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腰椎三针镇痛的变化及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男45例,女47例,随机分为传统体针组50例和腰三针组42例。传统体针组针刺大肠俞天应穴,配穴为关元俞穴并且直刺和停留,腰三针组针刺肾俞,大肠俞和委中。治疗结束后用静息核磁共振扫描,然后用SPM5软件将数据填入得到ReHo图像。结果:腰三针组和传统体针组的ReHo值(P0.05),相同脑区有双侧小脑半球等12个脑区。腰三针组ReHo值升高(P0.05)的脑区有右侧下顶叶等5个脑区,ReHo值下降(P0.03)脑区有左侧中央后回等5个脑区。结论:传统体针、腰三针通过患者疼痛的中枢镇痛调节针刺疗法,穴位和针刺两处理的差异造成了两个信息的机制和不同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下丘脑脑啡肽和β-内啡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指标,探讨电针在不同频率和不同穴组刺激下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将100只Wistar大鼠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9个频率穴位组合组,电针频率为2 Hz、50 Hz和100 Hz时,分别依次均刺激后会穴配尾根穴、后会穴配巴山穴、后会穴配关元穴,统计分析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及其效应的差异性〔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妥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月亘中穴、天枢穴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胃运动亢进和胃运动抑制模型大鼠针刺前后比较各组胃内压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激致血压升高大鼠视上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及针刺足三里的影响,以探讨应激升压和针刺降压的中枢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和针刺组,每组30只.选用刺激脉冲随机变动的足底电击结合噪声刺激建立应激动物模型,对针刺组大鼠行疏密两种波针刺足三里.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视上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并进行计数.结果:应激降低大鼠视上核一氧化氮阳性神经元数量,视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在针刺组明显高于应激组(P<0.05).结论:应激使大鼠血压升高,视上核一氧化氮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针刺可能通过增加应激大鼠视上核一氧化氮阳性神经元数量而产生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为用电生理方法对32头山羊进行了电针效应对大脑皮层体感区诱发电位影响的观察。其结果是。1.在腹壁髂腹下神经进行伤害性刺激(模拟腹壁切开痛),可以在对侧大脑皮层薛氏裂中支前方的外薛氏回上引出典型的诱发电位。此诱发电位可受电针的影响:当针刺“百会”、“肾门”穴组时,可见诱发电位明显地被抑制;停止电针时,诱发电位又复出现。2.对正中神经与隐神经进行伤害性刺激所引出的诱发电位其皮层投射区,都在髂腹下神经的附近,而且针刺“百会”、“肾门”穴组也会使两者的诱发电位受到抑制。3.本试验证明:以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做为指标时,可见刺激不同穴位导致明显的不同效果。但有关针麻作用下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改变和镇痛作用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项针对睡眠剥夺大鼠下丘脑内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电项针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促眠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2 Hz刺激组、50 Hz刺激组、100 Hz刺激组,每组10只。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化法制作失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频率刺激组连续1周进行电项针干预治疗,1次/日,30 min/次,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在相应时间仿照刺激组固定躯体,不进行任何处置。各组于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后迅速分离下丘脑组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IL-1β、IL-6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频率刺激组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频率刺激组之间比较,2 Hz刺激组下丘脑IL-1β、IL-6和TNF-α含量高于50 Hz和100 Hz组(P<0.05),50Hz组和100Hz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项针治疗失眠均有效,各频率组电项针治疗比较,2Hz刺激组的促眠作用最好,其促眠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内免疫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疗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浮针疗法组以膝关节周围患肌为针刺靶点,采用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以局部经穴、阿是穴为主的常规针灸疗法,配合生物灯照射治疗。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于治疗结束时及1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浮针疗法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的WOMAC评分均较常规针刺组减少得更明显(P<0.05);(3)6次治疗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0%(P>0.05),浮针疗法组愈显率为66.7%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26.7%(P<0.01);(4)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浮针疗法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7%和76.7%,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13.3%和46.7%(P<0.05)。结论 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猎豹直肠电刺激采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直肠电刺激法对4只猎豹进行了精液采集,并对所得精液进行了品质分析。采精刺激参数平均值为:电压0~16 V,频率30 Hz,波宽10 m s。平均采精量0.55 m l/次。比较发现,盐酸氯氨酮与舒泰混合麻醉是一种适合猎豹电刺激采精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穴位电针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穴位吞咽-摄食管理联合电针刺激或单用吞咽-摄食管理,比较两组疗效及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电针刺激联合吞...  相似文献   

10.
