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利用1958-2009年奎屯垦区的降水资料.对奎屯垦区的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奎屯垦区降水量最多的是5月,最少的是1月,以6月份波动最大;冬季降水量变化小,夏季变化较大;年降水量波动较大,平均周期为15~16年,每10年降水量增加0.133mm。  相似文献   

2.
1引言2011年3月16日到17日,受西西伯利亚东移南下的较强冷空气影响,托克逊县出现10级西北风,阵风12级,并伴随出现了扬沙天气;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最大风力13级(瞬间最大风速39.8m/s),此次大风天气过程起风突然、风力强、持续时间长,受灾严重。1.1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3.
新疆奎屯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属温带干旱区域,具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春、夏季大风最多,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春季升温快且冷暖波动大,秋季降温迅速,无霜期短。年降水量稀少,昼夜温差大,光照、积温充沛,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区,其中,春、夏季的大风是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大风危害1.1风灾统计气象部门把大于或等于8级以上的风叫作大风。对农业生产来说六级以上的风力,也能对生产造成危害,奎屯地区历年大风受灾见表1。表1奎屯地区大风受灾统计日期地点危害情况1984.5车排子垦区1次7级以上的大风,200hm2棉苗成片地被埋进沙子…  相似文献   

4.
广西 2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及异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加深对华南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形成原因的认识,为此类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笔者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30—31日广西连续2天大风天气的成因及差异。主要结论:(1)“3.30”过程发生于暖区中;“3.31”过程由地面锋面触发形成。(2)两次过程都具有强的潜在不稳定层结、风暴潜势和中低层垂直风切变,“3.31”过程强度更强。(3)层结廓线均表现为低层湿层明显,湿层之上干层清晰特征,“3.31”过程湿层较浅,比湿较大,干层较深厚。(4)对流风暴均是在地面辐合线附近生成并沿着辐合线移动发展,或者风暴移到辐合线上得到加强。“3.31”过程辐合线尺度大,移动缓慢。(5)雷达回波特征显示,“3.30”过程由局地生成发展的强单体风暴或多单体风暴造成,“3.31”过程由组织性强的飑线(弓形回波)造成,具有相似大风特征。结果显示,有组织性风暴与单体风暴在层结不稳定、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强度及结构、地面辐合线的尺度和移动速度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3—2013年库尔勒垦区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51年来库尔勒垦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库尔勒垦区沙尘日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沙尘天气日数与风向频率有一定关系,而且持续时间长的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  相似文献   

6.
杨晓玲  周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123-128
为揭示大风日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更好地防御和减轻风沙灾害。笔者利用1971—2010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大风、沙尘暴、扬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大风日数时空演变及与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河西走廊东部年大风日数以10.77 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四季年大风日数亦均呈显著减少,递减率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季节大风日数随年代增加呈减少趋势;大风日数春季最多,秋季最少,4月最多,9月最少。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高海拔山区大风日数最多,北部荒漠区以及浅山区较多,绿洲平原区最少。近40年河西走廊东部年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均显著减少。年大风日数与年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和0.888;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对沙尘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正作用,大风日数的减少可能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哈密地区春季一次大风天气的形成机制.以为今后提高此类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11年7月27~28日哈密垦区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的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的双体型、高低空环流形势的配合、对流层低层强烈辐合与高层强烈辐散以及垂直上升运动的存在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同时,在垦区降水天气短期预报着眼点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极易造成海上航运及海上渔船生产作业困难、渔业养殖设施损坏。分析沿海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预报指标及构建预报概念模型,有利于深入了解沿海大风的气候特点、发生发展机理,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1971—2010年辽宁沿海17个常规站日最大风速、风向资料,针对辽宁沿海的4个海区及单站的7级以上大风,对其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出现日数最多,最多位于旅顺市,大风总日数为925天,平均每年23.1天;(2)辽东半岛西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偏北大风次数要明显多于偏南大风站次数,渤海北部沿海的大风天气以西南偏南大风为最多;(3)辽宁沿海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4月份最多为51天,冬季次之,夏秋季出现最少;(4)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5)10月至次年2月辽宁沿海偏北大风占主导地位,4—6月份辽宁沿海偏南大风占主导地位。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针对1971—2010年26次大风典型个例普查地面及高空影响系统,对辽宁海上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将其分为高低压型、高压型、低压型等3种。按照不同的天气学分型对其分别建立预报概念模型,确定预报关键区并初步总结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0.
郝莹  鲁俊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299-304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雷暴大风、冰雹天气造成的损失,提高这2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笔者在统计安徽省2000-2005年4-9月无雷暴、普通雷暴、强对流(雷暴大风、冰雹)样本的基础上,利用1×1格点NCEP资料计算了表征热力、动力、水汽条件的43个参数,对比分析了无雷暴、普通雷暴、强对流(雷暴大风、冰雹)时的物理量极值、归一化平均值等,并基于分析结果选取雷暴大风、冰雹的消空、预报指标,逐月逐时次的确定预报指标的阈值。最后,利用指标叠套法生成安徽省雷暴大风、冰雹天气潜势预报产品。用该方法对2007年的实时运行情况进行检验,2007年6-9月共有28个雷暴大风、冰雹过程,全部报出,空报9个过程,无漏报,过程TS为30.4%。从检验效果来看,指标叠加的数值越大,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的概率也就越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当地冰雹预报预警及防御能力,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空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2011—2020年关中北部的冰雹个例,总结冰雹天气环境发生的参量预报预警指标和雷达识别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北部冰雹集中发生在5—8月,且6月和7月为高发时段;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暖季降雹的不稳定条件预警指标为K指数≥25.0℃,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25.3℃,沙氏指数≤-1.1℃;能量条件预警指标为对流有效位能≥562 J/kg;水汽条件预警指标为500 hPa温度露点差≥9.0℃;垂直风切变预警指标为0~6 km深层风垂直切变≥7.3 m/s或0~3 km低层风垂直切变≥4.3 m/s;特殊层高度预警指标为0℃层和-20℃层高度分别为3.4~4.0 km和7.2~8.1 km。双偏振雷达识别特征预警指标为回波强度超过53 dBz,回波顶高超过10 km,回波悬垂高度超过1.8 km,且出现三体散射长钉,长钉长度超过5.2 km;速度场上低层有辐合,辐合强度超过10.5 m/s;垂直液态水含量VIL最大值高于15 kg/m2...  相似文献   

