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建忠 《草业学报》2003,12(6):93-98
多年生香豌豆从美国引种后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适应性较强。结合气候相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引种栽培试验,得出多年生香豌豆的适生中心区位于气温适中的黄土高原中部呈西南~东北走向的一个狭长地带,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沟壑区、丘陵沟壑区二副区、三副区以及太行山西部山地类型。  相似文献   

2.
3.
2001-2002年在甘肃省肃南县对紫花苜蓿金皇后、陇东苜蓿以及黑麦草等16个牧草品种,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了11种适宜在该区种植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品种,其中豆科7种,禾本科4种。这11种牧草适应性强,抗寒耐旱、耐瘠薄,产草量较高,可以作为祁连山北坡河谷农业区建立人工饲草地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4.
秦巴山区优良牧草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秦巴山区的自然气候条件 ,选择了 5种牧草进行集中品比试验 ,观察各种牧草的春播效果 ,分析比较物候期、生长发育和营养成分等特点。结果表明 ,参试牧草品种的适应性好 ,抗热耐旱能力强 ,生长发育快 ,利用价值较高 ,值得在秦巴山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菊苣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农区优质牧草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3年的观察试验结果,对引种栽培的9个多年生牧草品种的物候期、产草量、品种特性、气候资源利用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河西走廊农区生态条件下栽培的杂交狼尾草、黑麦草、Comndor苜蓿,以杂交狼尾草表现最为优良,平均鲜草产量达18.96万kg/hm^2。从而为河西走廊农区草种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Regar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后的适应性很强 ,除风沙区为一般适生区外 ,其他各类型区均为适生中心区。其生长迅速 ,产草量较高 ,草质适口性好 ,生态经济利用价值很高 ,栽培技术简便易行 ,是黄土高原十分理想的一种兼用型引进牧草 ,在饲料、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青刈黑麦引种及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200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ATES,NSHWH等两个黑麦品种在山西太原地区冬闲田播种效果良好,鲜草产量分别为21186kg/hm^2和19184kg/hm^2,抽穗期刈割之后不会影响春播作物玉米,高梁,大豆的播种,有很重要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系1987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批准援助项目之一.要求引进国外优良牧草品种,建立一些具有试验规模的草场,选择能够适应的品种,在已放弃了种植作物的土地上和正在退耕的土地上进行试验.引进了豆科、禾本科、菊科、紫草科等6个优良高产牧草品种进行单播、混播、粮草套作,探索其在当地生长情况和利用价值,为农户找出一条种草养畜的致富之路.1 试验区自然条件试验区位于镇宁县中部的烈山、马厂片  相似文献   

10.
几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引种试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胡建忠 《草业科学》2003,20(8):25-30
由美国引进的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种植后,适应性较强。结合气候相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引种栽培试验,得出牧场草的适生中心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北温带部分,呈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非常宽阔的带,包括黄土高原沟壑区、丘陵沟壑区所有副区、风沙区等类型。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使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对黄土高原地区豌豆农田土壤呼吸进行观测,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豌豆田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夏季日变化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13:00和0:00-3:00,日平均值接近9:00和19:00的观测值;冬季日变化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3:00-15:00和21:00-0:00,日平均值接近于9:00和17:00的观测值;全年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豌豆开花结荚期),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分析表明:温度是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土壤水分变化与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相关性较差。该区土壤呼吸存在“负通量”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70年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8 a气象资料,采用EOF、REOF、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20世纪30-40年代高,60年代次高,90年代最低,80年代次低;1978-2000年、1951-1960年以下降为主,1978-2000年最为突出,1961-1978年曲线不断上升,2000年后呈现上升;气候生产力演变存在多种周期,其中4年周期最为明显;存在相关程度高的3个特征区域,即高原西部生产力不稳定低产区、南部相对稳定高产区、高原东部不稳定区;高原中北部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气候生产力的空间振幅存在传播趋势,从高原中东部向东南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王进  牛虹 《蚕业科学》1999,25(1):53-56
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72℃,降雨450mm以上,气候较宜种桑养蚕。利用栽植隔坡反坡梯田桑、垄槽灌桑、沙田条桑、地埂桑、条墩桑等构成生态-生产型桑园,既可发展蚕茧生产,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又可防风固沙、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本文提出在陕北建成10个生态蚕业基地县,达到有效桑园4万hm2,年产茧18万t的生产规模,即可构成陕北生态蚕丝产业格局,获得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基于土壤水分平衡的草地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草地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分析,认为草地建设是黄土丘陵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切入点,而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生态及经济建设的限制因子,维持黄土丘陵区水分平衡不仅是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是退耕还林(草)后的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并提出黄土丘陵区基于水分平衡的草地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6.
胥刚  任继周  冯琦胜  崔霞 《草业科学》2015,9(10):1695-1701
农业起源于地带性原始生态系统,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表现出对该区域原生生态系统的皈依。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古人类遗存出现时间较西北部早,分布也更为丰富,猎食草食动物是整个高原古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以驯化动物及游牧为特征的畜牧业率先出现,以旱作农业为特色的耕作农业随后发端。在初始阶段,畜牧业和耕作业相互包含,甚至互相转化;邦国社会以后,在高原的东北部形成了以农耕农业为主,而在西北部以游牧农业为主的格局,相应的农业文化成对峙态势。黄土高原的农业起源表现出了对草原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皈依,而草原生态系统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指导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草地建植及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择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两个草种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黄金村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1?0(H1)、7?3(H2)、5?5(H3)、3?7(H4)和0?1(H5)的混播比例下草地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建植生长第2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46.0%、34.0%和12.0%,但均低于H5处理;第3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36.5%、40.0%和23.5%,比H5处理提高34.9%、38.4%和22.1%,混播效应明显.2)随着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比例的降低,紫花苜蓿相对于红豆草的种间竞争力减小.3)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3?7混播比例下,2种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均最高,且紫花苜蓿高于红豆草;与单播相比,混播后相对饲喂价值提高,提高了4.4%~49.73%,7?3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3?7混播比例下,红豆草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综合来看,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7?3和5?5混播比例下,于生长第2年和第3年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可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指导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草地建植及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择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两个草种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黄金村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1 ꞉ 0 (H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