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探究人为可控的物化投入对提高棉花产量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地1988-2009年的棉花产量和物化投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克苏地区的棉花单产和物化投入(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近年物化投入的边际棉花产量开始下降;该地区综合物化投入指数每增加1%,棉花单产增加约5.4~5.5 kg/hm2;【结论】现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物化投入量,适当调整投入比例,以促进阿克苏地区的棉花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区域粮食增产因素及途径的必要性。选取东北商品粮基地德惠市作为研究区,在系统分析近30年来粮食播种面积、种粮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应用C-D生产函数定量测度上述选定4项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关系及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4项主要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中,化肥施用量与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最显著,这两项指标每增长1%,粮食产量分别增长0.4944%和0.3113%。最后,依据计算结果,从化肥用量用法、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保护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促进德惠市粮食增产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近20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因素,探索黑龙江省粮食持续增长的方法,使用有关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近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软件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相应结果。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产量与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与化肥施用量呈负相关。最后,提出增加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需要合理施用化肥,保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重视农业科技的运用及对新型农业人才培育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选择了以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旱灾面积9项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遂宁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化肥施用和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始终很小。最后通过分析各影响因子,提出可供参考的关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潜力,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将影响粮食单产提高的原因划分为国家政策、生产条件、技术进步和气候变暖4个因素。并选择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以及≥10℃活动积温分别代表四方面指标,采用分时段处理数据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黑龙江省农村改革以来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贡献力。结果表明: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引导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是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生产条件改善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稳定、加快粮食产业化、重视防灾减灾、建设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建立合理轮作体系和走提高单产保总产等加快粮食生产发展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6.
房丽萍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施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施用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掌握化肥的增产效应从指导农业生产及确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10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18,贡献率达20.79%,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和贡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有所减少,但化肥投入仍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特征,将1999—2015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划分为两个时段,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个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农业支出占比地位重要但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粮食增产作用很大,有较大提高利用率空间;宏观层面上,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其次政策、自然因素。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粮食绿色生产,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是增加江苏省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旨在维护国家稳定,为预判粮食生产前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湖南省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关联性较强的影响因素,并建立GM(1,N)预测模型预测粮食产量。2008—2017年与湖南省粮食产量关联度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科技因素是影响2008—2017年湖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018—2027年湖南省粮食产量有较小波动,且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财政农业支出影响较大;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前后十年对粮食产量都有较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粮食产量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受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最大,维持产量水平需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9.
获得高产是棉花育种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棉花产量因子较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慈抗杂3号为实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A)、氮肥施用量(B)及打顶时间(C)三因素对棉花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通过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考察7个性状指标:小区籽棉产量(SY)、50铃籽棉重(50SCW),50铃皮棉重(50LW),衣份(LP),单株铃数(BN),单株节数(NN)和株高(PH),对所获数据分别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两种方法分析,以期确定打顶时间、种植密度及氮肥施用量三因素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及最优组合。结果表明,(1)氮肥施用量对SY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种植密度,最后是打顶时间,即BAC;获得高产的最优因素组合为氮肥施用37.5 kg/667m~2,种植密度1 400株/667 m~2,打顶时间比正常延迟10 d;(2)产量构成因素不同,对应最优因素组合亦不同,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亦不同。对于50SCW,BCA;对于50LW,BAC;对于LP,ABC;对于BN,ABC;对于NN,BAC;对于PH,BCA。(3)SY、50SCW、50LW、BN、NN和PH性状表现与氮肥施用量正相关;BN和NN性状表现与种植密度负相关;SY、NN、PH和BN性状表现和打顶时间正相关。本研究所获结果不仅为指导棉花高产种植提供参考材料,同时对长江流域棉区及相似生态棉区提高棉花经济收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晓敏  石喆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2):171-174
为了达到山东省粮食稳产和增产的目标,通过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最强,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对山东省粮食产量也依次有重要影响。根据结果提出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和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等建议来保证山东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  相似文献   

11.
