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孢囊线虫近年在我区来危害逐年加重,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我们通过5%硫线磷颗粒剂、3%克百威颗粒剂等13个药剂不同处理方式的药效试验,结合5个不同小麦品种的抗虫性筛选,表现最佳的是"呋喃丹土壤处理"和"呋喃丹土壤处理+阿维菌素灌根",这两个药剂处理方式对小麦根部包囊数较对照减少50%以上,对最终产量增加率均在18%左右,豫麦49-198和金博士416表现出较强的抗虫性,较常规品种高抗889分别增产42%和33%,是解决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病原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研究1.8%阿维菌素乳油、20%辛硫磷乳油、25%毒死蜱乳油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甘薯秧苗的保护作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治疗作用及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持效期.结果表明,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μg/mL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甘薯秧苗的保护效果最好,减轻线虫侵染,药后80 d的病情指数均为36,单株虫量1400多头,而对照的病情指数高于88,单株虫量达46 892头;同时上述2种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遏制植株内线虫的繁殖,病情指数降低,单株虫量减少,药后45 d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4、32,单株虫量分别为672、588头,而对照病指达到72,单株虫量为23 366头;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μg/mL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持效期至少为50 d.根据试验结果,建议生产上以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 μg/mL 20%丁硫克百威乳油浸根处理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相似文献   

3.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由禾谷孢囊线虫引起的一种土传线虫病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年,许昌市首次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后来又陆续在禹州市、延津县、洛阳市、博爱县、商丘市发现该线虫,严重威胁着河南省小麦的安全生产。据调查,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孟州市危害逐年加重,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因此,筛选出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具有积极影响的药剂十分必要。笔者分析了4种药剂对小麦生物学特性、产量及防效的影响,旨在为孟州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药剂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阿维菌素、噻唑膦、防线虫生态制剂3种杀虫剂不同剂量防治马铃薯孢囊线虫试验,表明3种杀虫剂均能减少马铃薯金线虫孢囊数量,但不同剂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防线虫生态制剂500倍液剂量的处理效果最好;阿维菌素1000倍液、噻唑膦1000倍液、阿维菌素250倍液、阿维菌素500倍液、噻唑膦500倍液,五处理能增加单株重,达极显著水平;3种药剂不同剂量处理单株结薯数均较对照增加,达极显著水平;3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处理的鲜薯产量均较对照增产,其中防线虫生态制剂250倍液、噻唑膦500倍液、阿维菌素500倍液、阿维菌素250倍液、噻唑膦1000倍液、阿维菌素1000倍液的增产幅度44.9%?20.8%,达极显著水平。阿维菌素1000倍液、噻唑膦1000倍液、阿维菌素250倍液、阿维菌素500倍液、防治马铃薯金线虫病扣除防治成本后,较对照666.7m2增加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分别为830.55元、677.5元、550.0元、670.0元,增收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对大豆孢囊线虫安全高效的药剂,在田间条件下测定生物种衣剂SN100、SN101、SN102、茶皂素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和70%吡虫啉颗粒剂等7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药种比1∶60的SN102防治效果最好,为57.8%,1∶60的SN101防治效果次之,为55.6%,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防效为54.0%。轮作防治效果为46.94%,防效优于部分药剂组。不同药剂处理的大豆产量增加幅度不一,1∶60的SN102、0.5%阿维菌素颗粒剂和1∶60的SN101增产率分别为29.8%、26.2%和24.7%,1∶60的SN102处理根长、株高和鲜重均显著增加,促进植株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乳瓜根结线虫防治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丁硫毒死蜱、防根结线虫剂、1.8%阿维菌素+5%啶虫脒乳油4种药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根结线虫的发生,其中以丁硫克百威防效最好,相对防效可达15%。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绿色环保、高效、低毒、安全的水稻根结线虫病防治药剂,选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0%噻唑膦颗粒剂、1%阿维菌素颗粒剂、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60%吡虫啉悬浮剂种衣剂、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20%噻唑膦水乳剂、BAS 780 04F开展防治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药剂对水稻根结线虫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播后喷施的2龄幼虫及卵粒控制效果最好,处理区虫口减退率为66.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根结指数来看,以BAS 780 04F拌种处理的根结防治效果最好,为61.8%,撒施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和10%噻唑膦颗粒剂根结防治效果次之,分别为56.5%和54.2%。综合可知,BAS 780 04F拌种处理适合用于防治水稻根结线虫病,但该药剂尚处于试验阶段,需进一步研究论证;考虑成本及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等问题,建议农业生产上播前撒施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与10%噻唑膦颗粒剂来防治水稻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8.
