理,通过构建SbES蛋白的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重组蛋白表达菌株,利用纯化后的SbES重组蛋白处理辣椒植株,检测辣椒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以及相关抗病反应与抗病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0.1 mg/mL SbES重组蛋白可有效诱导辣椒产生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可激发辣椒叶片活性氧爆发、微过敏反应和胼胝质积累等抗病反应;并能有效提高辣椒叶片中与活性氧爆发、过敏性反应、胼胝质合成和植保素合成等抗病反应相关基因,以及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传导关键基因的表达。推测帚枝霉属内生真菌激发子蛋白SbES可通过激活多种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来激发辣椒产生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腔孢叶斑病是牡丹生产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近几年在洛阳及菏泽牡丹种植园危害越来越重。为了筛选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类8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及嘧菌酯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在含药平板上测定了3种药剂对病菌产孢量的作用。结果表明:三唑类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最强,EC50为0.020~0.096μg/mL,且戊唑醇对孢子萌发和产孢也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在0.1μg/mL时孢子即不能萌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为0.408~0.939μg/mL,嘧菌酯对芽管伸长和产孢量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10μg/mL时,芽管几乎不再伸长,对产孢的抑制率可达到99%以上;而苯并咪唑类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弱,EC50为12.167~30.104μg/mL,多菌灵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弱,100μg/mL时孢子萌发率仍达到90%以上,对产孢的抑制作用也较弱,为63.02%。根据药剂对病菌生长和发育各阶段的影响,生产中应采用适宜的施用方法:戊唑醇和嘧菌酯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也可作为治疗剂在病害发生流行期应用,但为防止抗药性菌株的出现,两者应当轮换或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19.
茄子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症状进行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致病性试验证实病原菌对茄子的致病力显著高于黄瓜。显微观察发现同一病原菌在茄子上形成的孢子以圆柱形为主,孢子体较窄;而在黄瓜上形成的孢子具有圆柱形和倒棍棒形两种形态,且较宽。对病原菌r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综合形态特征、致病力和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茄子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20.
外源化学物质对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9种外源化学物质对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的诱导作用,它们的诱导效果为9.8%~49.6%。其中,水杨酸的诱导效果最好为49.6%,核黄素、草酸、维生素K3和磷酸氢二钾也表现出较强的诱导能力,诱导效果分别为38.8%、41.5%、27.2%、37.8%;比较了玉米品种间和不同生育期的诱导效果,品种间的诱导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不同玉米生育期的诱导效果以苗期最好,拔节期其次,最差的是成株期。对两种化学物质组合使用研究发现,有些具有协同作用,有些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