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一直得不到承认。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媒介者两方面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作不是对原作进行“模仿”,译者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  相似文献   

2.
随着翻译行为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译者的角色也与传统有所不同。皮姆认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项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专业服务。译者处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关联处,不应当倾向于两种文化中的某一方。皮姆基于对翻译的职业认识而提出的译者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角度。本文以江西龙虎山旅游翻译为例,在完成翻译任务时,译者应对双方负责,面对文化缺省,适度进行解释补偿。  相似文献   

3.
根据皮尔士的认识论思想--溯因逻辑,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习惯的形成,结果指出,译者思维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在猜测本能基础上的溯因推理-归纳-演绎的知识获得过程,即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译者首先本能地运用溯因推理做出假设,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使用归纳来检验假设,然后再创造性地演绎出翻译规则和理论,最后内化为译者的思维习惯,使其翻译活动的潜意识程度得到提高,从而加快翻译速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一直是翻译界所关注的课题。但因“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界定不清,再加上此方面研究理论的空泛,有些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的错位或不够深入,乃至于影响到文学翻译的整体研究。本文在回顾翻译史上译者地位的变化的同时,阐释了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梳理了翻译批评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并结合问题所在分析和阐述于连江提出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旨在说明该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译界对于傅雷的关注与研究多为评论傅译的特点,而缺乏探讨傅雷翻译思想之作。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傅雷在译者方面的思考作尽可能全面而深刻的挖掘与审视。本文从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个性和译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等三方面,分析阐述了傅雷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发展,译者的翻译能力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译者翻译能力的重点是分析原文并重建原文功能的一种能力.这要求译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翻译实践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等.译者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在多媒体网络翻译的环境下,网络技术在翻译活动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新的翻译方式突破了传统翻译模式,为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网络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成为翻译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多媒体网络翻译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并对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翻译中对译者能力进行培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英语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即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并重点讲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看译者主体性,其要求译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文学作品创造性地展现给读者,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因素制约译者的发挥,即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重要的翻译思想和哲学观点,本雅明独特的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作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从分析"纯语言"翻译观入手,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及译者的任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译者身份的构建不仅与文化的交际性过程相关,还与不同文化文本间文化操控策略与规范联系密切。本文对《哈姆雷特》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认为因个人经验和文化及时代背景等因素的渗入而使译文变成了文化再现或再创造,从而将翻译中文化归化的操控权置于译者一方,并在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空间中塑造译者身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对译者的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动主体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丰富现代翻译理论,推进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科技信息交流越加频繁以及对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科技翻译译者能力的培养愈显重要。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是科技翻译译者的主要来源之一。文章在对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科技翻译能力培养现状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英语专业本科生科技翻译能力拓展的平台构建,希望能对我国科技翻译译者能力的提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传统翻译活动进行了回顾,指出其理论基础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活动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翻译理解实际上是译者对自身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翻译的表达是基于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的交际策略的选择,并受原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对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如直译或意译问题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晚年巅峰之作《声声慢》向来是诗歌翻译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以其非凡的魅力引国内外众多译者前来挑战攀登这座高峰。译作纷纷以不同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们深切得体会到译者们可谓费劲思量,也更深刻的感叹《声声慢》之难译,然让我们爱如家珍的《声声慢》需与天下共赏。本文就前七组叠字展开分析,通过鉴赏众译者的作品,以求探索翻译本词所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使读者通过体会短短十四字的难于驾驭程度之高,再一次领略中国第一女词人的绝妙好词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意义的理解与重构,因此,与意义相关的理论可以指导翻译研究。尝试根据动态意义建构论,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研究隐喻的翻译。主要观点是:隐喻翻译具有语境灵活性、文化规约性和译者心理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及由李俍民和庆学先翻译的两个中译本作为语料,采用及物性作为分析工具,从语言层面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两位译者在处理同一原文时,选取的及物性过程有所差异,此种差异是受到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影响的。实际上,每个译文的生成都渗透着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为理论基础,以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2个班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学期的翻译教学实验。实验数据显示,"译者中心"翻译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翻译学习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在翻译学习自我效能感部分影响显著,并且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主客观两方面,阐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理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中,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日趋突显。西方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学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无不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是翻译教育生态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本文从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学生译者中心、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出发,探究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发展的方向及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