12.
<正>1实况天气概述2009年7月19日,新疆石河子地区下野地片区,遭遇了近几年最强的一次对流天气袭击,相继出现雷暴、冰雹、大风以及强降水等对流性天气,其中一三三团、一三四团受到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10 mm,共造成下野地片区18个连队的棉花、西红柿、西瓜、打瓜等农作物受灾。  相似文献   

13.
奎屯垦区每年9月进入秋季,前秋(10月上旬以前)为秋高气爽,天气较为稳定,从大范围的环流背景上讲,此时南支锋区继续向南撤退,北支锋区从高纬度逐渐南下,但从未到达垦区上空,垦区此时处在南北两支锋区没有明显影响的空档之中。本文利用第七师中心气象站2005—2014年近10年的寒潮气象观测资料,对奎屯垦区的寒潮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准确及时预警寒潮天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芳草湖垦区气象站1981—2017年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法、累积距平、M-K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了极端最高气温日数的气候特征;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气象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应用高温天气的综合强度指标值SI将高温天气过程划分为特强(SI%≥13)、强(13 %SI%≤8)、中等(8 SI≤5)、弱(SI 5)4个等级,并对2015—2017年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芳草湖垦区年高温总日数以5.2 d/10 a极显著水平增加,1996年开始发生突变性增多,其中6~8月分别以1.6 d/10 a、1.7 d/10 a和0.9 d/10 a的显著水平增加;年弱高温过程以0.6个/10 a极显著水平增加,强及特强高温过程以0.4个/10 a显著水平增加;2017年和2015年的高温日数和特强高温过程偏多幅度位居37年间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2015年7月中下旬的高温天气的综合强度指标值SI高达37,为异常极端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0年的多年风数据初步分析了塔里木垦区的风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垦区的多年平均风速约为1.9 m/s;风速变化幅度较大,平均风速最大的年份是最小年份的风速值的160%。从近50年塔里木垦区的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看,从1961-1971年的近10年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1971-2001年的近30年间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2001-2010年的近10年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可用多项式y=7E-05 x3-0.005 7 x2+0.108 1 x+1.686 9进行拟合。极大风的分析表明,当地的极大风速的风向以NW风和ENE风为主,极大风速普遍超过17 m/s,9月、7月以及3月和4月出现极大风的概率较大。最大风的分析发现塔里木垦区的最大风速通常超过10 m/s,风向仪以NW风和NWW风为主。7月最容易出现最大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加工番茄品种多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鉴定、筛选其优良种质资源提供决策支持。选取9个加工番茄品种(系)进行品比试验,分析、测定其13项农艺性状,并联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PCA -CA),对加工番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13项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13项农艺性状归纳为果实外观品质因子、果实产量因子和果实内在品质因子3个主要指标,3个主要指标可较准确地评价加工番茄品种。其中,株高、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平均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番茄红素、总酸8个性状是主要性状。综合得分排名前2位的依次是‘T60’、‘新番15号’。采用类平均法对9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所有番茄品种分为5个类群。本研究建立的加工番茄综合评价体系可为加工番茄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提高对山西高温天气形成机理的认识。应用2003—2016 年山西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西夏季107 个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开展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形势特征等的分析研究,并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典型高温个例开展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探讨山西区域性高温天气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山西高温的空间分布与地形、纬度等密切相关,高温日数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地;影响山西高温的500 hPa 典型形势包括大陆暖高型、纬向环流型、西太平洋副高控制型、两槽一脊型4 类,其中两槽一脊型高温天气出现的频次最高;大陆暖高影响时山西高温范围最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控制时高温强度最大。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较好模拟出地面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非绝热加热项是大陆暖高型、西太副高型、两槽一脊型导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温度平流项是形成纬向环流型高温天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蒜头果油的特征指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蒜头果油折光指数(n40)为1.4594、相对密度(d2020)为0.8756、碘值(Ⅰ)为71.5 g/100 g、皂化值(KOH)为151 mg/g.蒜头果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0.55%)、硬脂酸(0.20%)、油酸(30.81%)、亚油酸(1.52%)、亚麻酸(0.82%)、花生—烯酸(2.21%)、芥酸(15.20%)、神经酸(44.21%).蒜头果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77%,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神经酸,高达44.21%,这在我国发现的油料作物中是罕见的.本研究为更好地保护云南蒜头果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李忠东 《科学种养》2008,(11):18-18
在影响植物生长的诸多因素中,气候起很大的作用,有时候,植物的生长状态也可以预示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10年5月2日农六师西线一团场遭受冰雹、大风侵袭的一次致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