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通过对石河子垦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冰雹云和雷雨云的类型判别的雷达参数指标.(1)根据冰雹云降雹特征,统计出石河子垦区产生降雹最多的是多单体雹云,其次是单体雹云,强单体雹云最少.(2)30 dBz回波的形状、大小、强弱和面积变率是判识冰雹云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30 d...  相似文献   

2.
利用形势场、地面图和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青海省门源县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用雷达对作业前后冰雹云的特征量分析来判断人工防雹作业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次门源县的冰雹发生在高温、高湿及强的垂直风切变的环境下;闪电最大频次出现在降雹时间段内,正好处于强回波发展旺盛的阶段,负闪明显多于正闪;炮击雹云后雷达回波顶高下降,回波强度减弱,垂直液态水含量(VIL)45 kg/m~2范围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冰雹是危害农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目前大多采用高炮作业,火箭发射等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来抑制冰雹对农作物的侵害。农七师通过多年的高炮防雹作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战经验,在每次强冰雹天气形成时,能根据雹云走向、强度、高度等设计作业方案,及时准确地对雹云有效部位实施催化作业,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2004~2006年5~8月,乌苏市在古尔图镇、车排子镇使用辽宁锦西台联电器厂生产的SD型闪电计数仪对71次风暴天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闪电频数区分雷雨云同雷达识别指标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远离雷达的地区或雷达出现故障时,可根据闪电计数观测结合宏观观测识别雹云,指挥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5.
应用数字化天气雷达wrdps(x21)处理系统的"三维时变"识别雹云技术,结合第七师气象局局域网搭载平台的三维分析系统,共享数字化雷达wrdps(x21)系统处理的强对流天气产品,并结合第七师气象台的卫星影像资料,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的强对流天气演变过程,研究强对流天气发生及特征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增强对雹云天气的预判能力,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XDR-X"型711数字化天气雷达1991—2014年24年的雷达回波资料、Tlog-p图和Y模式分析研究第七师垦区冰雹云路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冰雹天气在不同月份发生的概率统计、雹云变化情况和K、SI指数指标与降雹相关性较好,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夏季冰雹防灾减灾效果,是提高区域防雹减灾能力,最大程度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CINRAD新一代天气雷达对第七师垦区对流作业天气条件进行连续监测,对雷达产品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提高雷达识别冰雹的准确率,同时,针对七师垦区对流单体、弱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的弱回波区(BWER)、垂直风切变、液态含水量等雷达回波的特征,研究冰雹的发生期、酝酿期、跃增期、降雹期和消亡期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根据雹云不同时期,利用GPS车辆智能监控系统合理指挥作业车辆,合理布局地面作业催化网络,以云顶高度、负温区厚度以及风向、风速、云内温度分布等云内物理条件,选择作业高度、作业部位和作业时机,将雹灾带来的灾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正>2003~2008年,乌苏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展"三七"高炮防雹效果试验对比分析以来,"三七"高炮共作业400余次,耗弹万余发,积累了大量的"三七"高炮防雹作业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广大气象工作者参考。1雹云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固体凝结物.它生长的温度区在-5 ~-15℃之间,若积雨云中达到了一定条件,冰雹即可生成.我们首先利用2007-2010年的天气图和单站10时探空、地面资料找出相关因子,然后进行逐步过滤,最后作出冰雹预报.  相似文献   