1美国棉花产业概况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数十年来,棉花种植面积、总产、单产、消费、出口、期末库存等重要指标始终居于世界前列。美国棉花产业规模庞大,对世界棉花产业格局和国际棉花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表1)。美国现有棉花种植农场31000多个,轧花厂1000多个,纺织厂1500多家,棉子油加工厂40多家,商号、货栈近700家,农业产值超过60亿美元,总经营年收入达到400亿美元以上。美国棉花纤维的基本终端用途是制作服装,约占64%,其次是家庭饰品,占28%,其他的则用于工业制成品,占8%。美国年均棉子产量720万吨,410万吨以上整棉子和棉…  相似文献   

12.
从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和消费等方面对全球及我国棉花种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但受水土资源约束、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升高、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呈下降趋势,棉花生产布局持续向新疆集中。市场环境的变化意味着风险的提升,为了优化我国三大棉区生产布局,实现国产棉花的高质量发展,围绕提升植棉质量这一中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草甘膦棉花最早于1997在美国释放,它是通过将编码抗草甘膦酶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导入珂字棉312而获得的抗性株.抗草甘膦棉花在美国的种植面积占棉花总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3.2%到增加到2005年的60%左右.在这近十年内,抗草甘膦棉花虽然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草甘膦的施用方法和时期的不正确操作对抗草甘膦棉花的根系生长、育性和产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1、外界因素,包括草甘膦施用方法在内的其他栽培措施和不利的环境条件,如高温,对抗草甘膦棉花的产量及生长的影响;2、内部因素,抗草甘膦棉花不同器官对草甘膦的吸收量及抗草甘膦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有关.因此,本文从抗草甘膦棉花对草甘膦的吸收分配、草甘膦的施用量和时期对抗草甘膦棉花根系生长、花药开裂及产量等方面综述了这些年来抗草甘膦棉花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今后抗草甘膦棉花育种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康敏  郭宇飞 《种子科技》2024,(5):103-105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盲目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各地积极推进化肥减量行动,但目前很多地区仍存在化肥施用量高于推荐量的现象。因此,结合在山西运城、临汾两个蔬菜生产区的调研,分析蔬菜种植中化肥减施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化肥减施的措施保障,旨在为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减肥增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之一。近年,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棉花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农民植棉积极性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而且棉花生产进一步向旱薄地转移。棉田肥力差,管理措施不到位,棉花产量低而不稳。如何提高棉花产量,将对稳定促进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理论的湖南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了解“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态势,促进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灰色理论,建立了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模型,对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主要因素影响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0年间,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7个主要因素对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用电量、农业劳动力、成灾面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粮食生产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因此,应结合湖南实际,综合考虑各因素作用,确保湖南省粮食生产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升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山西省1978—2011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近34年来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特征及各县(市)粮食生产空间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1978—2011年,山西省粮食呈明显波浪式增长,粮食总产量分别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山西省各县(市)粮食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并得出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传统农业区粮食年均增长率快。(3)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为: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效益、自然灾害,并指出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财政农业支出是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国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在粮食储备或是家禽类饲料制作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下,农药化肥过度施用造成了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等情况,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基于此,针对玉米种植中减肥增效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选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化肥施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依据玉米生长阶段、土壤肥力水平施用肥料,并合理选择施肥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究如何在有效控制肥料施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今后玉米种植工作中肥料施用模式的调整提供参考,促进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产量、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子棉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 m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他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盐碱地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硫酸盐盐碱地棉花花生种植模式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鲁棉研37 号’和‘花育36 号’为供试材料,在高唐硫酸盐盐碱地条件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析了棉花花生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的土地当量比、种植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在试验点的气候条件下,棉花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产量存在年际间差异;棉花花生2:4 和4:8 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总效益、总成本和净效益均较高,其中4:8 种植模式的最高。棉花花生4:8 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当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