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获得可用于石油、农药污染生物修复的高效烃降解菌,以高黏度的超稠油为唯一碳源,从大庆油井采出液中分离和筛选烃降解菌,并通过残油族组分及全烃组分的分析,拟阐明这些菌株的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H11和W14对黏度为普通稠油30倍的超稠油有良好的乳化分散能力,经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这2菌株均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接种这2菌株后,培养液中稠油的饱和烃相对含量均降低20%以上,其中接种菌株H11后,沥青质的相对含量也降低5%;同时,H11和W14对长链烃类的降解范围较广,分别最高可作用至C26和C28碳链长度的化合物,并对烃组分有代谢利用选择性。显示了这2菌株具有良好的烃类降解能力,可为石油、农药污染物生物修复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从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L10和D6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确定此两株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方法,研究了石油烃的浓度和性质对两菌株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微生物的降解效果,在处理10 d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污染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适应环境后,在石油烃含量为0.5%~2.0%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石油烃含量为2.0%~10.0%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石油烃的性质影响菌株的生物活性,L10和D6两菌株对稀油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对稠油的去除效果,各组分的去除率依次为烷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两菌株对不同性质的石油烃中的烷烃、芳烃和胶质沥青质的去除率不同.  相似文献   

3.
陈化石油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择6株自堆腐处理2阶段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的真菌,另引进2株白腐真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以河沙替代土壤,用人工投加污染物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有较强解脂酶活性的真菌对特稠油、胶质和沥青质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低浓度污染物(特稠油浓度3.76g·kg-1、胶质和沥青质浓度0.095g·kg-1)经过80d的堆腐处理后,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porium)、采绒革盖菌(Cviolusversicolor)、木霉(Trichodermasp.)、小克银汉(Cunninghamellasp.)、曲霉(Aspergillussp.)、镰刀菌(Fusariumsp.)对特稠油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分别为20.40%、19.14%、22.46%、15.88%、16.48%和14.95%。但仅采绒革盖菌和小克银汉对胶质 沥青质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降解率分别达到11.47%和11.58%。本研究筛选的两菌株为强化难降解石油组分的去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风城特稠油由于黏度高、流动性差等原因使得其开发和集输非常困难。在不改变其传统降黏工艺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型氧化催化体系的降黏剂,并对氧化催化体系降黏剂组分评选、配方优化、性能评价等做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风城特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占原油近50%,其中胶质含量达到31.58%,原油酸值低至3.14mgKOH/g;研制的氧化催化体系降黏剂在注蒸汽的过程中与原油发生氧化催化反应,促进胶质和沥青质等重组分裂解成饱和烃、芳香烃等轻组分和中间组分;降黏剂最佳配方为0.1%的活性碱+0.2%氧化剂(BOH)+0.3%催化剂(TOM)。降黏剂加量0.8%、反应时间14~24h、反应温度在150~240℃时,稠油降黏率可达98%以上,与原油相比,反应后稠油中饱和烃与芳香烃增加40%,胶质、沥青质下降22%。  相似文献   

5.
放线菌对稠油污染土壤中胶质沥青质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5株土著放线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胶质沥青质进行了室温培养降解试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放线菌除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2016对胶质沥青质的降解率最高,为54.98%;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放线菌A2004、A2012、A2017去除土壤中胶质沥青质有促进作用,而对放线菌A2016处理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柠条转化为可被牲畜高效利用的优良饲料。[方法]采用柠条作为单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苯胺蓝筛选培养基从牲畜粪便以及柠条腐质中分离筛选出对柠条木质素具有降解作用的菌株D-11。[结果]经微生物形态学和16S rDNA鉴定,D-11为地衣芽孢杆菌,同时对D-11降解条件进行优化。菌株D-11的最佳降解条件如下: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温度为28~32℃;pH为7;添加诱导剂Mn~(2+)的浓度为0.6 mmol/L。在最优条件下,菌株D-11对柠条木质素降解率为18.21%,半纤维素的降解率为16.11%,纤维素的降解率为13.19%。[结论]采用菌株D-11对柠条进行发酵降解,使其转化为可被牲畜利用的优良饲料。  相似文献   

