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北方高寒地区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并且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2006年我们在德善乡选择了20亩的池塘进行养殖试验。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泥鳅是近年来台湾地区改良的泥鳅新品种。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进入中国大陆;2013年,台湾泥鳅养殖在大陆特别是广东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无论是鱼塘边,还是网络上,人们都在讨论这个新兴的养殖品种。业内人士预言,2014~2015年,台湾泥鳅养殖热潮将席卷广东并漫延到全国。个体最大的泥鳅品种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养殖密度高、容易捕捞等优势,其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大。目前,台湾泥鳅是市面上个体最大的泥鳅品种。据了解,  相似文献   

3.
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广丰县从2006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规模的池塘养殖泥鳅,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本文对泥鳅生物学特性,以及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捕捞运输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林建军 《内陆水产》2000,25(8):18-19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 ,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 ,其味道鲜美 ,肉质细嫩 ,营养丰富 ,“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 ,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 ,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 ,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1苗种培育1.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 ,面积以30~100 为宜 ,池深40~60c…  相似文献   

5.
泥鳅肉质鲜价格高、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具有产量高、效益高、易推广等特点,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无肌间小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目前开封市泥鳅供应绝大数来自野生.全靠自然捕捞.产品规格大小不一,价格不稳.缺少主养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抗病性强、繁殖力强、饵料易得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文章总结介绍了黑龙江泥鳅的池塘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正>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因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繁殖力强、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前景广阔。但是,泥鳅网箱养殖的成活率一直困扰很多泥鳅养殖户,加上泥鳅是弱势群体,天敌较多,提高成活率是现今泥鳅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养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具有活力强、耐干露的特点,适于鲜活上市,售价高,故而养殖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现将近几年来本地斑节对虾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泥鳅因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繁殖力强、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前景广阔。泥鳅在天然水域中很少生病,但随着人工养殖放养密度过大以及滥用药物,导致水质恶化,泥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向冰 《河北渔业》2008,(7):58-60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养殖品种。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泥的习性。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泥鳅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此。本文总结出实践中捕捉泥鳅的若干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青松  金珊 《淡水渔业》1999,29(8):42-44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养殖泥鳅的热潮,但是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入泥土中的习性,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泥鳅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何捕捞养殖泥鳅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1 笼捕捕泥鳅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用须笼或黄鳝笼捕。须笼是一种专门用来捕捞泥鳅的工具,它与黄鳝笼很相似,是用竹篾编成的,长30cm左右,直径约10cm。一端为锥形的漏斗部,占全长的1/3,漏斗部的口径2~3cm。须笼的里面用聚乙烯布做成同样形状的袋子,袋口穿有带子。鳝笼…  相似文献   

12.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泥鳅(Misgum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为进一步挖掘这一传统优质品种的增值潜力,探讨其综合养殖技术,我们于2003年开始,连续4年进行了池塘养殖泥鳅生产试验,亩产量稳定在6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现就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善成 《水产科学》1996,15(4):23-23
泥鳅的稻田养殖刘善成(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沈阳110031)关键词:泥鳅,稻田,养殖泥鳅俗称“水中人参”。泥鳅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的养殖品种。一、稻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泥鳅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经济鱼类,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学名为Misgurnus anguillicatus。泥鳅分布较为广泛,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人民喜食水产品,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各地纷纷开展了泥鳅养殖。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捕捞与运输是末尾环节,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当年产量、经济效益等。有关泥鳅的养殖、繁殖方面的报道很多,但是关于人工养殖泥鳅的捕捞和运输方面的报道却很少见,因此开展泥鳅的捕捞以及运输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泥鳅在分类学上隶于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本属共有10余种,为温带、亚热带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其他地区均有泥鳅分布。适合人工养殖的还有另一种属于副泥鳅属的大鳞副泥鳅,该鱼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福建和台湾,其中尤以洞庭湖区出产的大鳞副泥鳅最为有名。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18.439、脂肪2.699,因此是传统的外贸出口水产品。日本的泥鳅售价几乎与鳗细不相上下,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冬季的泥鳅价格也高达20~30元/kg。由于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比较容易养殖,市场需求量大,所以…  相似文献   

17.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如鳅种选择不慎、放养密度过大、投饵不合理、池塘水质管理措施不力、生产操作方法不当使鳅体受伤而感染病菌等,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在苗种投放至捕捞收获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免泥鳅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稻田高密度养殖泥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炳全 《水利渔业》2000,20(4):30-30
泥鳅 (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是一种食性广、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水产养殖品种 ,其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味道鲜美 ,深受消费者青睐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除了内地市场需求旺盛外 ,泥鳅还是出口创汇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广、换汇率较高。但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泥鳅养殖基地。 1 999年笔者在浙江省浦江县进行了利用改造后稻田养殖泥鳅的试验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试验区在浦江县平安乡水阁村 ,面积为 2 2 0 0m2 。土质为沙壤土 ,有水…  相似文献   

19.
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由于泥鳅价格不断攀升,无论是池塘、网箱、稻田养殖泥鳅,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池塘养殖,不但经济效益高,而且易于建设、管理,现将池塘养殖泥鳅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的选址要选在避风向阳处,池塘深度约为1米,水质好,注排水方便无污染,用水最好与农田用水分开,中性底质。二、池塘建设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以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实,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与捕捞。每10m2建一个食台,食台可用砖石砌成,面积40×60cm,四周有10cm高的…  相似文献   

20.
泥鳅有潜入水底淤泥中栖息的习性,因此给养殖带来很大困难:不但水体不能充分利用,而且捕捞也不方便。日本新泻县水产养殖场试验用一种新的养殖方法;将多孔水泥桩和塑料管片放置池内,使泥鳅钻入洞孔中栖息,这样可以扩大养殖面积,又便于捕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