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以其果实入药和提取天然色素,是重要的制药和食品工业原料。采用GAP规范种植技术,满足其地道产地自然条件,选种育苗,合理修枝整形,科学施肥,适时采收加工,正常年份每公顷可产栀子干品2700~3000kg,折干率为40%~47%,比一般栽培增产20%以上,所产药材均达优质、绿色标准。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优质中药材的大量需求,也为栀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的基本准则。从2003年11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中药材GAP认证申请。中药材GAP作为一种国家规范,具有强制性[1]。中药材GAP是  相似文献   

4.
板蓝根,别名菘蓝、蓝靛.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是传统的名贵中草药材。根、叶入药,根入药称“板蓝根”,叶入药称“大青叶”。年需量很大,据全国市场调查.板蓝根年需求量约为400万千克,市场前景广阔。板蓝根抗寒、耐早。抗性强。适应性广.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特别是近几年,其用量增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5.
从选地整地、育苗、田间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栀子丰产栽培技术,从而为栀子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栀子又名山枝子,黄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以果实和根系入药.栀子性寒、味苦,果实还可作中药材,有清热利湿、凉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火牙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肝炎、尿血和跌打损伤等症.其叶在饮料、果酒生产工艺中是极佳的天然绿色染料.其花可食用,栀子还是优良的化工原料.因此,栀子用量大、销路好、经济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栀子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栀子又名黄栀子、红栀子、山栀,属茜草科常绿灌木。植株高100~300cm,果实为肉质带革质桨果.可入药,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之功效,同时也是饮食行业中重要的天然色素原料。栀子种植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8.
水栀子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栀子果实是天然的黄色色素,在食品及化工工业中用途广泛,野生资源供应不足,人工栽培采取播种、扦插、分株繁殖方法,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分批采收和加工,可提高其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黄栀子高产种植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总结水栀子栽培技术,包括育苗、地块选择、定植造林、造林后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促进其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夏晶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28-1529
[目的]研究固体介质对栀子花干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河沙和食盐2种介质对栀子花进行包埋干燥,并比较了不同蔗糖浓度浸泡花枝的效果,测定栀子花干燥后的失水率、重量变化、感观分值等指标。[结果]直接包埋处理中沙埋比盐埋效果更好;花材经蔗糖浸泡后,花形与花色得到了较好保护。[结论]得到了栀子花的最佳干燥方法:花枝在20%蔗糖溶液中浸泡6 h后,用河沙包埋,在60~70℃干燥箱中烘烤12 h。  相似文献   

12.
秦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02-3604
栀子花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8 ℃,pH值为7.0,碳源为葡萄糖,湿度为75%.孢子产生时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特别是不需要丰富的碳源,用紫外线照射菌丝5 min左右有利于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对营养条件的要求也不高,葡萄糖最适宜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扦插生根的最佳促根剂配方.[方法]以栀子的嫩枝为插穗,用珍珠岩+蛭石+泥炭(1∶1∶1)作为扦插基质,用5种不同配方促根剂处理插稳基部,通过测定插穗的根长、根粗、根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各项指标,研究不同配方促根剂对栀子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不同配方促根剂对插穗生根存在着不同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在各处理中,以500mg/L吲哚乙酸(IAA)+ 500 mg/L a-萘乙酸(NAA)+2%蔗糖对栀子促根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为栀子扦插生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栀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不同温度、光照、pH、营养等条件对贵州栀子叶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或产孢)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栀子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栀子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在pH 5~6之间,是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该病原菌适宜于PDA、PSA 等培养基袁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  相似文献   

15.
傅平  沈永梅  夏晶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85-9185,9221
分别采用6%、8%、10%的酒精和30%、50%的甘油对栀子花进行干燥处理,筛选适宜栀子花干燥的药剂及其浓度。结果表明,30%甘油对栀子花的干燥效果最好,该处理花朵不变形、不变色、有韧性、观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栀子叶斑病及其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相似文献   

17.
山栀子幼苗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遮荫设置5个光照强度(100%、52%、33%、15%和6%),研究不同光环境下山栀子幼苗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以及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遮荫程度增加,叶长、叶宽和叶长/叶宽变化幅度较小,单株总叶面积显著减少,比叶面积则随光照有效性降低逐渐增大;叶绿素a、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遮荫处理(除33%相对光照处理)中显著增加,但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在不同光环境中没有显著差异;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也随光照有效性降低显著减小。山栀子叶、枝、干、根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并不随光环境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总体上,山栀子叶性状(叶面积和光合参数)具有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而结构性状(生物量分配)可塑性较低。适度遮荫(52%相对光照)不会显著影响山栀子幼苗的生长,这对今后山栀子的复合经营和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栀子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栀子带腋芽茎段外植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了BA、IBA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栀子茎段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栀子的茎段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BA2.0 mg.L-1+IBA1.0 mg.L-1;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BA1.5 mg.L-1+IBA0.5 mg.L-1,增殖倍数可达2.9;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1.5 mg.L-1,生根率达98%,平均根长3.5 cm。  相似文献   

19.
以孝感市孝南区西河镇的成年栀子林为试材,对栀子的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应作为丰产栽培选择的重要性状;树高和冠幅主要是通过单株果数来影响单株产量,在生产中要注意协调好树高、冠幅和单株果数的关系;单果重也可适当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