7.
李锦昕  张劲军  宋学芹  张明  赵凤英 《油气储运》2012,31(5):349-351,407
利用氧化铝吸附色谱分离库姆克尔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然后利用碱性氧化铝和酸性氧化铝吸附色谱分离胶质、沥青质中的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中性组分。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胶质沥青质分离组分的有机官能团,结果表明:中性组分的极性官能团含量很少,酸性组分的极性官能团含量较多,碱性组分的极性官能团含量最多;中性组分为烷烃物质,碱性组分含有氮、氧杂原子,表现为有机胺、有机醚,并含有酯基,酸性组分的特征官能团为羧酸,亦含有氮、氧等杂原子。将分离组分按1%的质量分数添加到原油或加剂原油中,研究其对原油或加剂原油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库姆克尔原油粘度产生不利影响的是胶质沥青质中的酸性组分。添加可以与酸性组分相互作用的降凝剂,可以明显降低库姆克尔原油的粘度,抑制酸性组分对原油流变性的恶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高效降解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s,LAS)的菌株S1。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性质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S1为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对菌株S1降解LA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1利用LAS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0;菌株S1在LAS的浓度低于1 000 mg·L-1的环境中,对LAS的降解率在80%以上;菌株S1在LAS浓度达到3 500 mg·L-1环境中仍能生长。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 ,采用预制床处理工艺对辽河油田4种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用规模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25.8—77.2g·kg-1时 ,经过84d的运行 ,TPH去除率为38 %—60 %。TPH的降解速率除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石油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4种油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依次为 :稀油>高凝油>稠油>特稠油 ,TPH的组分对其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大规模石油污染土壤异位生物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自盐渍化地区(黄河三角洲)采集4种不同石油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石油烃的4个菌系和8个单菌株.分别以原油、柴油、烷烃和多环芳烃(PAHs)为底物进行培养,测定降解菌的生物量和降解率,研究其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和降解潜力.结果表明,获得的石油烃降解菌为轻度嗜盐菌;不同菌株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不同,混合菌系对不同底物的降解能力强于单菌株,对单一组分底物的降解优于复杂组分的底物;单菌株1-2、3、5、7能较好地降解PAHs并且对原油的降解能力高于柴油,单菌株1-1、4、6、8能够利用烷烃且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要比原油高;降解菌对柴油和原油的最高降解率分别可达78.4%和70.7%,对正十六烷和菲的生物降解率分别高达87.7%和88.1%,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土壤中土著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强的生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1.
原油改性机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简述了高分子聚合物对石蜡、沥青质的改性作用,并对现有原油改性机理、胶体流变学、胶体化学、非电解质理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改变原油均相分布,使原油形成非均相胶体,形成轻馏分油包蜡晶、胶质聚集体的新构想。在保留化学剂与石蜡进行物理作用的基础上,将化学反应、配位化学引用到原油改性中,不仅改变胶质的形态,形成胶质聚集体,而且可能改变胶质对蜡晶改性剂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葡萄籽油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文兵  李晓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06-107,110
[目的]探讨葡萄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以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对葡萄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葡萄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葡萄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选用乙醚作溶剂,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0;在该优化条件下,提取率为12.19%。[结论]所得葡萄籽油颜色鲜亮、透明清澈,气味较纯正,其理化性质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3.
辣椒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辣椒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辣椒籽油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辣椒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辣椒籽油中含有3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8.10%,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含量为69.79%。[结论]该研究表明辣椒籽油是一种营养很高的优质食用植物油。  相似文献   

14.
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焱虎  张汝坤  张天顺  董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70-4171,4180
[目的]对棕榈油制备的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及燃烧性能进行测试。[方法]以棕榈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与0#柴油部分理化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并对掺混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掺烧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燃油消耗率略有升高,HC、CO排放明显低于0#柴油。[结论]棕榈油制备的生物柴油可以满足替代石化柴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峰  刘春娥  王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61-15063
[目的]优化从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加工废弃物———脂肪线中提取鱼油的工艺。[方法]考察不同pH值、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盐析时间和硝酸钾用量对提油率的影响。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选择水解温度、pH值、硝酸钾用量和盐析时间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钾法从大麻哈鱼脂肪线中提取鱼油的工艺。最后,对提取的粗鱼油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钾盐提取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75℃,水解pH值8.0,水解时间55min,硝酸钾用量5.5%。在该条件下鱼油的提取率达到64.7%,理化指标均达到SC/T3502-2000的粗鱼油二级标准。[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麻哈鱼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任志鹏  王小琳  谢珍 《油气储运》2013,(11):1209-1212
长庆油田油气储运系统沉降罐内油水过渡层加厚,导致净化油含水过高,影响原油正常生产.以长庆靖安油田脱水过程中沉降罐内产生的中间层乳状液为对象,借助显微镜、色谱、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等技术手段,研究其宏观特性及其分离出的水、油和固相的特性,揭示中间层乳状液的形成机制及其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测试结果:分离出的水中硫质量浓度为35.82 mg/L、总铁45 mg/L,硫酸盐还原菌(SRB)含量为104~105个/mL,污水粒径中值为85.63 μm,沥青质/胶质质量分数为3.78%,固体中FeS含量较高.结果表明:联合站上游集油系统腐蚀严重,乳状液中原油老化严重,固体物质除了因腐蚀而产生的FeS外,还有大量伴随原油开采地层中的石英、长石和粘土等矿物.(表3,图7,参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荔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荔枝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荔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到4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31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7.31%。主要包括1,2,3,4,4a,5,6,8a-八氢-7-甲基-4-次甲基-1-(1-甲基乙基)-萘(17.395%),石竹烯(12.495%),[S-(E,E)]-1-甲基-5-次甲基-8-(1-甲基乙基)-l,6-环癸二烯(11.987%),(1S-顺)-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8.843%),α-荜澄茄烯(7.846%)等。[结论]试验所分析的荔枝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烯类,与报道的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别,这可能与荔枝草的产地、采收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在石油的开采中被污染的土壤利用及利用前后土壤物质变化,试验采用大面积种植披碱草、苜蓿、无芒雀麦,对污染草原进行综合利用与利用前后石油污染对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碳、pH等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污染草原土壤的综合利用来看,披碱草利用的效果最好;从利用前后石油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来看,苜蓿的修复效果最优。说明牧草综合利用可以加速石油污染草原土壤生态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党金平  沈加良 《油气储运》1996,15(12):12-15
我国原油大多具有多蜡高凝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采用加热输送工艺,如果输量偏低,则需正反输,输送工艺复杂,燃油消耗量大,即不经济又不安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根据我国原油理化特性和降凝剂与石蜡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对原油中石蜡、微晶蜡、胶质、沥青质等含量和成分分析,根据降凝剂与石蜡共晶、吸附理论、选择各物料之间合理的投料比,严格控制聚合反应工艺条件,经过大量室内试验,中试和放大,合成出对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