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南方农艺要求、土膜分离难等问题,设计了一台南方残膜回收机。结合机器工作原理,对影响土膜分离性能的扎膜部件举升角度、机器行走速度以及残膜延展率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扎膜部件举升角度对残膜回收机的土膜分离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当扎膜部件举升角度为35°,机器行走速度为5 km/h,残膜延展率选定为30%时,残膜回收率高于95%,夹带土壤质量低于0.50 kg/m2。此机器符合南方作业条件,克服了土膜分离难的问题,满足残膜回收要求。  相似文献   

2.
农户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促进新疆地区残膜治理工作的开展,以新疆典型地区的覆膜农户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农户残膜治理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当前残膜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是回收残膜,只有6.7%的农户选择使用可降解地膜;农户的农业收入、残膜危害认知水平、残膜回收站、治理效果以及机械化水平是影响其残膜回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农户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家庭从事农业人数、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收入以及降解膜价格是影响农户使用可降解地膜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提出加大关于残膜危害和相关治理措施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残膜回收机和降解地膜的研发力度以及严格落实相关法规条例作为推进新疆残膜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疆农业生产中地膜投入量不断增加,但残膜回收率却较低,土壤中残膜量的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无膜棉综合植棉技术能够实现不用地膜种植棉花,有效解决残膜污染难题,实现绿色植棉。但当前无膜棉种植苗期生长缓慢一直是制约无膜棉高产的一个因素,为此,2020年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无膜棉苗期发育缓慢等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旨在为南疆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普遍使用超薄地膜,薄膜滞留地里时间相对较长,且薄膜具有膜轻、柔软、易粘附等特点,造成地膜极难回收彻底。对于边膜以及植株根系附近的薄膜来说,覆于其上的土壤经紫外线辐射以及风化出现板结现象,往往导致边膜滞留土壤中。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为提高切膜、碎土、起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设计一个切膜圆盘装置,以达到破碎板结土壤,将表面膜以及土壤内部膜切断,并将薄膜带出土壤表面从而进行回收。通过对切膜碎土圆盘的设计,并对圆盘的切膜碎土运动进行研究,确定其最优工作性能参数。通过田间试验可知,该机具在工作速度5.5 km/h、夹指入土角度40°、机具前进速度与切膜圆盘线速度之比为2时,薄膜切断率达96%,同时薄膜回收率达90%,可以满足残膜回收的基本要求。研究成果对开发新的残膜回收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能够起到保湿增温的效果,对农作物健康生长非常有利。在新疆地区棉花种植过程中,常常运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运用地膜覆盖的棉花产量高、品质佳。然而采摘棉铃之后,如果没有将地膜回收工作充分做好,棉田中会残留很多地膜,对土壤结构造成很大破坏,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棉田肥力下降,对播种之后的棉花种子发芽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会影响棉花根系的正常发育,降低棉花产量。为此,必须充分重视棉田残膜回收工作,采用机械化棉田残膜机具,在棉花播种之前、苗期揭膜后及采摘棉铃后,对棉田残膜进行回收,这样才能保证棉花健康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还能控制和减少棉田污染。基于此,结合实践探讨了新疆棉田地膜污染情况与残膜回收现状,对棉田残膜机械化回收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当前新疆地区棉田残膜回收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地膜回收率,减少残膜污染,采用头水前揭膜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了头水前揭膜与全生育期覆膜对地膜回收率、子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相比,头水前揭膜可提前回收地膜40%;子棉产量较全生育期覆膜增加4.7%;二者纤维长度和衣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不同农田管理模式的残膜污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科学地应用地膜技术减少残膜污染,研究不同农田管理模式对农田残膜污染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农田残膜人工采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兵团和地方2种不同农田管理模式下农田地膜残留量、地膜回收现状和残膜处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膜残留量方面,北疆兵团和地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没有显著差异;南疆地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显著高于兵团,高38.93 kg/hm2(P<0.05);东疆兵团的农田地膜残留量显著高于地方,高162.60 kg/hm2(P<0.05)。在地膜回收方式方面,兵团和地方都是主要采用了地表全部清理干净后在翻耕时再捡拾一遍和只进行地表清理的方式。在残膜处理方式方面,兵团主要采用收集后填埋和焚烧的方式,而不同地方残膜收集后填埋、焚烧、放置在路边和卖掉的方式都有使用。不同的农田管理措施导致农田地膜残留量出现差异,本研究为新疆农田残膜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和高效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业快讯     
正阿克苏地区:推广机械化回收残地膜为改善农村土地污染现象,阿克苏地区筹集1 7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在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的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示范区开展地膜机械回收模式试验推广,以不断提高残地膜回收率。博格达村千亩板蓝根花开飘香助村民脱贫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共青团农场残膜回收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详细叙述了残膜回收机具选型、作业模式及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为兵团其他团场的残膜回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翁牛特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翁牛特旗就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但随着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的增加,废旧残膜对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日趋严重。因此,开展农用残膜回收、治理,减少土壤中残膜量,对翁牛特旗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一、翁牛特旗农用地膜使用情况翁牛特旗从1983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主要用于玉米、甜菜、谷子、葵花、蔬菜等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和覆盖量逐年增加,应用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典型地区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及残膜污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山西省目前的地膜利用和残膜污染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样方检测方法,对山西省各市县进行地膜问题的相关统计分析,同时对寿阳大田中的铺膜情况进行实时观测。