在田间自然情况下测试2种主要成分为二硫氰基甲烷的新型种衣剂及其与常规种衣剂灭菌唑和吡虫啉的联合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播种前用种衣剂对小麦种子分别进行包衣处理。分别调查播种前、抽穗期和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数量及单孢囊卵量的变化,同时对小麦抽穗期的株高和收获时的千粒重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种衣剂对小麦进行包衣处理后均对该处理小区的孢囊及单孢囊卵量有抑制作用,其中甘农Ⅲ号种衣剂单独使用和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使用处理小区的单孢囊卵量减退率最高,防效分别达到37.59%和32.86%,实际增产率分别达到16.09%和26.40%;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使用和甘农Ⅲ号种衣剂单独使用2个处理,对抽穗期白雌虫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2.27%和70.29%,对孢囊的防效分别达到51.61%和50.74%;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种衣剂、甘农Ⅲ号种衣剂+吡虫啉(0.5∶0.5)联合种衣剂2个处理的小区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理论增产率分别达到40.35%和44.39%。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种衣剂可有效防控小麦孢囊线虫病害,不仅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适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在大田施用条件下抗小麦孢囊线虫的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及增产效果,以田间试验为基础,设计7个处理,包括100、200、300、400、500 kg/hm~2等5个不同剂量的施肥处理及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 kg/hm~2和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研究其对小麦生物学性状、成产因素、产量及对小麦孢囊线虫防效的影响。底施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剂量为300~500 kg/hm~2时,拔节孕穗期对小麦的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影响,并且剂量为500 kg/hm~2时能显著提高小麦次生根数和孕穗数。在收获期,底施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的处理与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相比,虽对小麦的株高、穗长、单位面积穗数及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但是施用剂量为400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均以施用500 kg/hm~2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的防效最好,并且收获期与空白对照相比平均有效孢囊数减少70.73%,与施用30 kg/hm~2 0.5%阿维菌素颗粒剂的处理相比平均有效孢囊数减少47.83%。结果表明,小麦底施供试新型抗线虫复合菌剂剂量为400~500 kg/hm~2时,不仅能显著改善小麦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并有较好的增产作用,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并以施用剂量为500 kg/hm~2时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吡虫啉、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氟虫腈4种药剂拌种对油菜苗期生长及油菜主要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拌种对油菜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对根长有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除氟虫腈外其他3个药剂处理可显著促进苗高生长。在幼苗期,吡虫啉和毒死蜱拌种可显著降低黄宽条跳甲虫口密度,且与其他药剂及对照相比较差异显著;在生长期4种药剂处理都可降低萝卜蚜的虫口密度,与对照相比都有显著差异,其中吡虫啉拌种对萝卜蚜虫口密度影响最大;而对小菜蛾虫口密度的影响则以吡虫啉最大,毒死蜱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常用农药对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估农用化学品对蚯蚓的毒性,选择11种常用农药(吡虫啉、噻虫啉、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克百威、草甘膦、阿特拉津和百草枯)标准品和9种常用农药制剂作为受试物,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其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效应,同时还测定了阿维菌素、吡虫啉和噻虫啉14 d暴露后对赤子爱胜蚓体内抗氧化酶(GST、CAT和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种常用农药毒性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吡虫啉噻虫啉克百威毒死蜱阿特拉津阿维菌素草甘膦吡蚜酮噻嗪酮高效氯氰菊酯和百草枯,其中吡虫啉、噻虫啉和克百威对赤子爱胜蚓为中毒,其余为低毒。制剂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其活性成分,部分农药制剂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有所增强。此外,0.1 mg a.i.·kg~(-1)的噻虫啉14 d暴露能显著抑制蚯蚓体内CAT活性,而同样浓度下T-SOD活性显著性上升;0.25 mg a.i.·kg~(-1)的阿维菌素暴露14 d则能显著促进蚯蚓GST活性;阿维菌素、吡虫啉和噻虫啉分别在0.5、0.1、0.5 mg a.i.·kg~(-1)的暴露水平,可以诱导蚯蚓MDA含量出现显著性变化。研究表明农药的大量不合理施用会对土壤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并因此干扰土壤正常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湖北省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病的分布。