巴西橡胶树乙烯利刺激增产效应早期预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高效垢巴西橡胶树乙烯利刺激增产效应早期预测方法,对“蓬距刺激法”、“茎干针刺法”和“刺激试割法”3种预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龄苗用“茎干针刺法”预测的准确度最高,选对率达76.7%,误选率16.7%,漏选率6.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脑GRP78和Caspase-1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是否与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有关。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造模组、依达拉奉组和针刺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I/R模型。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GRP78、Caspase-12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造模组、依达拉奉组和针刺干预组大鼠细胞凋亡指数升高,GRP78和Caspase-12 mRNA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手术造模组相比,依达拉奉组和针刺干预组大鼠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12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GRP78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依达拉奉组相比,针刺干预组大鼠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内关、百会穴可以有效抑制脑缺血神经元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上调内质网应激保护性GRP78表达,同时抑制促凋亡Caspase-1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许万松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7,37(12):1373-1377
目的 比较不同用穴方案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PD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为寻求合理的用穴方案提供部分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84例在我院消化科确诊并进行针刺治疗的PDS患者,其中29例患者进行基础穴位针刺,55例患者根据症型进行辨证针刺,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和随访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疗效指数(FDI)、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并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水平。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普通针刺组和辨证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和随访2个月后,辨证针刺组FDI分数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和随访2个月后,辨证针刺组患者NDSI和NDLQI分别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和随访2个月后,辨证针刺组患者SF-36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辨证针刺组患者血清中GAS和MTL水平与治疗前和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辨证分析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型,合理选择用穴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含量,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电针组24例、康复组23例、电针加康复组25例。每周5次,30次后做康复评定。结果电针组与康复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52.17%,电针加康复组疗程明显缩短,总有效率为96.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针加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及康复组。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更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针迎香穴对嗅觉功能障碍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正常组、嗅觉功能障碍组、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嗅觉功能障碍+电针组、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电针组,电针干预迎香穴后,运用嗅觉迷宫实验和对大鼠嗅球组织及血液中IGF-1进行ELISA、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嗅觉功能障碍+电针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其嗅觉功能明显改善(P<0.01),其嗅球组织及血液中IGF-1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电针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其嗅觉功能和嗅球组织及血液中IGF-1表达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电针迎香穴对嗅觉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具有显著干预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三叉神经通路,促进大鼠体内IGF-1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嗅觉系统嗅感神经元(ORN)再生,改善嗅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穴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窦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GP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10只正常SD大鼠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造模成功后选取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胃复安组,每组10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并连续8周不规则喂养高糖高脂饲料方法制备DGP模型,每周测量血糖、尿糖值,记录症状积分。电针组大鼠取穴“梁门”“足三里”“三阴交”,胃复安组予1.7%胃复安药液灌胃(1 mL/100 g)。治疗结束后,ELISA法检测IGF-1及EGF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尿糖值和症状积分显著升高(P<0.01),胃窦部IGF-1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E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和胃复安组大鼠尿糖值、症状积分、胃窦部IGF-1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电针组大鼠血糖明显降低(P<0.05),胃复安组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与胃复安组大鼠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电针“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穴能够降低DGP大鼠血糖、尿糖值,改善DGP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胃窦组织中IGF-1与EGF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内皮抑素(Endostatin,ES)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影响,研究ES作用于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10只,其余30只大鼠参照ZeaLonga线拴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依达拉奉组、针刺组,10只/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仅捆绑,依达拉奉组以3 mg/kg (稀释至1 mL)腹腔注射,针刺组行大椎、人中、百会穴针刺,每12 h行1次治疗,6次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行Western Blot法检测ES表达。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评分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ES比较:治疗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针刺能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区域海马组织ES的表达,达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电针麻醉是家畜针刺麻醉的主要方法之一,迄今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家畜的电针麻醉是否确有镇痛效应,抑或单纯起电针保定作用?这是研究家畜针刺麻醉原理的前提条件。本实验应用自制的FAC81—1型家畜痛阈测定仪,测定了牛、猪、山羊三种共十五头家畜电针麻醉前后,痛阈与耐痛阈值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畜别和个体,对疼痛反应的基础阈值(包括痛阈和耐痛阈值),以及电针麻醉的镇痛效果,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经电针后,绝大多数实验动物的痛阈和耐痛阈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将十五头实验动物电针前后的阈值变化进行成对t检验,电针后的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痛阈提高差异显著(P<0.05),电针后的耐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耐痛阈提高差异极其显著(P<0.001),肯定了家畜电针麻醉的镇痛效应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并对家畜针刺麻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88例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根据患者辨证分型的不同,分别施以相应的针刺方案治疗;对照组则不辨证统一采用单纯针刺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疗效指数、SF-36评分、尼群消化不良指数(NDI)以及血浆胃动素(MT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脱失1例,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脱失2例,总有效率76.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和1月后随访时,两组相对治疗前症状指数(NDSI)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指数(NDLQ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均显著增加(P<0.05);与同期比较治疗组NDSI明显低于对照组,NDLQI、SF-3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FD患者进行辨证针刺和不辨证针刺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辨证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及近远期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铁皮石斛的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不同试验处理组铁皮石斛的抗逆生理反应及人工干预对其抗逆性的影响。[方法]铁皮石斛组培苗人工种植,分6-BA 50μg/L定期喷施(激素组)、一定波长和强度的光照补充(物理组)、对照组3个试验组,测定3个生长期3个试验组的铁皮石斛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激素组、物理组POD、CAT活性高于对照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施用6-BA或一定的光照补充均可提高铁皮石斛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20.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investigating human brain func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modynamically based fMRI signals in the human brain and the underlying neuronal activity is unclear. We recorded single unit activity and local field potentials in auditory cortex of two neurosurgical patients 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 fMRI signals of 11 healthy subjects during presentation of an identical movie segment. The predicted fMRI signals derived from single units and the measured fMRI signals from auditory cortex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 = 0.75, P < 10(-47)). Thus, fMRI signals can provide a reliable measure of the firing rate of human cortical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