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浙春2号春大豆生育期较短(100d左右),耐贫瘠、耐阴、较耐干旱,对新开的红黄壤旱地有较强的适应性,一般单产80~110kg/667m2.现将浙春2号春大豆红黄壤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红黄壤旱地改制的方式及增产技术郑益生,喻冠军(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农办324109)(浙江省衢州市农科所324000)地处浙西红黄壤丘陵地区的江山市,有大片低丘红壤旱地,其面积占全市耕地的1/4以上。由于红壤旱地易遇伏旱秋旱,耕作水平落后等原因,影响粮……  相似文献   

3.
‘莆豆5号’系以‘泉豆7号’为母本、‘特大粒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成的春大豆新品种。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好。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加快该品种在福建大豆产区的推广应用,本试验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及尿素、氯化钾施用量对‘莆豆5号’产量的影响。通过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结果表明,在福建省红黄壤旱地,该品种产量达2550 kg/hm~2以上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是:种植密度为27.50万株/hm~2~29.05万株/hm~2、施尿素57.89~68.78 kg/hm~2、施氯化钾106.59~117.84 kg/hm~2。  相似文献   

4.
玉米新品种浙单9号浙单9号是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于1986年以齐302为母本、E28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1994年5月该品种通过了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浙单9号在1989~1990年参加金华市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3...  相似文献   

5.
浙春5号 (原代号6895 )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与衢州市农科所合作,以灰33作母本、78C35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后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0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浙春5号1999~2000年两年参加衢州市春大豆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1731kg hm2 和2100kg hm2,比对照品种浙春3号增产5.58%和6.48%。2000年参加衢州市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4.5kg hm2,比对照浙春3号增产8.83%。该品种1997年衢县云溪乡锦桥村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6.
浙糯玉 1号 (原名浙糯玉 94 0 1)是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与东阳市种子公司、金华市种子公司联合选育开发的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 ,2 0 0 0年 4月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命名。1 产量表现1995年秋季东阳玉米研究所进行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浙糯玉 1号去苞叶鲜穗单产 12 .5t/ hm2 ,比对照苏玉糯 1号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1996年至 1997年浙糯玉 1号被列入浙江省糯玉米新品种多点比较试验 ,平均鲜穗单产 10 .3t/ hm2 ,比苏玉糯 1号增产 10 .0 %。 1997年参加全华市六县 (市 )的大区对比试验 ,平均单产 9.9t/ hm2 ,比苏玉糯 1号增产 11.4…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春大豆闽豆5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采取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闽豆5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与主要栽培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在闽西北红黄壤旱地,该品种每hm~2产量在9800kg以上的农艺措施:需纯氮141.26~162.99kg、五氧化二磷201.92~266.58kg、氧化钾133.70~163.80kg,种植密度21.38万~2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以创制抗旱、耐瘠、绿色、优质的玉米种质资源为核心。自主创制并选育出玉米优良自交系G11-1-1和P209,并用两亲本测配出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红单22号。红单22号参加2020—2021年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组联合体区域试验,2020年区域试验初试平均产量为10 155 kg/hm2,比对照增产8.5%;2021年区域试验复试平均产量为11 085 kg/hm2,比对照增产7.8%;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620 kg/hm2,比对照增产8.1%;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 235 kg/hm2,比对照增产5.9%。红单22号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220438。  相似文献   

9.
翟群社 《中国种业》2015,(11):62-62
<正>铜麦6号是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丰产、抗病的西农1043(Q104)为母本,以抗寒、抗旱、耐瘠薄、抗黄矮病的自选系R92(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在当地旱作条件下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品种。2012年5月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陕审麦201210号。1主要特征特性1.1农艺性状该品种属冬性、中熟旱地中筋小麦品种。幼苗平伏、分蘖力强、叶片深绿,株型紧凑,株行间  相似文献   

10.
旱地春小麦──宁春20宁春20系固原地区农科所1981年用(青海尤生1号×宁夏作物所69B358/甘麦35×地方老春麦)/(青春21×69B385)复交,于1989年育成。1994年经宁夏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宁春20籽粒白色,长圆形。初生根为6~8……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是我国油菜主产省份之一,种植面积达到30万hm~2,旱地油菜面积占55%,针对山地油菜生产中对早熟稳产型油菜品种的迫切需求,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种子管理站于2006年引进国内优异品种,与本地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主栽品种杂交,经一年多代筛选鉴定、品质同步检测育成早熟、高含油量、高稳产油菜新品种玉红油4号,该品种201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油菜2016004号)。现已成为云南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区域适应性广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水晶糯1号(原名水晶糯338)是由重庆市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浙江省种子总站和东阳市种子管理站引进推广的糯玉米新品种.2000年开始引入我省嘉兴、宁波、金华、湖州等地试种,表现为丰产性好、品质优、易栽培等特点,2001~2002年被列入浙江省特种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并参加生产试验,于2003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审定号:浙审玉2003001).  相似文献   

13.
浙凤甜2号(D106×E311)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鲜食和加工兼用型超甜玉米优良品种.2004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浙江省春、秋两季不同地区和熟制的净作和间套种植.2005年开始参加国家特种玉米东南组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华协1号(原代号SWH031)是华中农业大学与瑞典SWAB合作育成的甘蓝型春油菜三系杂交种,其母本为双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41A,父本为双低恢复系SV02002R.该品种于1999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农业部推荐为优质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直立散穗型酒用糯高粱红粱丰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粱丰1号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选育的中早熟酒用糯高粱变异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粱2016002号)。具有高产、优质、抗旱、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近日,从陕西省铜川市种子管理站获悉: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审定,由陕西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第5 个旱地小麦品种。这标志着铜川市的旱地小麦选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笔者从陕西省铜川市种子管理站获悉: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审定,由陕西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第5个旱地小麦品种。这标志着铜川市的旱地小麦选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铜麦6号由铜川市种子管理站和铜川市印台区农技  相似文献   

18.
赣花1号(原名辐7—28)系鹰潭市刘家站垦殖场农科所用粤油551经Co~(60)辐射选育而成的花生品种,1990年3月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属珍珠豆型中粒花生种,在当地栽培,春  相似文献   

19.
协优92系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种子公司以协青早A为母本,恢9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原名为协优20964。几年来通过浙江、安徽各级区试及多点示范试种,表现高产、优质、抗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1999年3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哈春7号(原代号7629)是红山农场1988年从农九师农科所将其杂交后代引入育成,亲本为墨巴66×5-1-3.1989年在场内稀播繁殖, 1990~1993年在场内参加品种比较试验,1996~1997年参加哈密地区区域,1999年2月通过哈密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哈春7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