10.
2021年6月9日中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后简称第八师)一四二团32连辖区遭受雹灾,冰雹似黄豆粒大小,持续时间约4 min。此次冰雹天气的环流形势为西风带上的弱短波活动,加之地面升温快,降雹地点位于天山北坡近山区,由于山体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使得冷空气在此处与低层上升的暖空气相遇,引发了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1.
兵团第七师车排子垦区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奎屯河流域易生成雹暴天气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离散性、局部性雹暴天气出现较为频繁.本文利用2011年6月22日发生在车排子垦区一次受低涡分裂短波扰动影响的雹暴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此次雹暴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雷暴大风、冰雹天气的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郝莹  鲁俊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299-304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雷暴大风、冰雹天气造成的损失,提高这2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笔者在统计安徽省2000-2005年4-9月无雷暴、普通雷暴、强对流(雷暴大风、冰雹)样本的基础上,利用1×1格点NCEP资料计算了表征热力、动力、水汽条件的43个参数,对比分析了无雷暴、普通雷暴、强对流(雷暴大风、冰雹)时的物理量极值、归一化平均值等,并基于分析结果选取雷暴大风、冰雹的消空、预报指标,逐月逐时次的确定预报指标的阈值。最后,利用指标叠套法生成安徽省雷暴大风、冰雹天气潜势预报产品。用该方法对2007年的实时运行情况进行检验,2007年6-9月共有28个雷暴大风、冰雹过程,全部报出,空报9个过程,无漏报,过程TS为30.4%。从检验效果来看,指标叠加的数值越大,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的概率也就越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多种参数为依据,综合使用雷达及相关雨量站的降水观测资料,从基本组成及雷达工作方式2 个方面简述了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并针对2014 年8 月9 日内蒙古地区的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着重分析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降水观测。结果表明:(1)在流性雷暴云降水过程中,大部分冰晶类将会在6~8 km融化为小雨滴,或以冻滴的形式存在;(2)强雷暴云天气发生时,在强雷暴云中上层的存在大部分的小粒子,并无大量的水成物粒子存在。该研究不仅能够探索雷达对降水进行定量估测的能力,还能够通过提升X波段双偏振雷达降水观测的适用性,以期为今后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在降水观测中的应用提出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5—2016年2年时间,通过对安装在部分流动防雹作业火箭车上的人影GPS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结合第七师出现的52次强对流天气(冰雹天气9次)过程,进行了防雹作业效果的综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对流天气入侵或形成前,认真研究分析防区前沿强对流天气云体变化特性,利用流动火箭作业车辆机动灵活的特性和人影GPS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的监控、跟踪、位置锁定、轨迹回放、远程调度、数据存储等功能,统一按照师防雹指挥部的应急演练预案,指挥监控相关流动火箭作业车辆提前进入布局作业点位及时防雹作业,能够实现早期作业、早期催化、早期消雹的目的。为全师整体防雹作业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精准提升了流动火箭早期作业的防雹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1实况天气概述2009年7月19日,新疆石河子地区下野地片区,遭遇了近几年最强的一次对流天气袭击,相继出现雷暴、冰雹、大风以及强降水等对流性天气,其中一三三团、一三四团受到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10 mm,共造成下野地片区18个连队的棉花、西红柿、西瓜、打瓜等农作物受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够使中尺度数值模式更精确预报暴雨天气过程,为提高暴雨短期预报业务能力,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山西汛期的5次暴雨个例分别进行分析和多次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山西5次暴雨过程形势各异,总体看来分为2种类型:冷云降水和暖云降水。冷云降水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采用WSM6方案和Thompson方案模拟效果较好;暖云降水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采用Kessler暖雨方案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云、消雾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因此,分析了解农七师周边局部区域夏季易形成强对流天气的地理特性,是我们做好夏季防雹作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当地冰雹预报预警及防御能力,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空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2011—2020年关中北部的冰雹个例,总结冰雹天气环境发生的参量预报预警指标和雷达识别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北部冰雹集中发生在5—8月,且6月和7月为高发时段;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暖季降雹的不稳定条件预警指标为K指数≥25.0℃,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25.3℃,沙氏指数≤-1.1℃;能量条件预警指标为对流有效位能≥562 J/kg;水汽条件预警指标为500 hPa温度露点差≥9.0℃;垂直风切变预警指标为0~6 km深层风垂直切变≥7.3 m/s或0~3 km低层风垂直切变≥4.3 m/s;特殊层高度预警指标为0℃层和-20℃层高度分别为3.4~4.0 km和7.2~8.1 km。双偏振雷达识别特征预警指标为回波强度超过53 dBz,回波顶高超过10 km,回波悬垂高度超过1.8 km,且出现三体散射长钉,长钉长度超过5.2 km;速度场上低层有辐合,辐合强度超过10.5 m/s;垂直液态水含量VIL最大值高于15 kg/m2...  相似文献   

19.
阜新地区人工增雨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地面降水量,利用1981—2010年辽宁省阜新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历史天气资料和降水实况数据,依据人工增雨技术原理,统计、分析阜新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并对人工增雨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年均拥有云水资源总量238.4×108 m3,而实际年均降水量只有471.8mm,相当于水资源量47.2×108 m3,仅为所拥有云水资源总量的16.5%,可见阜新地区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2)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适合阜新地区人工增雨的天气模型和技术指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12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增雨效率平均为18.3%,比原来提高了5.2%,年均可增加水资源量约2.5×108 m3,对阜新地区科学、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开发云水资源,增加全市水资源总量,缓解干旱,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在雷暴发生时建筑物周围电场畸变区域的规律,利用Integrated Engineering Software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模拟分析雷暴云及建筑物结构对周围电场畸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雷暴云过境时,群体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群体建筑物之间的屏蔽效应,改变了周围区域的电场畸变程度,降低了产生上行先导的概率和遭受雷击的概率。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当雷暴云过境时,建筑物周围电场畸变区域呈半球形状,电场的畸变程度与建筑物的高度呈线性相关,高度越高,畸变区域越大,将导致前方流注扩展的区域变大,从而增加了下行先导发生的概率,这也是越高的物体易遭受雷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