结果表明:目前全省使用的地膜厚度大多在0.008 mm以下;全省90%以上都使用普通地膜,可降解类地膜很少;地膜覆盖面积居前三位作物分别是:蔬菜、玉米、马铃薯,南部盆地内有部分覆盖冬小麦;地膜使用量最多的市级单位是大同、忻州、临汾;地膜回收率极低,且大都是搁置路头、填埋、焚烧或者直接翻入土壤,残膜在土壤里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若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覆盖方式,不重视对残膜的回收,很快就会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制标准,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本次调研统计分析可为山西省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耐候性地膜打孔成穴时存在的"连筋"现象,设计了一种十字型破膜的新型鸭嘴.本文介绍了该鸭嘴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优化了鸭嘴的主要结构参数.性能试验表明,新的鸭嘴结构针对耐候性地膜能够有效破膜及降低"连筋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新型聚酯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在大田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聚酯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可降解。120 d左右降解至无韧性,降解率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陇中旱农区水热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破了该区域玉米种植的水热限制,使玉米成为了当地主栽作物,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残膜污染问题。为了引进耐候易回收地膜,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成分PE地膜(T1、T2、T3、T4,其中T1、T2、T3为设计的耐候性地膜,T4为传统PE地膜)和可降解膜(T5)对玉米农田水热状况、玉米光合特性、产量的影响,并评价了各种地膜的耐候性。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耐候性地膜(T1、T2、T3)与普通地膜(T4)土壤含水率相似,但与降解膜(T5)相比,耐候性地膜T2可提高苗期3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各种地膜在5、10 cm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基本无显著差异,但降解膜(T5)的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在15、20、25 cm土层分别较PE膜(T1、T2、T3、T4)降低了0.5~1.4℃、0.3~1.1℃和1.0~2.3℃。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PE膜(T1、T2、T3、T4)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大于降解膜(T5),耐候性地膜T1与普通地膜相比可以显著改善玉米大喇叭口期光合特性。PE膜(T1、T2、T3、T4)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降解膜(T5)增加了40.41%、45.04%、27.41%和32.80%,生物产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耐候性地膜(T1、T2、T3)与传统地膜(T4)无显著差异。玉米收获后,耐候性地膜的纵向拉伸负荷显著大于T4,且T1的纵向拉伸负荷、横向拉伸负荷以及纵向断裂标称应变均最大,易回收性高于其他地膜。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耐候地膜T1,与传统PE膜T4具有相似的水热效应,玉米产量也相当,但玉米收获后易于回收,有助于减轻残膜污染问题,但可降解膜由于提温效果有限,会降低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棉花产量提升做出重大贡献。但随着聚乙烯地膜的长期使用,土壤残膜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影响棉田土壤环境和棉花可持续发展。综述了我国棉田地膜残留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危害,从土壤结构变化、水分迁移状况、有害物质释放、土壤物质代谢、微生物种群结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棉田残膜污染的危害机制,归纳了现阶段我国棉田残膜污染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优势与不足,并对残膜污染防控策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我国棉田残膜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三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会暨宣贯会,这意味着农膜生产和使用有了新的国家标准。新标准按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要求,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主要表现为"三提高一标示",即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学性能、耐候性能和在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膜使用及回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自1983年使用地膜36年来,覆膜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依赖,新疆是地膜使用面积最广和用量最多的省份。但是地膜的使用回收方式却存在诸多问题,"地膜"成为"地魔"从"白色革命"变为"白色污染"。本文对新疆棉花地膜使用回收现状、政府政策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认为地膜的使用回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要通过经济激励与行政强制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农民回收地膜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地膜生产加工企业贴息贷款补贴,增强加工企业研发残膜回收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类型降解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水分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在即墨市蔬菜科技示范园进行了不同类型降解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膜的降解效果较好,0.006、0.008、0.010 mm的全生物可降解膜在收获前的降解程度已分别达到5级、4级和3级,而普通PE地膜降解效果只达到了1级。全生物可降解膜有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但增温保墒性能较PE膜差。对不同地膜覆盖的地块进行马铃薯产量测定,0.006、0.008、0.010 mm全生物可降解膜及PE膜与未覆盖地膜相比,分别增产12.9%、33.3%、33.6%、14.9%。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马铃薯产量,且自身降解程度较快,无需再增加人工清理费用,对环境的污染较小。综合考虑不同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价格等因素,0.008 mm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更适合青岛地区马铃薯生产使用,对马铃薯有明显增产作用,同时也为残膜污染治理提供替代产品,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地膜产品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难以兼顾作物产量、成本、土壤残膜状况、土壤肥力和地膜机械性能等综合因素.笔者采用戒上型隶属函数确定考核指标的隶属度值,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应用综合指数法定量地对以花生覆膜为例的不同地膜产品应用综合效果的评价方法做初步探讨.数据基于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裸地栽培、普通PE地...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五师双河市开展棉花超宽膜(幅宽4.40 m)栽培配套种植技术,探讨该技术在提高地温、加快棉花生育进程、增加经济效益及提高残膜回收率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以为大面积推广棉花超宽膜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