在襄阳市重病田采样观察了禾谷孢囊线虫不同龄期的形态,研究了不同龄期线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襄阳、天门、潜江、钟祥、汉川都有发生,以襄阳最多,平均每100 mL土样含有效孢囊12.5个。在小麦播种后20 d就有2龄幼虫侵入根部,播种后143 d根内幼虫数量达到顶峰。入侵的幼虫在根内定居取食为害,在播种后158 d发育成白雌虫而露出根外,在播种后174 d白雌虫数量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省7个地区24个县(市)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不同海拔、不同生态区均有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平均孢囊样品发生率为72.67%。海拔3501~3900m的青稞种植区孢囊样品发生率最高,达到了100%,2501~3500m海拔区段单位孢囊数最高,200g土样内平均孢囊数达到36.11~35.07个。不同生态区调查显示浅山地区单位孢囊数较高,脑山次之,浅、脑山地区单位孢囊数均明显大于川水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主要危害寄主为小麦和青稞。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15%铁灭克(Temik)、3%辛硫磷(Phosim)、5%线敌(Ethoprophos)、10%福气多(Fosthiazate)4种化学杀线虫剂及其不同剂量对小麦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铁灭克22.5 kg/hm2处理明显优于其他药剂处理,该处理在苗期、扬花期、灌浆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01%,60.81%和52.45%,收获后每100 g干土壤的胞囊数仅为2.67个,比对照减少95.29%;15%铁灭克15 kg/hm2、5%线敌30 kg/hm22个处理的防治效果次之,均在30%以上,收获后每100 g干土中胞囊数分别比对照减少82.94%和76.48%;5%线敌15 kg/hm2、10%福气多30 kg/hm2、10%福气多22.5 kg/hm2和3%辛硫磷22.5 kg/hm2几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均低于25%,收获后每100 g干土的胞囊数分别比对照减少54.12%,58.83%,68.24%和21.18%。从对小麦生长影响情况来看,15%铁灭克处理表现为促进生长,但5%线敌和10%福气多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3%辛硫磷处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观察并分析2种用药方案对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结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噻嗪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用药方案Ⅰ)后施用,田间害虫天敌的科数和虫数均多于吡虫啉与毒死蜱混配(用药方案Ⅱ)后施用的田块;用药方案Ⅰ处理的田间天敌群落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用药方案Ⅱ处理的田块;用药方案Ⅰ处理田间捕食类天敌狼蛛科和肖蛸科的优势度显著高于用药方案Ⅱ处理和对照;用药方案Ⅰ处理田间茧蜂科和皿蛛科的优势度显著低于用药方案Ⅱ处理,说明以噻嗪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后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比用吡虫啉与毒死蜱混配防治对天敌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10至2012年从烟台地区8市/区的43个乡镇68个村的部分麦田采集土样,约有25%的麦田小麦孢囊线虫病已达到其危害的高风险水平。从调查结果看,地势平坦和海拔较低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而山区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较轻;棕壤土、褐土等利于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沿海的潮土等不利于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小麦孢囊线虫病经济阈值,制定防治对策。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方法,测定了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在不同群体密度下对小麦的危害损失,建立了CCN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为害小麦根部,影响小麦根系发育、株高、分蘖、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每克土壤中CCN卵量≤(15±2.5)时,各项指标下降不显著,产量损失<10%;每克土壤中CCN卵量≥(30±5)时,各项指标下降显著,产量损失高达15.52%~55.01%。因此,CCN群体密度大于30卵/g土的地区,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9.
王月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590-11591
[目的]为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的田间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范围、田间分布及危害。[结果]小麦胞囊线虫年均只发生一代。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小麦田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卵的平均密度为6.5粒/g。与施用2次涕灭威颗粒剂的小区相比,未施药小区新麦12和皖麦50的鲜重损失率分别为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25.9%和11.1%。与未施药小区相比,3.2%阿维菌素0.56ml/m^2、15%涕灭威颗粒剂2.8、4.3g/m^2和施用2次4.3g/m^2小区的平均单株根部雌虫数量分别降低~5.2%、24.0%、44.8%和60.4%,单株鲜重分别增长-7.0%、5.3%、1.2%和17.0%,孕穗数分别增长4%、8%、8%和16%。[结论]深入研究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尤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